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崇左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崇左,532200)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荀子·大略》中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善之體在師,教之本在師。”[1]學前教育是教育大夏的基石。由于幼兒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的言談舉止是幼兒模仿的榜樣,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具備幼兒教師從業資格證書和相應的幼教素質。
2015年教師資格證考試開始全面實施,考試大綱對幼兒園的考核嚴格而全面,許多幼兒園將教師資格證的取得作為教師的準入門檻,對幼兒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資格證考試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考試的組織形式日趨規范和穩定,呈現標準化、制度化的特點。教育部《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中規定畢業生就業質量要求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于85%。[2]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教師資格證統考培訓工作,提高過關率,培養更多的“國之良師”。
學前教育專業生源層次、質量參差不齊,生源來自高考、單招、對口、3+2制等。通過高考入學的學生,其文化基礎好,應用寫作水平高。整體上說,對口入學的學生說、彈、唱、跳、畫五項技能好,對環境創設、游戲、五大領域涉及早,教學活動能力強。3+2制的學生在高校的學習時間短,備考時間緊。針對不同生源的基礎,筆者自制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前培訓調查問卷,在第四學期末對248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第五學期參加考試)進行問卷調查,為了更翔實地掌握信息,還對部分師生進行了深度訪談。
據調查,有95.49%的學生選擇畢業后當一名教師。問及準備考教師資格證的原因,選擇“為了以后做教師”的占73.38%,選擇“為以后多條路,或許會去做教師”的占21.32%。問及教師行業的前景,選擇“不錯,因為國家政策不斷提供條件”的占67.67%,選擇“平衡發展,不會有很大變化”的占27.07%。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考證、就業方向是一致的,動機意識明確。教師職業對大多數學生具有吸引力,這有利于教師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考試過關,但也有少部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不強,在教育情懷的培養上須加強。
問及“對考證培訓是否有一定認識”,非常了解的占4.51%,了解的占54.89%,不太了解的占36.09%。“對培訓需求的程度”,非常迫切的占20.3%,比較迫切的占16.54%,有必要參加培訓的占36.09%。問及“目前的學習狀態”,“經常主動學習、有計劃地持續進行”的占15.04%,“偶爾會主動學習,但沒有計劃性,不能堅持”的占 49.62%。說明學生對教師資格證有所了解,但重視不夠。調查時距離筆試只有四個月時間,學生復習備考的投入不足,經常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就不重要了。很多大專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興趣相對欠缺,需要專業教師和輔導員齊心協力推學生一把。專業教師上課要強調督促,進行“課證融合”教學,輔導員可要求學生每周用兩個晚上時間專門自習備考,并巡視監督。另外,學校可通過舉辦班級模考競賽來增強學生的備考信心。
調查顯示,66.17%的學生會參加學校開展的培訓課程,有29.32%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網絡課程資源。“如果學校組織一次模擬考試”,有77.44%的學生表示“歡迎并積極參加”,說明學生希望學校能夠指導學生備考,為學生提供培訓幫助,學生也會積極響應學校的做法。問及“希望開設哪些方面的學習內容,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兩項”,“保教知識與能力”占70.68%,“試講”占 68.42%,“綜合素質”占 48.87%,而“寫作”和“結構性問答”選擇很少。“保教知識與能力”是三門考試科目中過關率最低的,針對學生的需求,加強這個科目的培訓非常有必要。在教學方法上,66.17%的學生希望教師“實戰性強,有豐富的案例輔助”,59.4%的學生選擇“教師語言風趣幽默,課堂氣氛活躍”,48.87%的學生贊同“授課理論性強,具有系統性及條理性” 。問及“線下學校開班培訓,您認為突出的優勢在哪里”,選擇“老師面對面授課,有學習氛圍”的占76.69%, 選擇“老師可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地修改培訓計劃”的占54.89%,選擇“課間可以及時向老師請教”的占44.89%。由此可見,學生是希望得到教師面對面培訓和輔導的,喜歡線下進行師生互動。教師應按照學生的期望,改變枯燥、單調的應試教育方式,開展參與、合作、探究的有效活動。
2011年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試行)》的制定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國家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幼兒園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教師資格證考試是對幼兒園教師的一次考核,主要考試科目為保教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和面試,前兩門為筆試。
首先,教師要分析保教知識與能力和綜合素質科目中的模塊,并與人才培養方案對應,如表1、表2所示。

表1 “保教知識與能力”考試模塊與對應專業課程

表2 綜合素質考試模塊與對應專業課程
