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一個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變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還有哪些課程資源有待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挖掘和開發?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么什么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并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自然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當前,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把“課本”視為唯一課程資源的現象,而忽視了豐富多采的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從而導致了師生唯“課本”“教材”是從,嚴重束縛了師生的手腳、阻礙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及素養的發展和提高。為此,我們課題組的老師,結合教材單元訓練的重點,啟發并帶領學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親自去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妙風光與神奇世界。如:在教學有關美景描寫的第一單元之后,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踏青,了解我們的家鄉。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也陶冶了學生的愛美情操;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同時大大的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自然資源的合理、有效地開發與利用,對作文教學來說大有益處。如在陽光明媚、春風融融的周末,我讓家長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各種花草樹木的變化,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悟、觸摸大自然。回來之后,我便以《大自然的秘密》為題讓學生習作。很快,一幅幅美麗的大自然圖便在學生的筆下一揮而就,我不禁感慨萬千。以上是作文教學方面闡述了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而在口語教學、閱讀教學、識字教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我們更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貼近大自然收集有關素材,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來學習語文,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
課程資源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學校的語文課程資源豐富。從人物來說,由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從時間來說,有課堂資源和課間資源;從地點來說,有教室資源和操場資源。
(1)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語文老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要增強主動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提高合理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課程資源往往在反思活動中,我們要養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常常想一想課堂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抓住課內外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因素和條件,讓隨機出現的小插曲和異常情況成為課程資源,為教學活動服務。與同行交流的成功教學經驗、優秀的教育教學案例,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學生也是重要課程資源,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錯與對都是可利用的教學資源。
(2)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是最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而錯誤是學情的具體反映,不能置若罔聞,要巧用錯誤,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如學生回答錯誤了,教師沒有必要早早向學生透露解決問題的統一方法,而是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相互討論中經歷挫折,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功能,讓每個學生主動的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3)教室資源。教室的環境布置是隱性課程資源,可為語文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4)開發校園、課間資源。如:標語、地圖、升旗儀式、國旗下的演講等,都可吸納到語文教學之中。課間休息,學生常常會玩一些喜愛的游戲,可將語文學習融入游戲活動之中。在操場上,參加體育運動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網絡教研不僅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質的飛躍,也給教師教學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實現網絡環境下學校教研活動的革新,使學校教研活動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也是課程資源有效合理開發利用的平臺。例如: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局部地區的戰爭、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恐怖主義、伊拉克、“香港問題"、非典、禽流感等高頻率詞語的使用等等。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模擬實驗,網絡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時、開放。只有認識了時代,把握了時代脈搏,觀察社會中的敏感話題,才能開發好語文課程資源。只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于達成教學的目標。
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注意課內外的聯系,多動口、多動手,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不斷擴展學生的認知積累,即“生活、課堂、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學生本身就包括接受與發現兩種形式,這就需要鼓勵學生在參與中親自發現。因此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課堂語文教學,更要重視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實踐。根據這一點,教師應該多開設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如“訪走敬老院”“小小商品交易會”等。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性特點、學語文先天條件和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的差異,班級里會出現學習狀況參差不齊的現象。其中優等生領悟快、識字多、語感強,我們將這些優生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肯定他們的努力和成績,并給予他們展示的機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一些助手和搭檔,他們就是最佳的人選;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形式、辦語文小報時,都可向學生學習,采取他們的創意;課上小組活動的組織者、示范者、表演者、輔導者都少不了這群中堅力量;至于課后的“一對一”結對子活動,他們是最受學生親睞的目標。
心理學認為:兒童中伙伴的感召力和偶像效應是對孩子最有吸引力的,他們的行為和表現力往往勝過教師的言談和教育。教師要關注他們,引導其發揮積極的作用,久而久之,學習積極分子群體會像雪球一樣壯大起來,使語文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屬于良性循環的態勢。
總之,一切課程資源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資源,關鍵在于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