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林,李茅苗,段明雄,李如丹,樊 仙,刀靜梅,全怡吉,鄧 軍*
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居住著拉祜、佤、哈尼、彝、傣等20多種少數民族,轄20個鄉(鎮)、161個村委會(社區),總人口達50.09萬人,其中拉祜族 21.5萬人,占中國拉祜族人口的 1/2、世界的1/3。瀾滄地處云南省西南部、瀾滄江西岸,依瀾滄江而得名,地處西雙版納、臨滄、普洱 3州(市)交匯處。瀾滄縣總面積880700 hm2,為云南省縣級面積第2大縣,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 km,是中國西南邊陲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門戶,素有“拉祜山鄉,邊陲寶地”之美譽。瀾滄縣雖地處邊疆,卻擁有較好的光熱資源,為蔗糖產業奠定了較好的自然基礎。蔗糖產業是瀾滄的富民強縣產業,更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長效產業。瀾滄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蔗糖產業發展,推動了瀾滄縣甘蔗糖業的提質發展。近年來,瀾滄縣先后出臺了《瀾滄縣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瀾滄縣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瀾滄縣關于推進蔗糖產業提質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為推動蔗糖產業扶貧和提質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時,瀾滄縣也是全省88個貧困縣和 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全省、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多年來,在各級部門和專家團隊的大力支持下,瀾滄蔗糖產業發展較快,在促進瀾滄經濟發展、保障地方財政收入、實現農民增收、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云南甘蔗產業的發展面臨嚴峻的雙向挑戰,一是生產成本競爭力還遠落后于先進生產國,二是國內甜菜產業的迅速發展及云南蔗區面積向優勢區域轉移。我國食糖供給從 2017/18年榨季的供求過剩轉向 2018/19年榨季至今的供求平衡及缺口,進口量較大,且大量低價走私糖屢禁不止。2018/19年榨季蔗糖產量944.5萬t,占總產糖量的87.78%,較上一榨季增漲28.43萬t,而甜菜糖量增長速度快于蔗糖。2018/19年榨季云南產糖量208.01萬t,占食糖總量的19.33%,比上一季增長0.56%(數據來源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19/20年榨季,云南甘蔗種植面積為26.8萬hm2,平均糖分為14.62%,入榨量為1625.17萬t,較上季增加13.47萬t,出糖率為12.80%,糖分和出糖率高是云南蔗區的最大優勢(數據來自云南省甘蔗生產研究小組,下同)。為將糖罐子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央出臺相關政策,劃定了云南、廣西“雙高”糖料蔗基地面積,并通過一系列措施扭轉了持續低迷的糖價,穩定了我國甘蔗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攻堅克難突破甘蔗生產高成本的發展瓶頸。
瀾滄蔗區是云南重要的蔗糖基地建設區,具有蔗糖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和代表性。瀾滄具有良好的自然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甘蔗產業。瀾滄縣是國家糖料蔗云南核心基地建設區和生產保護區,是云南省甘蔗產業重點優勢區域。瀾滄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主要屬南亞熱帶夏濕冬干山地季風氣候[1],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旱季雨季分明,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由于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山區、半山區占98.8%。河谷壩子有上允壩、勐朗壩、勐濱壩、下允壩、回革壩、細允壩等,其中上允壩面積達4240 hm2。全縣年均氣溫18.9℃,年平均降水量1643.4 mm,年日照 2098.0 h。瀾滄縣氣候條件好,是云南甘蔗種植的適宜區域,常年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3300 hm2以上。
2017/18年榨季全縣甘蔗收獲面積18320 hm2,甘蔗農業產量 123萬t,縣內入榨甘蔗 100.3萬 t,生產白糖11.93萬t,出糖率11.90%。2018/19年榨季甘蔗收獲面積19313 hm2,農業產量110.71萬t(包括緬甸調入的10.74萬t),其中縣內入榨99.97萬t,生產白糖11.91萬 t,平均出糖率11.91%。2019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19660 hm2,達到瀾滄縣歷史最高面積,其中水田面積為1247 hm2,水澆地面積為333 hm2,旱地種植面積18080 hm2。
