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和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總人口48.75萬人,農業人口44.67萬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
近年來,在國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統籌推進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是生態林業建設成效顯著,造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實現“雙增加”。自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全縣完成退耕還林83.5萬畝,人工造林面積達到1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36%,較工程實施前提高了23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凈增36萬立方米,全縣大面積荒山荒坡得到治理,縣域生態環境得到大力改善,逐步由生態脆弱縣向生態強縣轉變。二是民生林業發展強勢推進,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實現“雙提升”。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全縣完成退耕還蘋果經濟林29萬畝,帶動果園規模由1999年的18萬畝發展到100萬畝以上,2017年果品總產量達到78萬噸,總產值突破32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達到49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三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實現“雙降低”。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加大項目組裝配套,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1595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由8757噸/平方公里下降到6562噸/平方公里,實現了“水不下山、肥不外流、泥不出溝”的目標。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立足縣情實際,堅持生態立縣戰略不動搖。靜寧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黃河中上游涇渭河流域核心區,在甘肅省東部乃至黃河中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始終把林果業建設作為縣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退耕還林工程為主抓手,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持之以恒種果建園,全縣林果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林果業建設作為強縣之基、富民之本,作為大生態、大產業來布局,確立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百萬畝優質蘋果生產大縣的奮斗目標,搶抓政策機遇,積極主動作為,扎實推進林業生態建設,積極培育特色林果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發展路子。
二是優化發展思路,堅持興林富民方向不變調。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我們立足地處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區的區位優勢,緊緊圍繞生態優先、富民為本、永續發展的思路,堅持走經濟生態融合發展路子,實現了林果業建設質的飛躍。突出生態優先,堅持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由近及遠的建設策略,以村鎮庭院綠化為“點”、道路渠系綠化為“線”、駐地面山綠化為“面”、流域山系綠化為“片”,打破鄉村行政界限,整鄉整村整流域推進,加快綠色城市、綠色屏障、綠色通道、綠色村鎮、綠色庭院“五綠”工程建設,著力打造美麗靜寧。注重富民為本,堅持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按照覆蓋優生區、發展適宜區、杜絕不宜區的思路,將退耕還林項目精準安排到村到戶到人,為貧困群眾免費發放三年生優質蘋果大苗,全面推行寬行窄株密植新栽培技術,在226個貧困村新植果園12萬畝,覆蓋貧困戶2.7萬戶,為貧困群眾如期穩定脫貧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推進永續發展,把鏈條延伸作為現代林果業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大力發展種苗繁育、貯藏增值、加工轉化、電子商務等接續產業,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配套的產業體系,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互促發展。
三是創新建設模式,堅持科技興林路子不改變。在造林模式選擇上,綜合考慮地形條件、產業布局和群眾意愿,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規劃,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實行針闊葉混交、喬灌草結合、高中低搭配、經濟林與生態林同步發展,形成了山頂梁峁沙棘“帶帽”、山間梯田果樹“纏腰”、溝道刺槐“穿靴”的立體綜合治理模式,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在造林技術推廣上,大力推廣魚鱗坑整地、泥漿蘸根、營養缽造林、樹盤覆膜、適時補灌等抗旱造林技術,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造林方式應用上,實行專業隊造林、大戶承包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造林相結合,充分調動社會各界造林綠化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快了國土綠化步伐。在造林質量監管上,嚴把退耕還林工程設計評審、苗木采購、整地栽植、檢查驗收和建檔立卡五關,有效提高了造林質量,建成了一批造林綠化和果園建設精品工程。
四是健全工作機制,堅持齊抓共建力度不松勁。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在推進林果業建設上形成了“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建立全方位推行機制。堅持把生態和民生作為退耕還林工作的底線,將生態建設、林果產業、資源保護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盤子,建立了縣委政府協調指導、鄉村組織實施、社會各方參與的推行機制,形成了黨政齊抓、干群聯動、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克服財政困難,采取項目爭一點、財政補一點、社會籌一點、銀行貸一點、幫扶單位幫一點的辦法,用于造林綠化和果園建設,解決了林果業建設資金短缺難題。健全社會化服務機制。全面推行“行政+技術”雙包責任制,成立了縣級果樹果品研究所和鄉鎮林果業綜合服務中心,聘用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技術員195名,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林果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實行專業化管護機制。堅持建管并重、重栽嚴管,全面靠實林業部門監管責任、鄉鎮屬地管理責任、村社主體責任和生態護林員管護責任,嚴格落實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措施,加強林政執法檢查,從嚴查處破壞林木、破壞治理成果、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切實鞏固建設成果。完善制度化考核機制。變職能部門督查為黨委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參加集中督查,由一攬子綜合考核變為每項工作分項考核,由重面積產量考核變為質量效益考核,真抓實促,嚴格獎懲,做到了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身上有責任,有力推動了生態建設和林果業協調發展。
今后,靜寧縣將扎實做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全力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切實加快生態文明進程,努力為鄉村振興打造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