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病又稱赤星病,俗稱“羊胡子”,主要危害薔薇科蘋果、梨、海棠、山定子、山楂等植物,常造成早期落葉、樹勢衰弱,影響產量和質量,尤其是春季雨水充沛,發病最為嚴重,在涇川縣蘋果產區歷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2019年尤其嚴重,主要原因是近幾年鄉村新型旅游產業開發,景點綠化設計大多以常青樹為主,栽植檜柏、刺柏、塔柏等轉寄主樹。
病原為山田膠銹菌,屬于擔子菌亞門冬胞菌綱,是一種轉主寄生真菌,它只有在兩種親緣關系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缺少其中任何一種寄主,銹病就不會發生。薔薇科蘋果、梨、海棠、山楂等是主要寄主,轉主寄主有檜柏、龍柏、塔柏等柏樹。它在寄主上形成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只侵染轉寄主,在轉寄主上形成冬孢子,以后萌發產生擔孢子,擔孢子只侵染寄主。
轉移侵染循環時期: 4~5份銹病侵染蘋果,6月中旬以后銹病菌不再侵染蘋果。7~8月從蘋果等寄主到轉寄主檜柏等柏樹上越冬,一年循環一次。
蘋果銹病菌在檜柏上為害小枝,即以茵絲體在菌癭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膠質,在春季第一場有效降雨(降雨5毫米以上,超過12小時)后,遇降雨或空氣潮濕吸水后胺化膨大,冬孢子萌發產生大量擔孢子,隨風傳播到蘋果樹上,首先是沿主風(東南、西北方向一周內發現)傳播,其次是西南、東北方向(兩周后發現),主風方向侵染最重,距轉寄主越近受害越重,反之則輕,傳播距離最遠5000米。銹菌侵染蘋果樹葉片、葉柄、果實及當年新梢等,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銹孢子器和銹孢子。銹孢子成熟后,隨風傳播到檜柏上。
此病主要為害蘋果葉片,也能為害嫩枝、幼果和果柄,還可為害轉主寄主檜柏,使小枝枯死。
蘋果初患病時葉片正面出現油亮的橘紅色小斑點,用手摸有紅色鐵繡色黏液,后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橙黃色腫脹病斑,邊緣紅色。發病1~2周后,病斑表面密生鮮黃色細小點粒,即性孢子器。葉柄發病,病部橙黃色,稍隆起,多呈紡錘形,初期表面產生小點狀性孢子器,后期病斑周圍產生毛狀的銹孢子器。新梢發病,剛開始與葉柄受害相似,后期病部凹陷、龜裂、質脆易折斷。幼果染病后,靠近萼洼附近的果面上出現近圓形病斑,初為橙黃色,后變黃褐色,直徑約10~20毫米。病斑表面也產生初為黃色、后變為黑色的小點粒,其后在病斑四周產生細管狀的銹孢子器,病果生長停滯,病部堅硬,多呈畸形。嫩枝發病,病斑為橙黃色,梭形,局部隆起,后期病部龜裂。病枝易從病部折斷。
(一)在蘋果主產區,當地政府首先要做好蘋果園栽植區域規劃設計,明文規定禁止在蘋果園周圍5公里范圍內種植柏樹,禁止設置檜柏育苗地。四旁綠化、公園景點、墓地等場所禁止栽植檜柏,可設計栽植其它綠化樹種,這是控制蘋果銹病的根本措施。
(二)在蘋果園周圍已經有檜柏類樹木、且能造成嚴重危害的蘋果主產地,可由當地政府協調,將果園周圍5公里范圍內的檜柏類樹木移除,改植為其他綠化樹種。
(三)消滅病菌來源。暫時移除不了時要剪除檜柏小枝上的菌癭,集中燒毀。或者在蘋果樹萌芽前在檜柏上噴一次鏟除治療劑消滅越冬病菌,一般應在檜柏小枝叉間的深褐色舌狀物未膠化之前噴藥,可選藥劑有3~5波美度石硫合劑、45%石硫合劑晶體30~50倍液、20%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400~600倍液或其它鏟除治療劑。若遇降雨,立即噴第二次,隔十天噴第三次。
(四)噴藥保護治療。蘋果銹病主要發生在蘋果萌芽后的60天內,往年銹病發生較重的果園自蘋果展葉期開始,每隔10~15天噴布一次殺菌劑,連噴2~3次,以保護葉片不受銹病菌侵染;或者天氣預報有大范圍降水前噴布一次殺菌劑,防止銹病菌在降雨過程中侵染。可選內吸殺菌劑有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劑2000~2500倍液、40%腈菌唑6000~8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3000~4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0克/升懸浮劑800~1000倍液、15%粉繡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保護劑有80%代森錳鋅(全絡合態)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五)抓關鍵時間。銹病菌侵入蘋果葉片后的5天內噴施內吸性殺菌劑能有效控制入侵病菌擴展與發病,噴藥時間越晚防治效果越差。噴藥治療應嚴格掌握用藥的時間,用藥時間可根據以下方法確定:
1.在4~5月份,如果出現第一次降雨,雨量超過5毫米,或持續時間超過12小時,于降雨后的5天內噴施內吸性殺菌劑;
2.在冬孢子角大量萌發,即“柏樹開花”后,且在“柏樹開花”的同時有持續12小時以上降雨,于“柏樹開花”后的5天內噴施內吸性殺菌劑;
3.在蘋果、梨葉片剛開始發病,即出現針尖大小的紅點時,立即噴施內吸性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