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地處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北鄰內蒙,南接青海,氣候總體呈現溫帶大陸性特點。公元121年,漢武帝為彰顯驃騎將軍霍去病“武功軍威”,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武威。它是古絲綢之路的要沖,是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是葡萄酒的故鄉,因其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素有“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之稱。
城市綠化能改善城市環境,增進人們健康,而且規劃合理的綠化會增加城市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近年來,武威市政府在有效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深度挖掘歷史文化名城內涵,高度重視城市綠化規劃設計,不斷在增綠量、優布局、建精品、創特色、強管理上下功夫,在全力打造獨具武威地域文化特色的綠化景觀體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建成區綠化面積為907.7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為26.8%,綠化覆蓋率為30.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8平方米;在公共綠化方面,強化了道路、廣場、公園綠化美化工作,形成了以城區公共綠地、公園廣場綠地建設為重點,以道路綠化為網絡,以機關單位、居住區、庭院綠化為依托,點、線、面相銜接的城市綠地系統,提升了城市園林綠化景觀效果,其中:公共綠地面積227.2萬平方米,單位庭院、居民小區綠地面積254.8萬平方米,生產綠地綠化面積81.58萬平方米。相繼建成天馬湖公園、海藏濕地公園精品園林,綠化面積94.51萬平方米,水域面積88.75萬平方米,成為文化建園與藝術造景的典范,大幅提升了城市品味。武威市城區綠化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建設中等城市的發展定位和國家級園林城市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武威城區綠地主要分為街道綠地、公園綠地、廣場綠地、附屬綠地和區域綠地,城市綠地存在綠地面積不足、結構分布不合理的問題,整體都采用喬木、灌木、花卉種植為主,立體綠化較少。常用園林綠化樹種包括常綠喬木11種,落葉喬木29種,常綠灌木4種,落葉灌木17種,藤本4種,花卉16種,沙生植物3種,涉及38科70屬,約105種。行道樹主要樹種有國槐、高干金葉榆、紅葉碧桃、西府海棠、樟子松、油松等。灌木以紫葉小檗、金葉女貞、水蠟、金葉榆、紫葉矮櫻、榆葉梅、丁香、連翹等為主,花卉以月季、牡丹、芍藥、萬壽菊等為主,導致城市綠化色彩不夠豐富,影響了城市綠化品質的提升。
目前城區綠化建設資金籌措渠道單一,主要是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尚未形成財政投入、市場補給、社會融資的投資機制。由于市級財力極為有限,嚴重制約著城區綠化事業的發展。一方面,園林綠化科研基地、綠化科研技術人員的經費匱乏,造成城區綠化品種配置不盡科學合理,另一方面,管護和養護也不能做到全面覆蓋,市區內城中村的綠化管養仍處于原始狀態。另外,缺少園林機械的運用,工作效率相對較低,綠化管養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城市園林綠化效果主要來源于規劃設計,規劃設計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道路綠化只選耐旱、耐寒品種,導致部分道路出現千篇一律紅、黃、綠的視覺效果,未突出各道路的特點。初步統計,目前全市中心城區綠化樹種雖達100余種,但常用的僅有21種,這不利于植物群落多樣化的形成。其次,雖堅持了喬、灌、花、草相結合的造景理念,力爭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但設計時只片面追求平面效果,未考慮植物生長特點和實際路況,栽種后出現參差不齊、協調不一的境況,綠化效果不盡人意。同時,由于武威城區在城市規劃設計時,缺乏統籌觀念,整體規劃中并未將園林綠化納入其中,導致綠化面積相對于園林城市指標差距較大。
武威地勢南高北低,屬大陸性氣候,較干旱,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城市綠化中對植物生長特點、土壤性質、人居環境等缺乏充分認識,一味憑借經驗配置植物并進行栽植,園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生物多樣性缺乏,植物生長緩慢。其次,栽植后管護不到位,在病害防治方面措施不完善,出現不同園林植物、不同程度的病死現象。一方面,由于城區綠化面積的增加與相應管護人員數量不成比例,另一方面,技術人員對病害防治不夠重視,只是對死亡樹種進行重新移栽,并未充分認識病因并進行有效防治。
