李小飛,張萌萌
(1.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000;2.云南師范大學成人繼續教育學院,云南昆明,650092)
隨著學前教育實踐的不斷探索,環境在幼兒園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蒙臺梭利尤其重視環境在幼兒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有準備的環境”的教育理念。她認為,教育就是要讓教師、兒童和環境三者之間發生作用。蒙臺梭利對“有準備的環境”的相關論述,對教師創設幼兒園的環境具有重要的啟示。
蒙臺梭利一生從事多方面的研究,包括醫學和教育,“兒童之家”是她教育實踐的開始。蒙臺梭利認為,要建立一個和平的社會就要從兒童做起,為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滿足兒童的內在需要,促進兒童內在生命力的發展。
一方面,“有準備的環境”是對傳統環境觀的批判。蒙臺梭利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剝奪兒童的自由。成人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兒童,學校將兒童固定在桌椅上,這些做法極大地傷害了兒童的身體和心靈。蒙臺梭利時代的教育只關注教師和兒童兩個要素,沒有考慮環境對兒童的教育價值。蒙臺梭利批評舊教育中對環境的不重視,她認為若要改變傳統教育中限制兒童自由、壓抑兒童本性的做法,就要從改變環境開始。基于此,蒙臺梭利提出“通過提供適宜的環境讓兒童的天性在活動中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1]的教育主張。
另一方面,“有準備的環境”遵循兒童發展的心理特征。首先,遵循兒童的“心理胚胎期”。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正在實體化的兒童是一個精神的胚胎,他需要特殊的環境。正如一個肉體的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并在那里得以發育一樣,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保護”[2]。因此,兒童需要在適宜的環境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遵循兒童心理的“可吸收性”。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具有一種“吸收性心理”,他們能夠積極吸收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和影響,獲得自身發展所需的經驗。因此,教育者要創設適宜的環境,讓兒童充分吸收環境中有利的因素。再次,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蒙臺梭利認為,處在敏感期的兒童,會“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他們很容易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著活力和激情”[2]。兒童的敏感性可以促使兒童從復雜的環境中積極地選擇對自己生長有利的東西,因此教育者要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最后,遵循兒童發展的階段性。蒙臺梭利將兒童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如果這個環境與兒童不相容,那么兒童就會出現各種心理畸變,如兒童有時會坐立不安地亂動,具有強烈的占有欲和權力欲,出現神游等。因此,教育者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為兒童創設“有準備的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環境“必須由理解兒童和了解兒童內在需要的教師來準備”[2]。教師要充分了解兒童的內在需要,為兒童剔除周圍不適宜他們發展的因素,創設自由而有秩序、符合兒童成長需要、真實自然以及充滿理解與愛的環境,這就是“有準備的環境”。
自由而有秩序的環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兒童的身體和精神在適宜的環境中不受拘束,自由發展。蒙臺梭利認為,在舊學校里“兒童如同被針釘住的蝴蝶一樣,被釘在各自的座位上,釘在課桌旁,張開著他們所得到的乏味的、沒有意義的知識的翅膀,然而這翅膀已失去了作用”[3]。而在“兒童之家”中,“有一個帶有花園的寬闊操場,它與教室直通,孩子們整天都可以隨便自由進出,學校設備取消了一般的課桌、長凳或固定的椅子,設置了穩定又輕便、又寬又結實的八邊形和八條腿的桌子,在每間教室放置一些木質或柳條編的小扶手椅。兒童的小桌子和各種小椅子都很輕巧,便于搬動”[3]。可見,舊學校和“兒童之家”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自由的環境中,兒童會根據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傾向自由地選擇物品,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選擇工作,由此產生一些自發性的活動,從而提高自主性,進行富有想象力的創造。可見,蒙臺梭利不只強調物質環境中的自由,也強調兒童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然的發展。
另一方面是指自由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自由,自由中不乏井然有序。教師為兒童創設的環境是自由的,但也不是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如衣服是該穿在身上的,而不是搭在手臂上的,“一件東西放錯了地方就嚴重地打亂了這個小孩關于一些東西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2]。在“兒童之家”中,兒童喜歡把實物整齊地排列起來,使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些都體現了兒童的秩序感。秩序的對立面是雜亂,雜亂的環境會使兒童產生心理混亂,有秩序的環境更容易使兒童形成富有邏輯化的思維。
