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宏
(呂梁市八一街幼兒園,山西呂梁,033000)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堅持全黨動手、全社會參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分為精神層面和現象活動層面的文化。對幼兒而言,我國的民俗傳統節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和舞蹈、各地不同的戲劇和曲藝、傳統美工技藝等這類現象活動層面的傳統文化更適合他們。
呂梁文化包括呂梁民居文化、呂梁陶藝文化、呂梁炕圍文化、呂梁特產文化、呂梁特色小吃文化、呂梁節慶文化、呂梁革命文化、呂梁秧歌文化、呂梁醋文化、呂梁民間游戲文化、中陽剪紙文化、嵐縣面塑文化等。這些文化既具有呂梁特色又貼近幼兒生活,幼兒能夠深刻感知和親身體驗。將其應用到幼兒園教育中既能促進幼兒五大領域的發展,又能讓幼兒感受家鄉文化,提升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從而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生活、社會都是活教材,呂梁社會生活環境中的點滴都蘊含著呂梁文化的基因密碼。
幼兒園教育所選擇的內容一定要站在國家發展的立場,從國家的政治利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三個維度去選擇教育內容。《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1]這為我們如何篩選和甄別呂梁傳統文化中的具體內容提供了方向。
要讓呂梁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真正落地,真正植根于幼兒內心,就要關注幼兒,一切以幼兒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幼兒的實際生活,很難直接運用到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因此,我們要了解和尊重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學習方式,研究適合幼兒學習的呂梁文化的具體內容并在日常活動中將抽象概括的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這樣才能讓呂梁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落地,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依據烏丙安的民族傳承理論,呂梁民俗文化是民俗的一部分,同樣具有教化功能,能在幼兒社會化過程中起到教化作用。呂梁民俗文化來自呂梁人民的生活實踐,不僅要關注民俗傳承人,即幼兒,還要關注幼兒教師這個“傳送者”。幼兒教師不僅要擁有豐富的呂梁民俗文化知識和經驗,還要有挖掘呂梁民俗文化資源的方法和技巧,即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應用呂梁民俗文化資源時既要發揮其隱性作用,又要發揮其有意圖、有目標的作用,即顯性作用。
1.提升幼兒教師的文化涵養和業務水平
幼兒的發展離不開幼兒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師資水平也是幼兒發展的重要保證。幼兒園的五大領域活動需要主題活動、生活活動、戶外活動等的支撐,這些都離不開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在提升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同時加強幼兒教師傳統文化培訓,這樣才能提升幼兒教師的整體能力。
《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了有關教師培訓的要求。在認真學習文件精神后,幼兒園可組織全體幼兒教師開展經典誦、寫、講教育培訓。同時,可邀請呂梁市地方史專家來園進行講座,理清一些史實與傳說方面的問題。幼兒教師可查閱縣志等各種資料,并走訪民間藝人,了解各縣民俗與民間故事、革命故事等。在前期鋪墊后,全園幼兒教師可開始研究呂梁特色文化的主題課程。
2.融入幼兒教師評價體系
《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提出,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學校和教師要給予及時表彰和獎勵,建立并完善機制,以提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以呂梁文化為主題的園本課程研究中,幼兒園可制訂相應的教師績效工資考評體系,考核教師主題活動實施的計劃、具體的實施過程以及實施的效果,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
1.開展以呂梁文化為載體的主題活動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突出強調了發現學習理論在學習和教學中的作用,這給我們選擇幼兒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供了借鑒。幼兒園主題活動中,每個領域活動的內容可以相互整合、相互貫通,形成網絡狀的教學方式。幼兒如果能夠在各領域的活動中與呂梁文化的物質資源接觸,其認知活動必將與之前學習過的呂梁文化知識或與自身已有經驗結合起來,從而自主探索呂梁文化。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因此,將呂梁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與教學體系中是其傳承的主要路徑。幼兒園應該充分將呂梁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中,融入系列主題活動課程中,形成一套具有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園所特色的實踐范例和園本課程,進而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2]
有關專家在對呂梁剪紙藝術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呂梁剪紙藝術融合了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特點,最終形成現在獨具呂梁文化特色的剪紙藝術風格。不同節日的主題剪紙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讓幼兒學習呂梁剪紙中各種線條的運用,并且剪紙作品能體現當地獨特的文化風俗和文化底蘊,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與這些材料互動,從中可得到精神滋養。教師還可以在當地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歷史名人紀念活動中,帶領幼兒參觀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等,培育幼兒的家國情懷。
2. 開發具有呂梁文化代表性的教學材料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內化理論,認為學習是社會文化的內化過程,活動是內化過程的中介。具有呂梁文化特色的教學材料,可以成為幼兒內化呂梁文化的橋梁。
具有呂梁文化特色的游戲和教學材料既涵蓋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又是一種源于文化的產物。幼兒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感受和理解呂梁文化,而這些材料所包含的文化意蘊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在開發和選擇玩教具和圖畫書等教學材料時,應充分利用節日活動、傳統習俗、民間游戲等文化資源。[3]例如,端午節的五色線、清明節的捏燕燕、元宵節的轉九曲、春節的棗花饅和剪紙等。在活動中,有教師自制了多種體現呂梁文化特色的玩具、教具,如迷你九曲、家鄉地圖拼板等,這些玩具和教具獲得了2018年山西省幼兒園優秀自制玩具、教具展評選活動三等獎。
3.教育合力共促傳統文化發展
幼兒教育需要幼兒園、家庭與社會三方共同合作,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樣離不開這種教育合力。家園共育是促進幼兒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幼兒教師和家長充分有效地合作,進而實現教育效果,既可以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全體發展提供條件,又可以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平臺;既能發揮家長的優勢,使家長積極參與園所的傳統文化活動,又能督促家長言傳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風家教。家園共育可以讓教師、家長、幼兒在和諧的親子關系、家園關系中共同了解和感受家鄉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幼兒園還應該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如博物館、圖書館、革命紀念館、歷史遺跡等社會公共教育資源,與社會共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