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婕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南寧,530001)
本土文化是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重要來源,也是幼兒園課程資源的有力補充。幼兒園對本土文化進行探索和開發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客家文化作為客家人賴以生活的文化土壤,更容易被客家幼兒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兒園對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建構可基于幼兒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秉承人文性、游戲性、生活性、主體性和發展全面性的原則,對當地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進行挖掘、篩選和改編后加以利用,強調幼兒的親身實踐,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感知、理解和認同客家文化,在真實有趣的課程中實現客家文化對幼兒心靈的浸潤,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客家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依附于人們的習慣、日常生活、情感和信仰,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實現客家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利用,筆者結合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和教育對象的特點,對這一特色鮮明、意蘊深厚的潛在課程資源進行了如下梳理。
在物質文化方面,客家傳統的生產農具承載著客家人勤勞能干、善于創造的精神品質;客家傳統的建筑,如土樓、圍屋等,融合了當地的氣候、地形和價值觀念,是客家文化集中的物質表達;獨特的客家美食,如釀春、扣肉、米籺等風味美食展現了別樣的客家風情;客家采茶戲、山歌、麒麟舞、木偶戲、船燈舞、游龍等歌舞戲曲是透視客家文化藝術的窗口;精湛的客家民間工藝,如雕刻、瓷器、紙扎、木工和編織等工藝藝術是客家文化生動的代表;極具民族特色的客家服飾和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客家方言等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神文化方面,多元的信仰、激人奮進的名人故事、積極向上的客家精神、獨特的民俗節慶等都是優秀客家文化的代表。
總的來說,客家文化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客家文化童趣課程基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課程體系,以提供幼兒真正需要、促進幼兒發展的課程資源。
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目標明確,內容豐富,融合了認知、語言、情感、審美、動作技能以及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目標,涵蓋了科學、社會、語言、健康和藝術五大領域的內容,立足于人文性,將自然、社會和生活當作幼兒的學習場域和學習內容,充分尊重和激發幼兒的主體性。
幼兒園自主確定課程的目的是使課程更適合本園的教育對象,讓本園的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秉承人文性、生活性、游戲性、主體性、全面性的教育原則。總體來說,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目標分為三大層次。
第一個層次基于幼兒。通過對客家文化的挖掘、篩選、改造與整合,幼兒園將豐富的客家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在趣味性、體驗式的課程中培養幼兒向善、向上、開拓進取、兼容并包的客家精神,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在發展幼兒身體動作的同時強調發展幼兒的美好品德,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第二個層次基于教師。在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具體實施中,教師要加深對課程的認識和理解,領會文化與課程之間的關系,萌生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斷提高課程建構水平和課程組織能力,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課程觀,提升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和教育素質。
第三個層次是基于幼兒園。當前在幼兒園園所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園本課程的開發已經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客家人聚居地區的幼兒園要利用特有的文化資源,將其作為課程內容的補充,以探索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新方向,煥發文化教育活力,打造客家地區獨特的教育品牌,從而促進客家地區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
客家文化童趣課程內容具有人文性、游戲性、主體性和全面性。幼兒園要將多樣的文化資源加以選擇、改造,通過生活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等形式為幼兒開展體驗式、實踐類的教學。基于此,筆者把課程內容劃分為“趣味游戲系列”“多彩藝術系列”“人文探究系列”“自然生活系列”四大部分,以多樣的活動形式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從而實現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內容建構。
“趣味游戲系列”以客家傳統游戲、客家童謠、客家謎語為主,致力于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帶給幼兒愉快的情緒體驗,以發展幼兒的個性,培養幼兒的社會性,促進幼兒肢體動作良好發展。例如,客家經典的“走大門”游戲,實際上是“跳房子”游戲的分類,它的特點是更加強調幼兒之間的分組合作,以及在游戲中協調發展走、跑、跳、蹲等肢體基礎動作。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游戲的特點,賦予傳統游戲更加生動的意義,如把“走大門”游戲改編成“小小糧食運輸隊”游戲,并根據小、中、大班幼兒的游戲能力和興趣調整運輸糧食的線路,以此激活客家傳統游戲的生命力。
