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立平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特別是在武漢海鮮市場和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發現疫情后,更引起有關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采取了更為嚴格和行之有效的監管措施。
回顧我國歷朝歷代,都采用過一些類似“消費者保護法”的食品安全監管措施,來保證“舌尖上的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歷史久遠,早在我國奴隸社會鼎盛時期的周代,對食品安全就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周代《禮記》中記載了當時對食品交易的規定:“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鬻于市?!薄安粫r”是指未到成熟之時,嚴禁未成熟的五谷和果實進入流通市場,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防止未成熟的糧食和果實引起食物中毒。這一規定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關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記錄。
孔子是春秋時期社會上最博學的思想家之一,他在《論語·鄉黨》中提出著名的“八不食”:“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意思是:糧食陳舊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在我國奴隸社會末期的春秋時代,孔子可謂中國歷史上最早系統提出食品安全理念的人。
漢代進入了成熟的封建社會,對食品安全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因此開始制定對違反食品安全的刑罰。漢朝《二年律令》明確規定:“諸食脯肉,脯肉毒殺、傷、病人者,亟盡孰(熟)燔其余。當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贓),與盜同法。”意思是,如果因肉類腐壞的原因,致人生病中毒的,應盡快將變質的食品焚毀,如果違反規定,肇事者與相關官員都要受到與懲罰盜賊一樣的刑罰。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制度更加健全,而且法律規定詳細,懲罰措施嚴厲。《唐律疏議》規定:“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并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币馑际前l現肉腐爛,需速焚燒余肉。違反者杖打九十。故意以有毒的肉出售或贈送他人,從而造成他人中毒者,判處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處絞刑。法典之嚴可見一斑。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中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市場交易頻繁,一些商販以食品摻假牟取暴利的現象屢屢發生。《宋刑統》對這些危害食品安全者的處理完全繼承唐律,制定了杖打、坐牢、絞殺的嚴刑。此外,宋代政府還引入了行會管理制度,讓商人們依經營類型組成“行會”,規定從業者必須加入行會,否則不得從業經營。行會要負責評定商品的成色、價格,監察不法行為,保證商品質量。行會會長作為擔保人,違反規定實行連坐懲罰制度。
總括上述朝代對食品的安全管理及有關法律,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施以“重典”。其次,對于摻假造假等食品質量問題實行嚴格的監管。再次,引入了行會管理,通過行業自律,對食品質量把關。這些措施對古代“舌尖上的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對于今天的我們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