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虹
(廣州市海珠區福安街幼兒園,廣東廣州,510235)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敝逃荫R卡連柯也曾說:“培養未來活動家——從游戲開始?!笨梢娪螒蛟谟變航逃l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幼兒教育理論的拓展及改革推進,一種區別于傳統教學游戲的形式——自主游戲,逐漸成為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常規項目。自主游戲以遵循幼兒內心需求、發揮幼兒自主性為基礎,給予幼兒充分的游戲決定權,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1]在自主游戲中,對以實際操作及直接經驗為發展基礎的幼兒來說,環境對其有著極大的影響,可以說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得以發展自我的,因此,游戲環境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重要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DAP教育理念的“適宜性”要求,創設適宜幼兒自主活動與自我表現、滿足幼兒真實需要的游戲環境,使幼兒更好地投入自主游戲中。
DAP教育,即發展適宜性教育,倡導根據幼兒自身發展規律,遵循幼兒智力水平、家庭環境、文化背景、個性特征等各方面因素,使其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該教育理念由美國幼兒教育協會于20世紀第二次教育改革中提出,意在消除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是真正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自身發展規律出發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DAP教育理念展現了它的獨特之處。
一方面,DAP教育理念強調了游戲的重要性,認為游戲是促進幼兒在所有領域獲得適宜性發展的手段。游戲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互動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在基于自己的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獲得相關的社會經驗。與以往教育觀念不同的是,DAP教育理念下的游戲主張為幼兒提供選擇的機會,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興趣愛好等自由選擇甚至自行創造游戲,讓幼兒在適合自己的游戲中健康成長。
另一方面,DAP教育理念強調了教師在游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游戲教學中,適宜性的環境是突破幼兒心理防備、打開幼兒心靈窗口的先決條件,幼兒也因此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得以發展。因此,教師作為游戲環境的創設者,要時刻留意幼兒的需要,觀察幼兒的個體差異,從而創設適合幼兒的游戲環境,幫助幼兒從現有水平出發,更穩健地跨向下一階段的學習與發展。
DAP教育理念與自主游戲教學模式的性質不同,前者屬于思想產物,后者屬于教育教學形式。然而,自主游戲教學模式卻可以被看作DAP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延伸,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適配性。
1.功能適配
從現實角度來看,DAP教育理念與自主游戲教學模式的產生,均反映了以往幼兒教育“基于成人角度,違背孩子本性”的錯誤發展方向,同時也指向了當前幼兒教育“去小學化”的改革目標。由此可見,兩者之間具有高度匹配的功能,存在可以互通互聯的內在條件。
2.理論適配
從理論角度而言,兩者之間也具有異曲同工之處。DAP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適宜性”,即實施適宜幼兒的教育。一方面順應幼兒的內心需求,以幼兒喜歡的方式開展教育;另一方面貼合幼兒的個性特征,幫助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成為更好的自己。而自主游戲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自主性”,即尊重幼兒的個人興趣與需要,給予幼兒自主選擇、決定游戲玩法的權利,促使幼兒在獲得內在滿足的情況下發展自我。無論是DAP教育理念的適宜性抑或是自主游戲教學模式的自主性,均體現了幼兒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循了幼兒成長的基本規律,強調了幼兒個性發展的重要性。
3.要求適配
基于高度切合的發展背景與理論基礎,DAP教育理念與自主游戲教學模式均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引導作用,提出了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育人方法與策略,給予幼兒充分的成長空間,以發揮其自主性、發展其個人特征。DAP教育理念與自主游戲教學模式尤其明確了教師作為游戲環境的創設者,應該為幼兒創設適宜其年齡特征、文化背景、個人特征的游戲環境,幫助他們實現在游戲中全面成長。
自主游戲是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愿,自由決定或選擇游戲的玩法、同伴、材料等,其本質在于通過游戲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揮與發展。對幼兒來說,環境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幼兒、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笨梢?,要想促進自主游戲的深入、高質量開展,使幼兒在此過程中得到全面的鍛煉與提高,環境創設是十分重要且關鍵的環節。
在DAP教育理念下,幼兒教育講究“適宜性”,由此延伸至游戲環境的創設中,即是創設適宜幼兒的游戲環境,幫助幼兒在輕松、適宜的空間及精神狀態下激發內在的自主性,以內驅力量促使幼兒處于積極的探究狀態,在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自我的知識結構,從而促進自主游戲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自我發展。
在自主游戲中,教師雖然將游戲的主動權與主導權交還給了幼兒,但作為游戲的支持者與引導者,教師仍需要為幼兒提供一定的幫助與指導,環境創設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游戲環境一方面包括物質環境,如游戲空間、游戲材料等;另一方面則包括精神環境,如人際關系、規則體系等。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把握DAP教育理念中“適宜性”這一關鍵詞,從而更好地支持幼兒開展自主游戲。
