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達
“西大井·1919文旅園區”的格調是古樸而典雅的。古樸之處源自百年歷史所積淀的文化底蘊;典雅的風韻是王封人百年來為它平添的新潮和暖意。
沿解放西路前行,至瑞豐路右轉,是一條不足五百米的小巷。這條連接解放路和躍進路的南北通道并不惹眼,但只要你拐了進來,便會發現這里“別有洞天”。
別具一格的景墻,修舊如舊的大門,昔年的辦公大樓鮮紅色的門框窗框與陳年的墻體形成明顯的反差,與盛開的月季和紫薇融為一體,應該是對產業園最好的注解。修剪整齊的常青灌木把明艷的秋菊映襯得格外動人。百年古樹下,幽幽的花香中,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在廣闊的園區內翩然上演。
廢棄的井架,閑置的煤樓、廠房,體量巨大高聳入云的水塔,近千米的地下戰備鐵路……
這些迄今依然堅固如初的工業建筑設施,顯然尚未達到它們的壽命終點,卻提前完成歷史使命,尚且“年富力強”的煤炭工業遺存,在城市發展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轉化為現代文化產業?曾經的煤城將如何在這城市更新中走向光輝的未來?
作為我國重要的煤炭工業發展源地,焦作有著豐富的工業遺存資源。每一處遺存不僅發揮過設計之初的重要作用,而且還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故事。就像每個人一樣,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經歷,猶如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最值得留戀的色彩。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更重要的是這個城市內涵、品質和特色的重要標志。對于這些有歷史、有故事的工業遺存,王封公司采取“重新激活”的保護方式——在保留建筑基本外貌和內部結構的基礎上,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和價值。
所有的建筑,并沒有修復得中規中矩。設計者將其最原始的狀態予以保留:廣場、舞臺、乃至露天體育場的各種設施、辦公大樓的水磨石地板……無不留存著歷史的痕跡;礦井下使用過的鐵锨、洋鎬、風鉆、廢舊的礦車車輪、電機上的齒輪、礦工用過的飯盒、水壺……都自然而有序地鑲嵌在臨街的景墻上——質樸的藝術與久遠的記憶以最原始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展示著企業百年的歷史,也在時時喚醒一代人極易被塵封的記憶——園區不僅構建起了城市一角的美學空間,也見證了曾經輝煌的過往和城市興起。
一本《王封礦志》,半部焦作近代工業史。于一九一九年的英國商人在此開鑿的西大井王封煤礦,在它百年的歷史中,有過因聲援上海“五卅”運動,而博得毛澤東主席“特別能戰斗”的贊譽;在抗日戰爭中,礦工們有過冒著生命危險為抗日軍民暗送抗日物資的壯舉……新中國成立后,王封煤礦大力發展生產,截止一九九六年底,共生產原煤近五千萬噸,為新中國經濟恢復和社會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上世紀末煤炭資源枯竭封井后,他們又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多種經營的發展之路。時至今日,王封公司依托焦作市發展全域旅游,建設精致城市的“大背景”,正在全力打造“西大井·1919文旅園區”。
一座城市的靈魂所系在文化。因為文化是經濟高度發展后的提純,而與其相關的產業,無論所依托的內容是歷史的還是當下,則無疑全是文化在不同時代的呈現和縮影,終極指向必將超越歷史形態而面向未來。作為歷史悠久的百年礦區,在其漫長而曲折的歷史發展演變中,所形成的諸多獨具魅力的文化元素,正在被挖掘和包裝。
深受人文浸染過的“西大井”,處處見景皆風韻。盡管已是深秋,入眼仍是一片蔥蘢,綿密的常青灌木沿著產業園的石鋪甬道彌漫開來,填滿了整個視野。原公司辦公樓山墻上的噴繪令人駐足——修森的翠竹掩映下,墻面的一角是鮮紅的黨旗和革命導師列寧的巨幅畫像——“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他的名言用紅底白字做成的圖景赫然醒目。這樣的文字,讓人驚耳駭目。猶如畫家的點睛之筆,把整個園區點亮了。有這十個字在,他人似不必再添筆墨。
為求盡意,我不由回頭多望了幾眼遠處矗立的水塔和涼亭,除了心中頓生對這片煥然一新的礦區珍愛、呵護之情,一直在心中默念,愿王封公司用昔日的“黑色”“紅色”和今日的“綠色”,孕育出更加充滿希望的明天。
韓 達: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焦作市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