在蔗糖加工方面,瀾滄縣境內共有2家糖廠,云南中云勐濱糖業有限公司、上允糖業有限公司 2家蔗糖企業,日處理原料甘蔗 7700 t,其中勐濱糖業有限公司日處理 3500 t、上允糖業有限公司日處理4200 t。每年產值7.146億元(按糖價6000元/t),至少為當地蔗農創收4.5億。瀾滄蔗區覆蓋全縣20個鄉鎮119個村,2.9萬戶11.01萬人,占總人數的21.98%,其中建檔立卡戶 1.702萬戶,約合計 5.97萬人,占總人數的11.92%,占種蔗農戶的54.22%。因此甘蔗產業在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瀾滄蔗糖產業發展迅速,2019/20年榨季,瀾滄甘蔗種植面積達19660 hm2(表1),較上個榨季增加347 hm2。已成為云南省第2大糖料甘蔗生產區(縣級),僅次于耿馬蔗區。全縣完成新植甘蔗4793.33 hm2,其中秋植蔗193.33 hm2,冬植蔗2540 hm2,春植甘蔗 2060 hm2,其中冬植蔗面積最大(52.99%);宿根甘蔗種植14866.67 hm2,宿根蔗面積達 75.62%;從蔗區灌溉類型劃分,水田甘蔗面積1246.67 hm2,水澆地甘蔗面積333.33 hm2,旱地甘蔗面積18080 hm2(91.96%)。
瀾滄縣目前甘蔗種植品種結構:排在前6位的甘蔗品種分別為ROC22 7600 hm2、桂糖21號1907 hm2、粵糖 93-159 1693 hm2、ROC20 1500 hm2、云蔗05-51 1480 hm2、云引10號680 hm2。全縣高優良種推廣面積18880 hm2(見表2),其中新臺糖系列9453.33 hm2(48.08%)、云蔗系列2226.67 hm2、粵糖系列2180 hm2、柳城系列6.67 hm2、桂糖系列1906.67 hm2、德蔗系列206.67 hm2、其它新良種2900 hm2,一般品種780 hm2,良種覆蓋率達96.03%。
2019/20年榨季,瀾滄縣甘蔗“雙高”[2]技術得到大面積示范應用。其中,推廣應用全膜覆蓋輕簡高效栽培技術4293.33 hm2,占種植面積的21.84%,取得較好推廣應用成效;推廣應用增施有機肥、酒精廢醪液還田等甘蔗化肥替代技術4266.67 hm2,占種植面積的21.70%,有機無機肥配施的技術推廣應用較好;推廣應用快鋤低砍技術17033.33 hm2,占種植面積的86.64%,推動了宿根蔗持續豐產技術的發展;推廣應用甘蔗小型機械化作業技術10560 hm2(53.71%),其中機耕、機開溝、機種、機械鏟蔸管理分別為 17033.33 hm2(10.85%)、3960 hm2(20.14%)、66.67 hm2(0.34%)、4400 hm2(22.38%)。詳見表3。
總體來看,瀾滄蔗區 2018/19年榨季出糖率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80%的0.9個百分點,而出糖率是蔗區整體生產技術水平的有力體現。瀾滄蔗區宿根蔗面積占有較高的比例(75.62%),在旱地面積占91.96%的情況下,宿根面積較大、年限相對較長,得益于種植制度及良種良法的提升。在新植方面要盡量增加早春植甘蔗,特別是冬植蔗;在宿根管理方面盡量增加“快鋤低砍”的規范性,有條件的要在分蘗后期進行中耕培土,以配合收獲期“快鋤低砍”,增加宿根蔗產量和延長宿根年限。

表1 2019/20年榨季瀾滄縣甘蔗種植制度情況

表2 2019/20年榨季瀾滄縣甘蔗品種結構情況

表3 2019/20年榨季瀾滄縣甘蔗種植方法情況
在良種引進方面,良種推廣總面積雖然到了96.03%,但新臺糖系列所占比例過高(48.08%),而柳城面積還不足0.05%,德蔗為1%,其他品種面積均在10%左右,在新良種引進力度及品種搭配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還應配合良種補貼建設好良種、脫毒種苗繁育及示范基地,提純復壯一批適合的優良種,配合綠色防控,是瀾滄蔗區甘蔗產業穩步持續發展的基石。
在良法方面,全膜覆蓋輕簡栽培在新植應用效果較為明顯,但存在地膜回收問題,今后普通地膜將逐漸替代為降解地膜。全膜覆蓋輕簡栽培的新植蔗收獲時只需齊地面砍收,待分蘗后期要進行培土,宿根蔗才能應用“快鋤低砍”和“鏟蔸”技術。由于在小型機械化作業推廣應用起步晚,除機開溝和機鏟蔸占20%以上,其他機械化技術應用面積很低,尤其是機收還未實現零突破。今后將應加速小型中耕及收獲機械的裝備推廣應用,并且在一定坡度范圍內的“山地小型機械收獲”、“快鋤低砍”、“輕簡栽培”等技術的創新轉化和有機集成將會是山地、丘陵甘蔗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
瀾滄蔗區生產條件差,大部分甘蔗種植在無灌溉條件的干旱、貧瘠的旱地、坡地,大多數蔗區生產仍依賴自然降雨,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尤其是在少雨干旱的冬春季節。全縣甘蔗種植區域壩區少,山區、半山區較多,種植海拔高度 900~1600 m,旱坡地種植占總種植面積的90%以上。2019/20年榨季,瀾滄旱地甘蔗面積達18080 hm2,占總種植面積的91.96%。2019年入春以來,瀾滄出現持續嚴重干旱,很多蔗區的甘蔗遭受干旱,導致全縣5000 hm2甘蔗受災,其中成災面積達1133.33 hm2,絕收面積達440 hm2,預計造成甘蔗減產58400 t,造成經濟損失2452萬元。另外,瀾滄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設規劃面積較少,僅3333.33 hm2,占全縣總種植面積的16.95%。因此在雨養型旱坡地甘蔗出苗期的抗旱保水至關重要[3],需要發展基礎水利、道路設施建設,推進新植蔗降解地膜全膜覆蓋技術、環山開溝整地的開發和推廣。
