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賀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志,是世界歷史演進的必然過程。曾經很長時間里,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他們的道路被奉為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途徑。然而,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自身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歷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迥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經濟社會狀況比較落后,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是世界上最貧窮的農業國之一,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與西方發達國家可謂“天差地別”。短短幾十年,我國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半程”,不僅甩掉了積貧積弱的“窮帽子”,成功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還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類推進現代化的全過程,西方發達國家花了260 多年,而我國僅僅用了70 多年時間,不得不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發展奇跡”。
我國現代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效率,根本在于它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有很大不同。我國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同時進行,出現“并聯式”的發展局面。正是我國同步推進多個進程,大大壓縮了現代化的時間。
中國的現代化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啟程,伴隨著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就好比一場接力賽,靠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棒傳一棒奮勇向前、持續努力。從20 世紀50 年代第一次明確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后黨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再到黨的十九大作出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安排,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到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這些戰略謀劃,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深謀遠慮又切實可行,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航船穩中求進、行穩致遠。
中國推動現代化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總能因時而變、隨事而制,保持戰略目標和路徑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防止大起大落。即使經歷了20 世紀90 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開端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這樣大范圍的經濟危機,也沒有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態勢。反觀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總是跑跑停停,有的甚至還倒退,而我們一直在穩中前進。
中國是一個擁有世界第一人口數量的超大型國家,要進入現代化的體量如此巨大,史無前例。18世紀下半葉英國開啟現代化時人口是千萬級的,20世紀之后美國逐漸領跑現代化時人口是上億級的。從人類的整個現代化進程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 個、人口不超過10 億。21 世紀中葉,當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序列。
與西方發達國家少數人享受現代化成果不同,我國的現代化是每個人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讓現代化的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
現代化路徑新,中國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歷程,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道路。幾百年來,西方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造成了難以想象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美國多諾拉鎮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以極其慘烈的方式呈現出環境污染的后果,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西方發達國家在治理本國生態環境上花費了很長時間,付出了很大代價,顯然中國不能再走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老路。
我國環保事業萌芽于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一段時間,我國生態環境破壞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面對工業化發展新形勢,我國及時調整,進一步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美麗”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涵,堅定不移走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開辟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新路徑。
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中國開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話,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