學校可采用“課證融合”的方式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將考試內容融入各科相應的教學中,另增設教師資格證考試中要考的課程內容,如教師專業道德與法律法規、家庭教育、幼兒園課程、幼兒園教育評價。各教研室可抽調骨干教師組成考試輔導團隊,采用“案例導入—理論講解—真題強化—模擬測試”的教學模式,打通各教研室和各科的壁壘,如學前教育學中有環境創設、幼兒園班級管理等內容,教師可將其留到后面專門的課程再詳細講述,留出時間給其他章節拓展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強化鞏固。
其次,學校可針對面試的結構化問答、試講、答辯,開設時事政治、 幼兒教師禮儀課。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中,教師可訓練學生快速寫教案、片段教學。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結構式問答的方法和技巧,學校可舉辦時事政治競賽、講故事比賽,開展教師形象設計、形體訓練、語言表達等技能講座。
再次,因教師資格證考試政策改變,從2019年開始,大專生要三年級才能參加考試。針對新情況,在第五個學期,學校可專門開設教師資格證考證輔導課,任課教師依照大綱的要求和歷年真題的考點分布規律,確定教學的核心內容,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突出考試重難點,對核心考點的講解詳盡透徹,力求讓學生不留理解和運用的死角。課程的主體內容可由考點聚焦、考點梳理、經典真題、備考技巧、知識拓展、模擬考試等模塊組成,教師要按照學習規律設置,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考試內容。課程可分兩個階段進行,因此筆試通常在11月初進行,在11月前進行輔導,由專業團隊安排骨干教師分模塊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歸納、強化練習、模擬考試、試題講解。筆試后,另一組骨干教師講授面試內容,學生模擬“結構性問答—試講—答辯”整套流程。這樣,學生會可趁熱打鐵,熱身進考場,提高一次性通過率。
最后,學校可購置網絡課和試題庫免費提供給學生使用,這樣,在APP上學生可以看到做題反饋和學習的積分。比如,看學習視頻的時間、做題的數量,積分達到一定程度,學校會有獎勵。在APP后臺,教師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模塊和學習時間,了解學生著重瀏覽哪些板塊,知道學生哪些地方容易出錯,教師在面授時針對共同的問題,再深入講解,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線上和線下互補,充分利用學習時間和資源。
除了在相關課程中融入考試內容,學校可在第五學期專門開設教師資格證考試輔導課,對學生面授應試技巧。在筆試訓練中,教師要按照模塊劃分進行教學,考試輔導組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特長,鉆研相應模塊的考點和答題模板,讓學生熟悉考試的各種題型,針對不同題型多看多練,掌握答題思路和技巧,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比如,材料分析題答題前,教師可告訴學生先通讀一遍材料,再結合問題在材料中找關鍵詞。答題時,教師可告訴學生先評價材料中該教師的行為,再呈現相關理論,最后結合材料論述。教師要把答題模板告訴學生,讓學生不斷練習強化,提高答題速度和技巧,避免考試低分率。
面試過程能夠展示學生的綜合素質,面試模塊有結構性問答、試講、答辯三個環節。結構性問答主要有時事政治、求職動機、應急應變、教育實踐等題型。教師應鼓勵學生平時多讀教育類的報刊,積累相關案例,多思考。教師要告訴學生答題時熟悉答題模板,比如應急應變題型,根據“審題—構思—答題”的步驟,告訴學生回答時先指出問題、表明態度、明確目標,解決問題時注意輕重緩急、時間順序、角色資源。在準備試講環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前練習,按學號順序開展5分鐘演講、講故事等,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教師可要求學生課余時間多看優質的教學視頻,學習教學環節的處理方法,提升教態和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微格教學、同課異構訓練。面試前,考生可能會緊張,思緒亂,這時教師可以利用面試前20分鐘的準備時間,讓學生先畫出思維導圖,把試講的結構畫出來,避免太緊張而忘記授課內容。教師要提醒學生面試時著重把握導入環節、重難點環節,在試講 10分鐘內按順利呈現。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生要平時要日日練、周周練、月月考,教師可不定期進行展示,形成練、查、考、評一體化的訓練模式。[3]
新的教師資格證考試要求大專生三年級才能參加筆試,到畢業前只有兩次機會,有些畢業生希望考事業單位編制,因此獲得教師資格證是必備條件。競聘示范性幼兒園工作崗位也需要有教師資格證,這無疑給學生帶來考試壓力,有的學生甚至會產生考試焦慮。考試焦慮是指因考試壓力過大而引發的系列異常生理、心理現象,包括考前焦慮、臨場焦慮及考后焦慮。考試焦慮引發的癥狀有肌肉緊張、心跳加快、血壓增高、手腳發冷、面紅耳赤等生理癥狀,以及思維紊亂、憂慮、恐懼等心理癥狀。[4]考試焦慮主要是心理和社會因素造成的,有的學生過于看重“逢考必過”,對自己期望過高,看重考試結果,認知上出現偏頗,“拿不了教師資格證就進不了好單位,一輩子就完了”,“考不過,同學、家人會看不起我”等,認知錯誤導致壓力過大,影響考試正常發揮。有的學生考前準備不足,缺乏應試技巧,或者不當的學習方式、復習方式造成個體疲勞,對考試沒有信心,進而產生焦慮情緒。
教師應幫助學生調適考試焦慮,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以減輕學生壓力。學生應改變認知,進行“相信自己盡力了,結果會好的” “心境平和、從容面對”等積極的心理暗示,調整學習方式,端正考試動機,掌握應試技巧,克服焦慮心理,學習有效調控情緒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比如放松法、轉移注意力、與不合理的認知辯解、系統脫敏法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緊張水平和活動效果呈倒“U”形關系。適度的緊張有利于提升活動效率,對考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調整心態,端正學習態度和考試動機,以促進他們順利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應試技能,“以考促學、以考促教”,通過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前輔導,幫助學生順利地考取教師資格證,提升未來幼兒園教師的質量,促進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