長期以來,瀾滄蔗區存在甘蔗品種單一的問題,主要以新臺糖系列品種為主。品種單一,長期種植種性退化,還導致病蟲害嚴重,糖分和出糖率偏低,產量持續下降,增大生產風險[4]。2019/20年榨季,瀾滄蔗區新臺糖系列品種種植面積為9453.33 hm2,占總種植面積的48.08%。品種單一、老化,容易引起甘蔗病蟲害的爆發。近年來,瀾滄勐濱、上允蔗區病蟲害較為嚴重,有黏蟲、白蟻等[5],特別是甘蔗大螟暴發最為嚴重,部分區域蔗苗螟害枯心率最高可達70%,已對當地甘蔗產業造成毀滅性的危害。常見病害主要有黑穗病,在雨養型旱坡地出苗分蘗期的感病品種發病率極高,其次較為嚴重的還有梢腐病、褐條病、銹病、黃點病等[6]。
甘蔗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中大部分蔗農在種植、管理和收獲環節選擇雇工,勞動力成本較高,還有上漲趨勢且勞動力嚴重短缺。甘蔗機械化作業是節約勞動力、提高單產和降低甘蔗生產成本的最有效途徑,但瀾滄蔗區以山地為主,地形條件復雜,土地細碎化特征顯著。全縣甘蔗種植區域壩區少,山區、半山區較多,旱坡地種植占總種植面積的 91.96%。機械種植的面積僅為 66.67 hm2,占種植面積的0.03%;無人機飛防作業600 hm2,占種植面積的 3.05%,而甘蔗中小型機械化收獲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甘蔗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應用較低。瀾滄甘蔗生產用工貴,尤其在甘蔗收獲期,砍蔗工費一般為120元/t,在春茶采摘季節甚至達200元/t以上。
近年來,為了完善我國蔗區生產基礎設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農業農村部加大了對國家糖料核心基地的建設投入,在云南省21個縣建設了“雙高”基地,打造能與國際抗衡的“高產高糖”的高標準糖料基地,為實現規?;?、良種化、水利化、機械化生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瀾滄縣是云南21個基地縣之一。因此,瀾滄應加快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以政府投入和企業扶持相結合,充分整合利用國家糖料蔗糖核心基地建設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坡改梯生態治理等項目,改善蔗區生產條件,著力推進蔗區水利工程建設,提升蔗區有效灌溉率,實施坡改梯或降坡處理,培肥蔗區土壤,大力配套和完善蔗區交通條件,是改變瀾滄甘蔗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的有效措施。
加大甘蔗品種集成示范力度[7]、建設良種、脫毒種苗繁育及示范基地。改良、引進、選擇、提純復壯一批適宜當地的主推甘蔗品種,是提高甘蔗單產、蔗糖含量,增加農民、制糖企業和整個甘蔗產業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時結合新的良種補貼政策(5250元/hm2)提高蔗農種植新良種的積極性。近年來,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篩選育成的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一批高產高糖抗逆性強甘蔗新品種,已成為云南新一代主推甘蔗品種,在云南片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瀾滄中云公司應充分利用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的戰略合作關系,立足現有的新品種試驗示范篩選結果,加快瀾滄甘蔗新品種繁育基地的建設,加快優良新品種的擴繁力度,大力推廣應用適宜當地環境氣候的優良新品種,促進全縣甘蔗品種改良更新。同時,加強對蔗區大螟等害蟲爆發原因的研究與統治工作,組建專業甘蔗病蟲害防控隊伍,總結形成有效的螟蟲防治新型模式,把甘蔗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蔗農獲得更多的收益。
糖料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降低生產成本為首要環節。因此,迫切需要推廣應用適宜瀾滄蔗區的機械化生產技術來提高蔗糖產業市場競爭力。首先,改變小而散的經營模式,加快推進小塊土地集中連片生產的土地整治工作,選擇種植大戶或合作社率先推廣規?;⑤p簡化、集約化的經營模式[8];其次,應積極引進、改造國內成熟的甘蔗機械,特別是甘蔗收割機,如洛陽辰漢、柳工等機型,示范展示甘蔗小型機械化開溝、種植、機械化中耕管理、機械化收獲和鏟蔸等甘蔗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再次,要結合新的甘蔗機械化補貼政策,同時使用機開溝、機種、機收(補貼2250元/hm2),提高蔗農推進甘蔗機械化的積極性。同時要開發與之配套的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延長宿根年限,降低生產成本,形成獨有的特色和穩定的競爭優勢,力爭達到甘蔗生產綠色、高效、可持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