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西市院上鎮中心中學 山東 萊西 266609)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來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培養正確品格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過往的體育教學中,我們缺少有效的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體育素養的提高。
體育觀念的樹立是初中體育教學開展的首要前提,但是從過往的教學來看,體育在初中教育階段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一在于應試教育背景下,主課課程繁重,很多主課教師為了先行完成教學任務,會占據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等非主課的課程時間,使得學生原本應該進行體育學習的時間依舊投入于繁重的主課學習中。其二是體育課程的安排缺少一定的策略。當前大部分初中體育課容易成為學生的自由活動課,教師在帶領學生們做了例行跑步后,就讓學生自由解散了,我們會發現解散后的學生大部分是沒有進行體育活動的,要不是在操場上玩鬧,要不就是干脆回到教室里學習或休息,使得原本課時已經比較少的體育課程達不到效果。對此首先教師應該重視體育課程安排,樹立正確的初中體育教學觀念,通過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例如,在體育課進行時,除了原本的例行跑步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體育運動,開展體育項目比拼。體育的項目是非常廣泛的,能夠滿足初中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比如針對八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男孩們學習籃球運動,女孩學習排球運動,那么集體運動的開展是能夠很好地彰顯體育的魅力的。同時體育項目本身具有十足的趣味性,教師通過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愛上體育活動,更主動地參與到體育學習當中。同時,這種體育興趣的養成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上,它更多的是延續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里。通過日常的體育運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
初中生的情感與心理教育也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點內容。初中生正處于思維養成、認知養成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性格發育的關鍵階段。那么,我們認為通過體育素養的培養是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正確情感和正確心理疏導的。從當前教育的要求來看,初中生性格養成要同時注重學生的知識水平、智力水平、意志力水平。而體育教學的特性能夠通過體育運動來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養成外向型性格,使學生在日后成長中面對困難勇于接受挑戰,不退縮、不怯場。例如,在教學中,面對一些體育項目,學生們容易出現差異性。同樣的體育運動有的學生表現的很好,有的學生則差強人意。那么在面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時,教師要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鼓勵,而表現效果不理想的學生給予安慰。此外,我們認為教師的安慰要注意技巧,以鼓勵和相信為主,要讓學生不是逃避,而是通過努力去取得好成績。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該是引領者的作用,通過鍛煉方法的引導、挫折心理的疏通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戰勝困難,以此來形成堅忍不拔的體育素養。
團體合作類的體育游戲一直都是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形式,相關數據表明,游戲是兒童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對此,體育教師教學的展開要結合好游戲內容,通過團體合作類游戲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那么,我們認為,團體合作類體育游戲,除了對學生體育素養的提高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意識以及合作意識,符合當前教育改革下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例如,在體育教學中存在很多團體合作類的游戲,其內容并不一定要限制在體育項目中。體育教學首先是要讓學生動起來,通過走出教室,活動身體來提高個人素質。那么團體運動可以是兩人三足、丟手絹等。這些游戲其實學生和老師都很熟悉,但是卻少有一個班級的人一起參加的情況。對此,我們從游戲展開的效果來看,確實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改善了師生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且學生們對待此類游戲是有著比較好的積極性的。此外,教師也可在這些游戲中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認識到所謂的“個人英雄主義”未必適用于所有情況,完成好一件事更需要互幫互助,團結合作。
初中生愛玩,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也相對比較短,愛動愛玩是是他們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可將游戲融入到課堂中。初中生接受能力不太強。所以應將游戲融入到基本的技術練習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合理運用多變的游戲形式來進行學生基本技術的訓練。例如學習籃球時,老師就可進行“接力運球”“繞物運球”“一人運兩球”等不同的游戲方式。這樣既可使枯燥的練習過程變得有趣,又強化學生記憶,使他們可以快速掌握這些基本的籃球運動技能,提高教學效果,活躍課堂學習氣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玩游戲就要有競爭意識。這樣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游戲中去,同時培養了他們相互合作的意識,在互幫互助的情況下取得游戲的勝利,激發他們想要展現自己的欲望心理。有競爭就就有輸有贏,贏了隊伍可以不獲得獎勵,但是輸了隊伍一定要接受懲罰。比如老師可要求輸了的隊伍每個人運幾個球又或者讓他們每個人圍著操場慢跑一圈等方式。這樣就是讓學生感到競技的魅力,同時在競爭中找到相互合作的好處,提高了體育課堂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觀念、重視情感和心理健康教學及體育合作游戲等等積極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目的。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體育學科特性、學生特性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優勢,全面提高學生體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