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創新是擺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鑒于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模式單一、內容陳舊,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學習效率偏低。本次研究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著眼,探討了多元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案和策略,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語文是傳承中國語言文化、文學藝術的經典學科,其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言功底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對于語文的潛能和優勢并沒能有效的發揮出來,而學生對于初中語文也缺乏充分的興趣和熱情。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提出,對于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果有積極作用,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信息化的應用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主要趨勢,初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如今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經廣泛普及,多媒體也已經普遍進駐初中教室,這是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信息化教育的好機會。語文老師要靈活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進行教學輔助,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山水畫的意境》為例,課文內容主要是帶領大家領略中國山水畫的魅力。但是在語文課本上,對于山水畫的呈現非常粗淺,而且繪畫的細節呈現不夠逼真,學生也無法透徹領會山水畫的魅力。對此,我們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更好的呈現。老師可以從網上下載課文中提到的松樹主題的畫作(比如黃山迎客松系列,或者李可染先生所作《漓江勝景圖》《富春山居圖》)等知名畫作的高清照片作為素材,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大家看。這樣既可以看到畫作的整體布局和結構,又可以看到畫作的細節。再配合文字甚至一些背景音樂,相信可以很好的引領學生去享受山水畫中的意境美。
初中生的人生經驗閱歷畢竟非常有限,他們對很多事物、很多社會現象沒有親身體驗,因此對于語文課程中的內容難免會有生疏的感覺。這也會影響學生對語文教學的參與度,影響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語文老師可以嘗試構建一種身臨其境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真切的融入到課程內容中,從而更好的學習掌握新知識、新內容。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課文簿《沁園春·雪》為例,這是毛主席在1936年創作的一首詞。其實對于下雪的場景,學生并不陌生。但是對于毛主席詩詞中描繪的這種波瀾壯闊的場景,那種“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的雄奇壯麗的景象,很多學生卻并沒有切身的感觸。而在一些影視劇作品中,對于毛主席創作這首詞的場景卻有藝術化的還原和展現;而且在網上也有很多關于雪山、雪景的視頻資料,其中不乏和這首詞的意境高度匹配的內容。語文老師可以搜集這些視頻資料作為參考,讓學生從中領會主席詩詞的創作意境。
老師還可以讓同學們將自己腦海中下雪的場景描述出來,或者用寫作的方式將下雪的場景細膩的描寫出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以某種場景、某個情境為核心去開展教學,這就豐富了學生的視聽體驗,也對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寫作構思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都有積極地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作教學方式的使用比較少。這是因為很多初中語文老師覺得合作教學難以分心對各個小組進行有效的指導,而且合作教學相對浪費時間。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合作學習對啟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科素養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多元教學很有必要。
語文老師要先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分組,為了方便學生之間進行溝通,通常會按照座次來進行分組,比如四人小組。這樣的小組設計方便同學之間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而且不需要大規模的變動座次,不至于擾亂課堂秩序。在進行合理分組的基礎上,老師可以為各個小組設定問題、課題、任務,讓小組成員通過合理有效地互動、分工、交流來完成作業。比如在寫作課上,老師要求以“我對未來的暢想”為題,要求各個小組出一篇作文。學生就可以根據這個課題開展討論,先商量內容,然后確定體裁,然后確定大綱,然后進行細化優化。或者每個成員出一個提綱,然后大家從提綱中篩選一個最合適的主題進行寫作。這樣的合作過程加深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有利于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形成成熟的寫作邏輯。
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成為一個新的趨勢。不過這也很考驗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和專科素養。在多元化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靈活掌握各種教學方法的特色特長,并和語文教學內容、課堂內容等進行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習慣、學習水平進行靈活施教,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