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漢
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歷史上漢唐盛世可以說代表了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的先進水平。但從明清之際開始,中國卻日漸喪失了領先地位。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從此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國力日弱。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追求并為之矢志奮斗的目標與方向。
一
最初,一批中國先進分子將實現民族復興的希望寄托在向西方學習上。先是覺得國家技藝落后,武器裝備不如西方,于是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辦工廠、修鐵路、建海軍,開展洋務運動。但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迫使人們發現改制度比造器物更重要,于是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掀起維新運動,便有了康有為、梁啟超發動的維新變法,結果只進行百天就被頑固派破壞。隨后又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繼而爆發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但同樣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可見,中國的先進分子試圖通過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來拯救中國的這條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一場混戰,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暴露無遺。一戰后期,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走出了一條人類從未走過的新路——社會主義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個與以往任何社會制度都完全不同的嶄新社會,而這個新社會的建立,歸因于俄國的先進分子組織了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使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并將廣大工農大眾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這給當時正在苦苦探尋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出路的中國人民,帶來了黑暗中的希望。
二
在十月革命前,馬克思主義已經開始傳入中國。但是,當時的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并沒有加以特殊注意。
正如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的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從一種理論設想變成了現實社會制度構建,開創了人類社會嶄新的發展道路。在這之前,雖然各式各樣的與社會主義相關的主義和學說已經傳入中國,但這些主義和學說對未來社會的構建,都是理論家紙上談兵。馬克思主義與別的社會主義流派不同,不但有嚴密的理論邏輯和科學的學理分析,而且可以指導改造客觀現實。
十月革命后,一些經歷過辛亥革命的民主主義者,也開始感知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意識到中國只有走這一道路才有前途。參加過“二次革命”、反袁活動,后又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的林伯渠最終選擇了信仰馬克思主義。他在自述中說:“……總覺得不能再重復過去所走過的道路,應該從痛苦的經驗中摸索出一條新路。”“在俄國的十月革命中我得到一些新的啟示,知道了勞苦大眾要得到解放只有推翻資本主義,知道了無產階級是革命的基本動力,這個階級的解放事業是與全人類的命運血肉相關的。”
三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自然離不開一批革命先驅者不遺余力的宣傳推介。1919年,李大釗相繼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同鄧中夏商議后,在北京大學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1920年5月,陳獨秀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探討社會主義學說和中國社會改造問題。8月,在這一研究會的基礎上,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開始在古老中國的大地上綻放出燦爛之花。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受十月革命影響,許多國家成立了共產黨,德國、匈牙利等資本主義國家還曾一度發生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過蘇維埃政權。但馬克思主義最終沒有成為這些國家思想的主流,而在離其誕生地十分遙遠的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真正落地生根,這除了馬克思主義本身是嚴密的科學,還與中國特殊的文化傳統有很大關系。艾思奇曾就此做過精辟論述:“中國民族和它的優秀傳統中本來早就有著馬克思主義的種子。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社會,曾是中國歷史上一切偉大思想家所共有的理想。從老子、墨子、孔子、孟子,以至于孫中山先生,都希望著世界上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能夠出現。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是以馬克思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為滋養料,而從中國民族自己的共產主義的種子中成長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于西方,但不只屬于西方,而是屬于全人類。很多中國人在接觸和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后,有一種似曾相識甚至一見如故的感覺,從而激活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里原本就有的追求和向往大同社會之基因。正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與文化傳統,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思想共鳴,誕生了中國第一代馬克思主義者,并且在他們的影響和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不變的信仰。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下根來并結出豐碩的成果,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