“多彩藝術系列”包括客家舞蹈、戲曲、雕刻藝術、木制工藝、建筑等。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幼兒自主接受客家文化藝術的熏陶,提高其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能力。同時幼兒還能獲得美感,實現審美需求,最終養成敢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自信心。“多彩藝術系列”包含了豐富的環境創設資源。例如:幼兒園建筑可以融入客家圍屋元素;極具客家風情的編織和布藝更是班級環境創設的一大亮點;客家木制工藝和雕刻藝術可以融入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中;形象生動的客家舞曲更是幼兒藝術課程的有力補充。
“人文探究系列”包括客家傳統的習俗節日、名人典故、神話故事等,將這些多彩的文化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更能促進幼兒對客家文化的了解,使幼兒全面系統地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客家文化對心靈的浸潤。客家有很多經典的民間故事,如周小弟挑籺、小豬仔過河、阿毛去做客等,這些故事多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關,蘊含著客家人養育后代的理念,符合當代教育倡導的育人目標,能很好地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并能發揮教育價值。
“自然生活系列”引導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欣賞和探究,如建設種植園、飼養動物、動手制作客家美食等。通過真實體驗傳統的客家農耕生活,幼兒能感受勞動的樂趣,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自然生活系列”課程強調回歸自然、尊重生命、貼近生活和釋放靈性,以促進幼兒個體的生命自覺為目標,幫助幼兒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和悅納自我,形成熱愛生命與生活、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
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核心價值理念、教育目標等要通過具體實施才能實現,客家文化課程要通過評價、反思才能豐富和完善。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實施有三大路徑,即客家風情小屋、客家童趣樂園、客家民俗節慶。在實施過程中,幼兒園要強調課程內容與幼兒已有認知經驗的銜接,與幼兒園五大領域的融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環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創設具有客家特色的幼兒園環境,將客家文化具體化、表象化,幫助幼兒直觀地認識、了解客家文化,并在一日生活中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客家風情小屋是幼兒園利用富含客家元素的材料,如木制品、編織工藝品、布藝品、雕刻等相關的實物、圖像、影片,來打造的具有鮮明客家特色的幼兒園環境。
營造一個自然舒適、輕松愉悅、富有創造性的環境,不僅有利于鼓勵幼兒利用客家文化裝飾幼兒園,還有利于幼兒教師大膽利用客家地區豐富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創設多樣的活動室、功能室。例如,利用客家地區豐富的林木資源和精湛的編織工藝,為幼兒設計戲曲社、木工間、編織工藝展覽館、布藝坊、泥塑創意園等。這些活動室的設計者、建構者都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要引導幼兒對生活環境進行觀察探究,加深幼兒對客家文化的了解。幼兒通過充分挖掘現實可得的材料大膽創作,與同伴積極配合,與家長合作,打造獨具客家風情的小天地。
客家童趣體驗課程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利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實現課程的實施,促進幼兒的成長。客家童趣樂園的打造通過對客家傳統游戲、童謠、謎語、神話故事的挖掘、改編與整合,為幼兒創建游戲資源庫,再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因地制宜地構建幼兒游戲的實現場域,如構建農家菜園、飼養園、圩市叫賣場等。經過創作改編的客家神話故事,可以為幼兒提供表演素材。還有客家傳統游戲,如“走大門”“收盲撲”“跳房子”等可以直接作為客家童趣樂園游戲資源的補充。
總的來說,客家童趣樂園與本土多樣文化元素的融合、利用,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可以保護幼兒的童心童趣,讓幼兒在盡情體驗、歡樂游戲的過程中獲得多樣的發展。
客家節日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內容,蘊含著崇尚自然、熱愛生活、勤勞勇敢、善于創造的客家精神。節日對客家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客家人的信仰和寄托,其引申出來的許多節日習俗、節日慶典活動、節日美食等,成為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的重要內容。
幼兒園可舉辦節日活動,帶領幼兒親身體驗客家習俗。在客家民俗節慶活動的開展中幼兒園要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參與和配合,如引導家長和幼兒一起準備節慶所需的材料,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節日活動,和幼兒一起制作客家美食、表演客家歌舞,和幼兒分享節日習俗,帶領幼兒共同體驗,等等。
為促進客家文化童趣課程科學有效地實施,必須建立和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首先,客家文化童趣課程在評價過程中,要堅持課程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僅要以幼兒和教師為評價主體,還要重視家長與社會的評價,力求從多元的評價主體中獲取全面、客觀的評價信息。其次,還要注重課程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要對課程實施具體過程進行評價,還要評價課程目標的設定是否科學合理、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是否生動有趣、教師的課程建構水平如何,以及教師是否掌握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最后,強調課程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倡導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并重,以此提高評價的科學性、有效性,最終建立規范的評價制度,健全和完善客家文化童趣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