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楊方靜
由中國草業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農業倫理學年會暨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出席此次研討會,共同探討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現代農業創新以及農業文明與鄉村振興等議題。
2019年12月7日,中國草業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中國農史》雜志社、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專業智庫基地、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等多家機構,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三屆中國農業倫理學年會暨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研討會”。來自多所高校和農業相關領域的8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其中既有人文社科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也有政府部門的農業政策研究者,還有涉農企業的農業實踐者。與會嘉賓共同研討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農業倫理學思想與方法、農業倫理學與現代農業創新、農業倫理學與人才培養、農業文明與鄉村振興等議題。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李建軍教授,介紹了中國草業學會農業倫理學研究會年會舉辦的歷史和緣起。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吳惠芳教授,介紹學院在近年來緊扣鄉村振興戰略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及其產生的影響,同時也肯定了此次會議議題在農業農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指導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主要談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農業倫理學的重要性和意義,二是農業倫理學和公共政策結合的必要性。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業倫理學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建軍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吳慧芳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
中國農業大學草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草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張英俊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草業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科學規律、倫理和政策之間沖突的困惑,期望農業倫理學能更多地討論自然科學領域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會會長、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會緣起和南京農業大學近兩年針對農業倫理建設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校級中心的建立、通識課的開展等。南京農業大學作為農業倫理學研究的主陣地,發揮了很大作用。
此次研討會的第一場報告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林慧龍教授主持。
中共中央黨校喬清舉教授論述了儒家生態哲學與傳統有機農業的關系,分享了近年來自己在儒家生態哲學領域的相關研究課題和成果,并由此分析得出的儒家生態哲學研究的思路、基本原則、倫理維度和范疇體系的相關結論。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大明教授通過分析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歷程,指出中國農業現代化主要依靠經濟路徑和技術路徑,生態文明路徑的長期缺席導致很多嚴重后果,論述了生態文明路徑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蔣勁松教授,從技術角度將“人造肉”劃分成兩種,一種是動物干細胞培育出的肉,一種是大豆蛋白做的素食“肉”。他梳理了中國用大豆蛋白做“人造肉”出現的歷史和緣起,進一步從環境、消費者心理、產業化和公共政策等角度討論了“人造肉”可能引發的倫理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董世魁教授,通過分析草原文化及其價值、草原文化中的生態倫理及草原文化的生態文明特征,指出草原文化傳承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的趙興波教授,基于自己關于散養雞與籠養雞多個對照組的科學實驗和數據,驗證了散養雞的優勢,提出了動物福利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的正反向關系和思考。
當天上午第二場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王大明教授和《科普時報》總編輯、科學日報社科學普及中心副主任尹傳紅主持。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農村文化建設委員會副會長曹山明教授,基于中國農業倫理和傳統文化,總結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賦予農業倫理的文化意蘊,指出不能放棄農耕文明所形成的自循環體系,因為循環收斂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惟一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林堅研究員,提出要把握生態文明的基點、痛點、生長點、落點、盲點、聚焦點和制高點,指出應該將人的自由發展加入五位一體(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維度中。
南京農業大學嚴火其教授,列舉了一些案例和數據,反思了食品安全問題、農業的代際傳承問題和農民利益群體的待遇和公平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草地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草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張英俊

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會會長、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

中國人民大學林堅研究員
蘭州大學林慧龍教授,通過自己的一個生態補償研究項目和所得到數據指出,“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確實增加了農民收入,增收效果顯著,略微減少了養殖量,總體上增加了補飼量,促進了非牧就業,對載畜量影響非常小。他還呼吁在頂層設計里面要考慮到鄉規民約,更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自然資源部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國土空間規劃研究室強真副主任,從政府政策制定角度,對農業用地的現狀進行分析,提供了大量數據事實,并指出在市場經濟下,農業倫理和農業用地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應該如何平衡。
中國農業大學普書貞教授,探討了三權分置(指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合理性,論證三權分置適合我國現有國情下的農村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發展動力。
當天下午,研討會的第三場報告會由林堅研究員和方錫良教授主持。
南京農業大學的姜萍教授,講述了其團隊在非洲豬瘟時期所做的一個實證調研,利用數據揭示了從業人員的動物福利態度對食品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瑩,通過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意義和內涵的分析解釋,提出了鄉村文化振興的主要路徑。
天津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教授凃明君分析了中國古代的農事次序觀對禮法倫理的影響。中鐵十五局的蔡園園博士指出了當前茶文化和茶倫理所面臨的危機。南京農業大學劉戰雄博士對農業負責任創新的特征和實現路徑做了闡述。廣西大學練新顏老師提出了“食品主權”概念,認為應將其作為食品倫理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讓人們在享用食物和烹飪食物時享有自主權、知情權等。
中國農業大學蘇志豪博士梳理了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在進入中國后,人們對其認知的變遷、其在實踐中呈現的不同樣態,并分析其未來的發展走向。中國農業大學史玉丁博士提出,鄉村旅游發展當前出現了農業原真性缺失、農民主體地位的淡化、鄉村文化消淡、旅游產品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因此,他提出了農禪并重的思想,并將其作為一個方案做了詳細闡述。
當天下午的最后一場報告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借閱部孫濤副主任和嚴火其教授主持。
天津大學陳印政老師闡述鄉村振興視野下的農民可持續發展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
中國人民大學的滕菲博士為參會人員帶來了一個新穎的概念——“人類世”,通過“人類世”的語境分析農業技術的發展倫理。
北京林業大學的劉洋博士對農業育種技術變革的倫理生產進行了分析。中國農業大學尹北直老師探討中國共產黨農業倫理的思想體系。南京農業大學陳明博士匯報了中國花生史研究的回顧和前瞻。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王添對壽光大棚蔬菜產業現代化發展過程進行了倫理思考。蘭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方錫良教授和姜萍教授分享了關于農業倫理學如何開展教學的實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