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謝通門縣中學 西藏日 喀則 858900)
為降低初中學生群體理解與記憶復雜多變的基礎性化學知識的困難程度,使化學知識在學生的人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價值與影響力,任課教師必須從已有的課堂教學經驗與學生的個體性格特征出發,轉變教師與學生在化學課堂上所扮演的基本角色,為學生創設更多的發揮主觀創造性與思維靈活性的機會與自主學習空間。化學教師必須重新修訂編排具體的化學課程學習內容,吸納潛在的化學教學資源,集中所有力量重點培育初中學生群體的實踐探究能力與自主思考能力。
多數任課教師未能詳細安排針對高難度課程內容的理論講解方式與實驗演示形式,為更快地達成計劃中的教學目標,部分對課上實驗活動的教學意義認識不清的化學教師未能根據學生的客觀學習需求設置輪流上臺參加動手實踐的集體化趣味教學活動,初中學生群體因此沒有足夠的課上實踐機會,個別學生因較少參與實驗活動而對基本的化學反應定理與現象缺乏直觀的認識與深入理解,只是照著教師的一元化指導生搬硬套課本中的實驗結論解答化學問題,不具備相應的學科基本素養與實踐能力。任課教師對作為個體的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思考習慣缺乏了解,習慣于使用無差別的統一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在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完成各種學習任務,這種落后的課堂教學指導模式阻礙了初中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的形成與進一步發展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未能獲得有效的鍛煉與方向性指導[1]。
2.1 開展有明確計劃的課上與課后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為提高課堂教學活動對初中學生群體基本學習方向的指導效果與學科思維能力養成的促進作用,任課教師應當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營造自主化課上集體合作探究情境,賦予初中學生與其他同學協手共同鉆研化學學科問題的機會。化學教師應將處于不同層次、有著較大學習與思考習慣差異的初中學生分為相應的多個集體化合作學習小組,并為各小組布置難度適當、呼應課堂教學目標的開放性探究問題,使學生在集體討論過程中發現自身思維方式的潛在漏洞與方向性偏差,有效鍛煉學生對具體學科內容的思考分析能力與辨認分類技能,提高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與集體協作能力水平[2]。例如化學教師在詳細講述《原子的構成》這一領域的知識時,可在講解完本課要學的與原子結構有關的基礎性知識后向初中學生提出“是否所有類型的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電子這三種主要粒子構成的?”之類的探究性問題,使學生通過課上自主研究與課后查詢相關資料進行拓展性學習,以此強化初中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教師所提出的高難度學科問題,使得初中學生群體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牢固把握所學化學知識的結構性特征與其間存在的系統性聯系[3]。
2.2 順應多數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課堂探究主題與相關趣味活動。任課教師必須基于學生的個體學習興趣與認知需求調整具體的課上教學形式,設計能夠全面地激發初中學生好奇心與探究意識的趣味活動環節,使之發現只有學習化學才能切身體會到的新奇奧妙之處。為降低初中學生的學習難度,任課教師應當在課程內容體系中逐步縮減講解說明基本化學概念與基礎性學科理論的部分所占的比重,使用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口語化表達方式詳細描述實驗所產生的化學反應現象的特征,并設計以學生為主導者、以教師為合作者的趣味性探究活動,并以和善友好的非強制性話語說服、鼓勵初中學生群體積極上臺動手完成各類實驗,并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為其明確指出不同階段所學學科內容的客觀差異性,例如化學教師在講解《愛護水資源》這一部分的學科基礎知識時,必須首先通過多媒體放映設備向初中學生群體舉出與本課所學主題有密切相關的水體污染資料與我國水資源分布情況,在初中學生群體已經基本了解了現階段水體污染的社會背景與實際危害程度后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化學學科知識舉出一兩條節水的技巧,如用中水洗車、用洗菜水澆花等,以此有效激勵初中學生群體在生活中貫徹節水觀念,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與學科基本技能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途徑與實踐方法,提高初中學生群體的課上學習質量與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為保證初中學生群體在課上學習不同領域化學知識的實際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與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形成的潛在影響力,任課教師應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與改進措施克服現行課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與漏洞,適當使用各類有效的激勵手段鼓勵初中學生群體積極運用自身的學習經驗與頭腦中銘記的化學知識分析解決常見的學科基本問題,并為學生設計一些與生活常見化學現象有關的小型趣味實驗,從不同方面激發、培育初中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與探索未知的精神動力,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奠定牢固的知識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