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樂至中學 四川 資陽 641500)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時間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讀史實使人明智,高中生學習歷史,就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明的理解和認同,也有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由于歷史的學科特點是記錄過去發生的事情,史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客觀內容,是間接性媒介,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通過史料,傳統文明得以記錄和傳承,我們得以對人類社會演變發展過程有了更為清楚的了解。在歷史課堂上引入史料,已成為師生的共識。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普遍存在著提取信息不全面或不準確等問題,拿到一篇材料,讀完一遍一頭霧水,不知道中心思想是什么,做題效果當然也就不好。那么,如何消除學生對史料的畏懼心理,提高他們分析史料的能力呢?
想要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涉及到史料選取的問題,因為只有史料選取恰當,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興趣對于本門課程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史料的選取。在課堂上適當運用史料,選取的史料不在多,在于精,在于典型。選用史料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等等。此外,史料的選取還要符合教學目標,史料可以補充教材之不足,但有些情況,教材上的講解和內容已經非常清楚明白,這時再加入史料就屬于畫蛇添足了。如在講關于鴉片戰爭的內容時,就可以向學生展示鴉片對近代中國人民的毒害,鴉片是怎樣使人民家破人亡,怎樣使得民生凋敝,人民精神空虛,還可以展示中國人民為禁煙所做的努力,如林則徐等。這樣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的憤恨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和認同感。還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把學生帶到具體情境中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重視史料的選取和運用,鼓勵學生大膽分析史料,不要怕出錯,積極進行指導,就能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消除學生對材料的心理障礙,樹立信心,形成積極學習和思考的習慣。
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閱讀史料可以培養語感和理解能力,會分析、能解題才是最終目的。材料分析考查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總結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步驟和有效的方法解題,這樣能夠增強學生信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對材料分析題,有以下三個步驟。
2.1 仔細審題,這是材料分析的關鍵。首先,是審問題,問題中往往包含豐富有用的信息,仔細審題,確定時間、地點等關鍵詞,這樣可以縮小知識范圍,有利于信息的捕捉。審問題后,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使得更有針對性。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準確性,確定了問題,再到材料中找尋相關答案。比如,有的題目問的某件事的原因,就直接到材料中尋找有關原因的內容,無需考慮材料中涉及的背景、思想、影響和表現等其他內容。其次,要審材料中的關鍵句和關鍵詞,如材料中提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民主思想這樣的字詞,就充分調動腦海中相關知識,再結合材料組織答案。此外,材料來源也是應該注意的問題,材料解析中的材料除了內容外,還包括材料出處,材料出處帶給我們豐富的信息,使我們知道材料的時間、作者、地點、引用的文章等。這部分內容有助于我們理解材料的大意和中心思想,對解題也很有幫助。
2.2 忠實于材料。明確了問題,抓住材料大意和關鍵詞之后,還要再仔細地閱讀材料。題中會有明顯的“根據材料”之類的字眼,題中涉及到的原因、結果、影響等要老老實實到材料中尋找答案。解析題中的材料很少出自我們的教材,更多的是課外我們沒學過的文章,其對歷史現象的翻譯不如教材中明確,有的甚至有不一致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仔細辨別,努力尋找兩者之間相同的地方。如果實在不同,就要拋開課本內容,不要被教材束縛,忠實于材料,從材料中概括總結答案。
2.3 組織語言。在長期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雖然能夠理解材料大意,也知道答案出自材料哪里,但是不能簡練、準確地組織語言進行答題。這也是導致這類題型失分現象嚴重的原因。例如,有的題目問的比較簡單,但學生的答案過于重復、啰嗦,沒有重點,問原因,就只回答背景或原因即可,不用再做具體分析。回答時要注意題目要求,如果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就可以既回答課本內容,又聯系材料進行作答;如果題目中要求結合材料,就只回答從材料中獲取的答案即可。另外,回答材料分析題,要注意全面,如問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背景,就要把幾個原因回答完整,適當展開具體說明,注意不要遺漏要點。還要按照格式規范書寫,大小編號正確使用,條分縷析、一目了然。
在做題過程中,通過對史料分析不難發現,我們對史料的分析、材料解析題的解答都有一定的規律,有些史料具有典型性。我們完全可以舉一反三,由此知彼。材料中題目的設置,答題方法和步驟也有規律可循,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總結,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歷史關于材料分析題,對學生的要求是“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因此分析材料能力非常重要。新課程下歷史學科的內容已經基本擺脫了“繁、難、多、舊”的弊病,這從歷史教科書的編排上就可以看出。但是新課標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新要求也顯而易見,即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加關注學生對歷史的基本學習技能和學習方法。這也就要求教師,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提高歷史成績的很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