游戲中的物質環境包括游戲空間與游戲材料,兩者均屬于游戲的硬件支柱,決定了幼兒所開展的自主游戲的豐富程度與自由程度,直接影響了幼兒的游戲體驗感。因此,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規劃適宜的游戲空間,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
1.規劃適宜的游戲空間
游戲空間是幼兒順利開展游戲、實現游戲自主性的基本載體。一方面,幼兒只有在能讓他們感到舒服的空間環境中才能充分激發對游戲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適宜的空間環境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形式及均等的游戲機會,[3]只有規劃好適宜的游戲空間,才能照顧每一個幼兒的需求,滿足每一個幼兒的意愿,發展每一個幼兒的個性。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由于活動空間較小,活動區域的劃分過少,限制了幼兒的自由活動范圍。因此,筆者在組織自主游戲時,通常會根據幼兒所確定的游戲主題臨時靈活地劃分區域空間,并且用工具將各區域彼此隔開,以幫助幼兒全神貫注地開展游戲。同時,考慮到游戲性質與空間場所之間的適宜性,筆者會將教室的走廊設置為競技區,將教室的洗手臺作為科學探究區,既方便幼兒選用游戲材料,又避免造成環境臟亂。最重要的是,筆者注重各獨立功能區之間的互相連接,如有意地將表演區與美工區設置在相鄰的空間中,以便幼兒實現跨區域合作。美工區的幼兒可以為表演區的幼兒制作簡單的表演工具,而表演區的幼兒則可以向美工區的幼兒展示節目,這樣一來,幼兒不僅能體會到被需要、被認可的滿足感,也能在交流、互動中加強情感聯系。
2.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
材料的有效投放是幼兒在游戲中發展身心的前提,幼兒只有得到了適宜的材料支持,才能自由發揮想象力、自由開展自主性游戲。教師要透徹分析各類材料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作用,盡可能挖掘每一類材料蘊含的多種價值,并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智力水平及材料的可替代性特征,有效投放、變換和調整游戲材料,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作用。
例如,在小班“寶寶家”自主游戲中,筆者投放了玩具娃娃、嬰兒車、奶瓶等便于操作和富有趣味性的具體材料,這些材料符合小班幼兒對外界感知力較弱這一特點。在中、大班“大馬路”“賽車場”等自主游戲中,筆者則根據中、大班幼兒樂于參與互動性游戲且具有一定感知與實踐能力的特點,投放了玩具車、拱門、輪胎、紙箱等低結構材料。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筆者為其提供了與之相匹配的游戲材料,構建了良好的自主游戲環境,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挖掘幼兒的游戲創造力。
再如,筆者結合多年的從教經驗,在所任教的班級設置了材料“百寶箱”,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并儲存各種自然物,如吸管、毛線、貝殼、瓶罐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很有可能在幼兒臨時生成的自主游戲中派上用場,成為新游戲中的替代物或輔助物。如紙箱可以是桌子、車廂的替代物,泡沫、海綿可以是面包、蛋糕的替代物等,這樣有利于幼兒在游戲材料中找到游戲靈感,拓寬游戲思維,增強游戲能力。
此外,基于DAP教育理念強調教育要與幼兒生活的家庭、城市或國家的文化背景相適宜這一要求,筆者在幼兒自主游戲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投放了粵劇頭飾、木雕工具、嶺南特色小吃模型等充滿嶺南地方文化氣息的游戲材料,以便幼兒結合這些材料自發生成相關的自主游戲,并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對嶺南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精神環境雖是無形的,但它能夠潛在地影響幼兒的情感、行為與個性。在自主游戲中,創設精神環境的最大意義在于以適宜的師幼、幼幼等人際關系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規則體系,從而持續激發幼兒的自主意識。
1.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
教師是幼兒行為正向發展的指導者,其對待幼兒的情感態度與行為方式能夠在無形中影響幼兒的自主意識與自主能力的發展,師幼間的積極關系是進一步促進幼兒正向發展的基本條件。[4]因此,在游戲過程中甚至平時相處中,教師都應支持、尊重幼兒表現出的自我判斷與選擇能力,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幼兒,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自由而不放縱、指導而不支配的交往形式給予幼兒作為獨立個體所渴望的尊重與鼓勵,以此建立適宜的師幼關系,發展幼兒的自主性。
例如,在開展自主游戲“電影院”時,幼兒搭建了“售票臺”,擺設了座椅,設置了“出入口”,初步完成了“電影院”的大體框架建設。其中一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要建設一個“影院小食店”,并售賣“爆米花”“汽水”“雪糕”等食物的想法。筆者在傾聽這個幼兒的想法之后,支持并鼓勵他將這些想法轉變為現實。最終,在多名幼兒的協同合作下,“影院小食店”誕生了。幼兒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影片”,沉浸在富有創意的“電影院”游戲中。同時,筆者有意引導幼兒之間進行交流與協作,使其互相關心、團結友愛,呈現出和諧的交往氣氛,促進了和諧幼幼關系的形成。
2.制訂適宜的規則體系
制訂適宜的規則體系是創設精神環境的重要保障。缺少規則的自主往往會使幼兒成為脫韁的野馬,而游戲將失去意義。幼兒自主開展游戲并不等同于常規的自由活動,規則既能保障自主游戲的有序開展,又能有效避免游戲過程中的安全隱患。[5]同時值得強調的是,規則并不是限制幼兒自主游戲的繩索,教師要把握好所制訂規則的實施尺度,以及幼兒在自主游戲過程中的行為習慣等,而非干預游戲的開展。
例如,筆者組織幼兒來到草地上開展自主游戲“制作樹葉畫”時,幼兒看到滿地的落葉興奮地捧起拋下,還沒等筆者說出本次游戲的主題,就有幾名幼兒商量著要“制作美食”了。于是,筆者放棄了原定的主題,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郊外野餐”,但同時也與他們“約法三章”:時刻注意安全,大方分享游戲材料,和諧友愛、互幫互助。隨后,幼兒立即明確了各自的分工,最后在亂中有序的游戲過程中將自己制作的“美食”端到“餐桌”上,高興地圍坐在一起品嘗“佳肴”。如此,規則相當于在自主游戲中對幼兒的導航,以規則塑造幼兒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促進幼兒以正確的態度及行為參與游戲、對待游戲。
自主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參與,并能使其感到快樂與滿足的主體性活動,其最大的特點是幼兒在與游戲環境、游戲材料的交互過程中,通過實際操作實現自我發展。教師創設適宜幼兒的游戲環境,以吸引幼兒、引導幼兒、支持幼兒自主開展游戲,真正發揮自主游戲所蘊含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