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時珍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時五臟,病隨所宜也。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氣以精,長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宜省苦增辛以養肺,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冬宜省咸增苦以養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養腎。
(原文據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版《本草綱目》)
【譯文】
岐伯說:木生酸味,火生苦味,土生甘味,金生辛味,水生咸味。這五味中,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毒、藥攻疾邪,五谷為給養,五果為輔助,五畜為增益,五菜為補充,氣味相合而服用,可以補精益氣。這五種味道各有好處,一年四季滋養五臟,防病治病要選擇適宜的方式。又說:陰精發生的根本在于五味,但是藏陰精的五臟,又會因五味而受傷。骨正筋柔,氣血流暢,腠理致密,精養骨氣,就能長壽。又說: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本,二氣長存。
孫思邈說:春天適宜減省酸味增加甘味用來養脾,夏天適宜減省苦味增加辛味用來養肺,秋天適宜減省辛味增加酸味用來養肝,冬天適宜減省咸味增加苦味用來養心,四季適宜減省甜味增加咸味用來養腎。
【簡析】
本文選自《本草綱目》“序例”部分的“五味宜忌”,從四季、五味的角度來探討如何根據五行的生克、五臟的宜忌來食療養生。從日常飲食來說,肝屬木,養肝適合酸味,肝病適合吃青色的麻、犬、李、韭等,禁忌辛味;心屬火,養心適合苦味,心病適合吃紅色的麥、羊、杏、薤等,禁忌咸味;脾屬土,養脾適合甜味,脾病適合吃黃色的粳、牛、棗、葵等,禁忌酸味;肺屬金,養肺適合辛味,肺病適合吃白色的黃黍、雞、桃、蔥等,禁忌苦味;腎屬水,養腎適合咸味,腎病適合吃黑色的大豆黃卷、豬、栗、藿等,禁忌甜味。從身體疾病來說,酸走于筋,筋病不宜多食酸;苦走于骨,骨病不宜多食苦;甘走于肉,肉病不宜多食甘;辛走于氣,氣病不宜多食辛;咸走于血,血病不宜多食咸。
《本草綱目·序例》的“氣味陰陽”“五味宜忌”“五味偏勝”“四時用藥例”“五臟六腑用藥氣味補瀉”“五臟五味補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七個部分構成了一個系統的中醫五臟療養體系,而“五味宜忌”說得最為簡明扼要,很有操作性,對醫患都有很強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