繼續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方針,不斷加大政府對綠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合理編制城市規劃中綠化用地,以確保重點綠化工程的實施。根據武威城市綠化現狀特點,要轉變“以喬木為主,灌木花草為輔”的模式,在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的基礎上,在游園、公園等地適當采用以“草坪為主、喬灌花為輔”的模式,合理進行植物配置,合理界定植物數量,發揮綠化的生態效益。與此同時,要加強制度建設,政府在加大綠化投資的同時,要制定植綠保護政策,使廣大市民有愛綠、護綠、植綠的意識和自覺行動,力爭使城區綠化上一個新臺階。
在城市建設設計上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點,風格多樣,量力而行”,要實現城市園林由“綠化”到“美化”的轉變,對武威城區現有的植物群落進行詳細調研,探索已栽樹木、花草之間的生存、生長以及適應性等規律,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研究。堅持體現地方特色,堅持優先使用鄉土樹種,在城市多層次配套綠化中搞創新和突破,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終達到穩定的、色彩豐富的道路綠化景觀效果。以武威地區節水型綠化為前提,堅持生物多樣性,采用豐富的植物品種,堅持以樹為主,喬灌花結合,實現優化配置。這就需要加大綠化科研力度,適時引進適合的外地物種,并篩選、培育出適合本土生長的優勢種,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做到一街一樹種,一處一景觀。同時,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全面掌握所選樹種習性,根據城市不同的自然條件,嚴格選擇適宜的樹種,營造獨具武威人文特色的園林城市美景。
在保證城市綠化用地的同時,利用多種方式來增加城市的綠化用地。在創新的前提下,堅持景觀觀賞性,根據道路特點、植物生長習性,精心做好點、線、面的設計,努力寓綠化、文化、美化于一體,體現生物多樣性和觀賞性。重點圍繞武威城區“一湖(天馬湖)四園(涼州植物園、西郊公園、海藏濕地公園、雷臺公園)一廟(文廟)”,力爭建設一批高品味的城市綠色新景觀。加快推進城區各街道綠化景觀帶建設,突出推進廣場綠化、庭院綠化、小區綠化,通過規模造綠、依景配綠、依法補綠、拆墻透綠,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化格局,大幅度擴大城市綠地面積,積極向園林城市方向努力。其次,選擇適合武威地區生長的爬山虎、金銀花(忍冬)等一些攀緣植物在大塊公共空間、廣場等綠地上嘗試探索立體綠化,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美化和改善城區生態環境。
在建設生態園林城市中必須突出地方特色和城市風貌,要重視豐富城市綠化的植物品種,構建具有武威地方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地景觀。要實現城市由“園林綠地”到“園林文化”的轉變,改變那種“有綠無景,有景無文化內涵”的狀況。修復與保護武威城市區域內的名勝古跡,再配合綠地建設,有效彰顯本地文化特色,促進旅游行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經調查,武威城區現存古樹名木共計417株,其中城區49株,7科9屬,分別位于海藏公園、雷臺公園、涼州植物園等大型公園內。要充分挖掘武威歷史文化特色,因勢利導,將園林建設與武威地區既有的起伏地形相結合,融自然景觀為一體。如海藏濕地公園可通過臺階式、多層次、多種道路框架結構和水系林帶格局,錯落布置園林景觀,形成自然和文化相適應的地方特色。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必須堅持“建養并舉、養管并重”的原則。加強綠化建設管理,在起苗、運輸、栽植、修剪、灌溉等一系列栽植技術和管理環節上都要嚴格控制,消除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防止園林病蟲害的發生,并逐步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措施。完善武威市綠化管理的相關規范性文件,使綠地管護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城市綠線制度。規范管理養護,樹立質量意識,建立綠化質量跟蹤責任制。加大管護人員配備,提高管護人員技術水平,對綠地實行分級、分類的精細管理。加大綠化管理執法力度,公正執法,嚴肅查處占綠損綠毀綠和偷盜、破壞公共綠地設施等違法行為,維護綠地管理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