蒙臺梭利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劃分了教育階段,有準備的環境必須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例如,在“兒童之家”中,“兒童并不會選擇我們給他們的所有教具,而只選擇某些同一類型的東西,他們總是去挑選同樣的東西和一些自己明顯偏愛的東西。其他的很少被留意到,以致落滿了灰塵”[2]。兒童選擇的這些東西,都是符合其需要和興趣的,落滿灰塵的那些東西,恰恰是兒童不感興趣的。例如,蒙臺梭利寫道:“‘兒童之家’中特意為兒童安排了小桌子、小椅子、低矮的小櫥柜,教室里的另一設施是小盥洗架,盥洗架很低,3歲小孩也能使用。每個教室有一排專門設計的裝教具的矮長柜櫥,櫥門易開,兒童自己照管教具。櫥頂放植物盆和魚缸或各種給兒童隨意玩的玩具。教室里掛有很多黑板,掛得很低,最小的孩子也能在上面寫畫。”[3]這些都是根據兒童的需要設計的,能讓兒童觸手可及,適合兒童發展的節奏和步調。兒童正處在創造自我的過程中,教師不要讓那些不符合兒童節奏和步調的環境對兒童產生阻礙,使兒童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教師應該為兒童的發展掃清障礙,敞開大門,讓兒童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并進行自我創造。
蒙臺梭利認為,在兒童的成長需要中,兒童所需要的環境應該是富有生機、自然、真實的,這樣的環境能讓兒童在其中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一方面,活動室里為兒童提供的教具應該是真實的、可操作的,如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語言教育、數學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等區域都有其該有的位置,有真實可操作的材料。例如,上海嘉定區育英幼兒園,在工作室內放置了多種植物,兒童會給予它們相應的照顧,教師還放置了繪畫和工藝品,以此讓兒童在環境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在像“家”一樣的蒙氏教室中,兒童可以自由地選擇工作、生活、閱讀或戶外鍛煉。[4]
另一方面,真實自然的戶外環境。蒙臺梭利指出:“人總還是屬于自然,特別是當他在孩童時期,更必須從自然中獲取力量以發展其身心。社會生活必須符合人的自然活動的表現。”[3]因此,蒙臺梭利主張要讓兒童在室外、在公園里成長,引導兒童觀察生命現象,讓兒童懂得動植物需要他們細心喂水、喂食才能得以生存,從而產生對生命的負責意識。在“兒童之家”里,有一個帶花園的寬闊操場,各種家具、桌子、椅子、柜子、陶器,它們都具有淳樸、自然的鄉村藝術風格。“在羅馬的‘兒童之家’,有一個寬大的院子作為種植園地,米蘭的‘兒童之家’,養了一些小動物。”[3]這些充分體現了物質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匹配,讓兒童能在幼兒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成人是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依賴的對象,兒童需要從成人那里獲得安全感,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東西。兒童對成人十分敏感,敏感到“一個成人對兒童所講的話就會像刻在大理石上一樣永遠銘刻在他的心靈上”[2]。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兒童、觀察和了解兒童,根據每個兒童不同年齡發展的特點,設計教育活動。蒙臺梭利認為,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要注入教師的愛與理解,讓兒童時時刻刻感受到他被理解的愛所包圍,讓兒童能夠心態平和,得到安全、溫暖的精神體驗。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兒童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而然的發展,教師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可操作的活動材料,讓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中促進認知的發展。隨著對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不斷解讀,其對我國幼兒園環境創設具有如下啟示。
首先,創設自由而有秩序的環境。蒙臺梭利認為,紀律是在自由活動之上自然而然產生的,是主動形成的而不是被動形成的,充滿自由的活動、身心協調的活動才能產生紀律。因此,給予兒童充分的自由,紀律和秩序就會應運而生。在幼兒園中,教師要在一定的規則之上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取自己的活動場地、活動材料、活動玩伴,減少不必要的限制和命令。
其次,創設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環境。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有利于兒童產生歸屬感,讓他們在歸屬感中建立自信。在活動室中,各類擺設都要與兒童的身體比例相配合,讓兒童夠得著、摸得著,在各類區域中投放的材料都要具備可操作性,讓兒童在操作中、探索中學習成長。
最后,創設富有生機而充滿愛的環境。無論是幼兒園的室內還是室外,都要創設富有自然韻味的環境。例如,室內設置自然角,種植一些安全、易于生長、可供兒童長期觀察的植物,飼養一些小型的動物;室外的科學園地里可以種植一些室內不能種植的較大的植物,可以飼養一些溫順的動物,以此體現環境的自然美,讓兒童與大自然能夠親密接觸,從而獲得各方面的經驗;在自然的環境中,教師要給予兒童指導,引導他們進行自然探索,給予適時的幫助,讓兒童置身于一個被支持、被容納、被理解、被愛包圍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