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妍婷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山東東營 257000
高89-1區塊高溫高礦化度,非均質嚴重,在實際的CO2氣體驅油的過程中,容易發生黏性指進、氣體的滑脫效應等,從而導致氣竄,同時還會引發高滲透層突進、大孔道竄流等問題[1]。CO2如果過早突破,將會導致油藏的大部分儲層未被波及過,使CO2驅的開發難以達到預期效果[2]。因此,能否開發出有效的CO2氣驅封竄技術,有效封堵高滲透層,是關系到CO2驅采能否獲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3]。
根據勝利高89-1區塊的高溫高鹽和低滲透率等特點,適用的封竄劑類型主要包括聚合物凝膠、無機沉淀類和泡沫類等。小分子胺與CO2以及金屬離子在高溫超臨界CO2條件下可以形成白色沉淀,但在CO2氛圍和高礦化度下,沉淀會有一定的溶解。泡沫體系具有一定的CO2氣驅封竄能力,但在高于100 ℃時半衰期較短。因此選擇了凝膠體系,利用地層高溫促使交聯反應發生,形成高黏度凝膠實現封堵。通過一系列篩選及優化實驗,確定封竄體系配方為:4.5%~7.5%丙烯酰胺+0.03%~0.08%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25%~1%引發劑+0.1%~0.5%改性劑+0.3%增效劑+0.5%~0.75%緩聚劑。
使用現場礦化度為60 000 mg/L的水配制不同黏度的凝膠,恒溫120 ℃,3個月后測定黏度的變化,結果見圖1。在120 ℃下3個月之后凝膠不脫水,強度基本上不變。將凝膠置于釜溫為126 ℃、CO2壓力為10 MPa的多功能CO2驅油評價裝置,1個月后凝膠也不脫水,說明該凝膠的網架結構仍保持足夠高的強度,穩定性能突出。

圖1 凝膠體系長期穩定性實驗結果
pH對凝膠體系性能的影響如圖2所示。pH降低時,成膠時間相應縮短。

圖2 pH對凝膠體系成膠性能的影響
此外,pH對凝膠的黏度也有影響,見圖3。當pH大于3時,黏度變化幅度較小,總體維持在160×104mPa·s以上,凝膠成流動狀,不容易被搗碎,可塑性好;而當pH小于3時,黏度下降明顯,但是其強度仍較高,將凝膠搗碎之后,凝膠成塊狀。

圖3 不同pH時凝膠的形態
2.3.1 Na+濃度的影響
分別配制5種模擬地層水樣品各200 mL,其中氯化鈉的質量分別為6,8,9,10,12 g。向樣品中分別加入10 g AM,0.1 g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5 mL引發劑,0.15 mL改性劑,1.5 mL緩聚劑以及0.6 mL甲醛,混合均勻后放置在120 ℃烘箱中。Na+濃度對凝膠體系成膠性能的影響如圖4所示。隨著鈉離子濃度的增加,成膠時間由10 h增加到70 h,同時凝膠由剛性不流動的固態,變成可流動有吐舌的液態,黏度降低,但仍保持在40×104mPa·s以上。

圖4 Na+濃度對凝膠體系成膠性能的影響
2.3.2 Mg2+濃度的影響
分別配制6種模擬地層水樣品各200 mL,氯化鎂的質量分別為0,0.2,0.25,0.4,0.5,0.6 g。向樣品中分別加入10 g AM,0.1 g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5 mL引發劑,0.15 mL改性劑,1.5 mL緩聚劑以及0.6 mL甲醛,混合均勻后放置在120 ℃烘箱中。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Mg2+的質量濃度不大于3 000 mg/L時,成膠時間基本在8 h左右。Mg2+的質量濃度不小于2 000 mg/L時,隨著Mg2+濃度的增加,黏度逐漸減小,但不小于40×104mPa·s。

圖5 Mg2+濃度對凝膠體系成膠性能的影響
2.3.3 Ca2+濃度的影響
分別配制6種模擬地層水樣品各200 mL,氯化鈣的質量分別為6,8,9,10,12 g,向樣品中分別加入10 g AM、0.1 g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5 mL引發劑、0.15 mL改性劑、1.5 mL緩聚劑以及0.6 mL甲醛,混合均勻后放置在120 ℃烘箱中。實驗結果如圖6所示。Ca2+的質量濃度在4 000~14 000 mg/L時,對凝膠的成膠時間的影響很小,成膠時間在8~12 h范圍內變化;對體系黏度的影響較大,但黏度仍不低于40×104mPa·s。

圖6 Ca2+濃度對凝膠體系成膠性能的影響
取在120 ℃條件下成膠的凝膠,測定其初始黏度,然后將該凝膠在不同轉速下攪拌2 h,測定攪拌之后凝膠的黏度,結果如圖7所示。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大,體系的黏度逐漸降低,但總體上來說抗剪切性能比較好,以11 000 r/min的轉速攪拌2 h后,其黏度仍達到62×104mPa·s,說明其內部的網架結構不易受到剪切應力的破壞,完全可以起到封堵的效果。

圖7 剪切速率對凝膠體系黏度的影響
向200 mL地層水中加入10 g AM,0.1 g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15 mL改性劑,0.5 mL引發劑,1 mL緩聚劑和0.6 mL甲醛,混合均勻后放置在反應釜中,通入一定壓力的CO2,升溫到126 ℃。實驗結果如圖8所示。

圖8 CO2的壓力對凝膠體系性能的影響
在0~10 MPa范圍內,隨著CO2壓力的增加,配方的成膠時間可以控制在6~8 h之間,體系的黏度隨著壓力的增加先上升再下降,總體上黏度大于150×104mPa·s。
1)針對高89-1區塊高溫高礦化度,非均質嚴重而導致的氣竄問題,研制了CO2驅凝膠封竄體系。
2)該體系性能穩定,在126 ℃及10 MPa的條件下,凝膠能夠保持一個月不脫水。
3)pH對體系的成膠時間和強度均有影響。pH降低時,成膠時間相應縮短。當pH大于3時,黏度變化的幅度較小,總體維持在160×104mPa·s以上;而當pH小于3時,黏度雖下降明顯,但是仍能保持一定的強度。
4)Na+的濃度對成膠時間的影響較大,而Mg2+和Ca2+的濃度變化對成膠時間的影響并不大。離子濃度超過一定值后,均會導致體系黏度的下降,但黏度仍不低于40×104mPa·s。
5)該凝膠體系抗剪切性能和抗CO2壓力性能比較好,可以起到較好的封堵的效果。
6)下一步可在靜態評價的基礎上,開展物模實驗,對體系進行進一步的性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