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強 李晨晨
任緒東主任醫師是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山東省第一批五級師承指導老師,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任緒東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治療偏頭痛靈活運用風藥,頗有經驗。現將其在臨證中運用風藥的經驗加以總結,與同道共享。
偏頭痛,屬于中醫學“頭痛”“頭風”“偏頭風”等范疇,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程多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任主任指出,現在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人們普遍缺乏體育鍛煉,加之生活節奏過快,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勞倦失眠,必致營衛失和,易受風邪外襲或內風時起。加之,頭為諸陽之會,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故發為頭痛,且多為風邪所致[1]。正如《醫碥·頭痛》所言:“頭為清陽之分,外而六淫之邪相侵,內而臟腑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相搏擊致痛”。
任主任指出,偏頭痛多由營衛失和,風邪侵襲,多夾寒、夾熱、夾濕邪為患,循經上擾,阻遏清陽,或氣機逆亂,痰瘀阻絡所致,故風、痰、瘀為本病的主要病因。任師還認為,偏頭痛發病急,無論起病原因是外感還是內傷,均可導致頭痛暴作,痛勢甚劇,其病理基礎均為風邪為患,符合風邪善行數變和致病無常的特點,有一致的病機,即“不通則痛”。但有風寒、風濕、風熱之分,有痰瘀阻絡、清竅失養之變。王新志教授[2]也認為,部分患者遇風誘發、加重,可見該病可由外風引動內風而發,內風與外風不可截然分開。若偏頭痛長期反復發作,伏邪日久入絡,入絡之邪與營血交匯,瘀滯不去,進而加劇臟腑失調、氣機逆亂,影響氣血津液代謝,痰乃津液之變,瘀乃血液凝滯,津血同源,痰瘀同源,痰瘀膠著,絡脈阻滯不通,必致清竅失和,纏綿難愈[3]。
“風藥”理論最初源于金代張元素《醫學啟源》。張氏首創“藥類法象”理論,把常用藥物歸納為“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等5類。其中“風升生”類收載有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等20味中藥,可謂后世風藥理論的起源[4]。風藥之名稱,首見于李東垣著作《脾胃論》,指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川芎、藁本、荊芥等味薄氣輕,具有發散上升作用的藥物。現代對風藥的定義有2種觀點:一是指能祛除外感風邪的一類藥,另一種是指能祛除外風、平熄內風的一類藥[5]。劉獻琳教授[6]認為風藥作用包括3個方面:①透邪于外,發散郁火,可以風藥輕以去實;②引經之用,頭風病位于頭面,非風藥不能載藥力上行;③活血通絡,風藥多兼活血通絡之能,清利腦絡,行氣活血。
任主任指出,偏頭痛的中醫治療,根據外感、內傷之分,外感辨證分型為外感風寒、風熱、風濕3型,內傷則可分為肝陽上亢、痰濕蒙竅和瘀血阻絡3型。但在臨床實踐中,肝陽上亢型偏頭痛多與痰瘀互結而致病。因此,不管是內風還是外風,“風”是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偏頭痛的治療,應當在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配伍風藥來治療,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川芎、天麻為治風要藥川芎:《神農本草經》曰:“芎藭,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其止痛效果較佳,頭痛不論因風寒濕還是因瘀血均可用之[7],《主治秘要》云:“芎藭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三也,濕氣在頭四也。”《本草衍義》言:“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日華子諸家本草》 指出川芎“治一切風”。任主任指出,川芎味辛性溫,辛可散邪,溫能通行,統治各經頭痛,兼祛風活血作用于一身,故為偏頭痛治療主藥,但主要以外風為主,治內風要防其辛溫耗傷津血。天麻:《本草求真》指出“天麻乃辛平之味,能于肝經通脈強筋,疏痰利氣,辛而不燥,得氣之平,則肝虛風作,自爾克治,故又名為定風草”。《本草綱目》 指出“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本草匯言》謂天麻“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其功效可補肝之虛,熄肝之風,兼可定驚,用于虛風內動之眩暈[8]。任主任指出,該藥熄風止痙力強,以熄內風為主,且有安神、鎮靜、鎮痛作用,故亦為常用之品。
3.2 風藥常用配伍白芷配細辛:白芷入胃經,長于通竅止痛,多用于陽明頭痛。細辛入腎經,辛溫宣泄,上達巔頂,通利九竅。兩者均具解表散寒之功,合用時解表之力更強[9]。任主任認為,兩者合奏增強其散寒止痛之功,故適用于外感風寒所致偏頭痛患者。蟬蛻配薄荷:蟬蛻,味甘、咸,性涼,歸肺、肝經,長于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本草綱目》言:“蟬,主療皆一切風熱證”。薄荷,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散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郁的功效;主治風熱表證,頭痛眩暈等。任主任認為,兩者合用可散火止痛,故適用于外感風熱所致偏頭痛患者。全蝎配蜈蚣:兩者均為蟲類藥,為血肉有情之品,皆專入肝經,搜風剔絡定搐力強,均為熄風止痛要藥,二者相須為用,共奏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任主任認為,“久病入絡”,故二者合用可搜風通絡止痛,尤適用于病情日久,遷延難愈,痰瘀互凝之頭痛[9]。
3.3 擅用引經藥古人云:“引經之藥,方劑中用為向導,則能接引眾藥直入本經,用力寡而獲效捷也。”《丹溪心法·頭痛》指出:“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任主任深研頭痛的引經藥理論,提出臨床應根據偏頭痛的部位,結合經絡循行特點和六經辨證理論來配伍引經藥,強調傳經、合病、并病中聯合應用引經藥,才能更好發揮其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患者王某,女,35歲。2019年10月16日初診。患者右側頭痛1年余,加重2 d。患者有偏頭痛病史1年,遇勞累、情緒緊張、睡眠不足時,頭痛反復發作,經常怕冷惡風,頭暈,頸項部拘急感。曾先后在我院和外院行頭顱MRI、TCD、腦電圖均正常。患者最近2 d因天氣變化,自覺右側頭部疼痛,痛時劇不可忍,惡心無嘔吐。伴見頭昏乏力,肩背部不適,納可眠差,小便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診斷為偏頭痛;辨證為風寒外襲,腦竅失暢。 治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處方:川芎15 g,荊芥10 g,防風10,白芷10 g,細辛3 g,藁本10 g,葛根15 g,全蝎5 g,蜈蚣2條。5劑,水煎服,日1劑。復診(2019年10月21日):頭痛癥減,服藥后改善,納食可,睡眠仍較差。上方加夜交藤30 g。5劑,服法同上。諸癥均消失,隨訪至今未再發。
所謂“風藥”是指柴胡、升麻、防風、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等一類氣味辛薄,藥性升浮,具有升、散、行、透、動等多種特性,能從不同的角度發揮其發散祛邪、開郁暢氣、辛溫通陽、燥濕化痰、通絡開竅、活血化瘀、升陽助補等多種作用,多用于治療外感風邪的一類藥物[10]。《醫學準繩·六要》所載為要:“高巔之上,唯風藥可到,一切痰、火、氣、血頭痛,須加風藥”,清朝龍之章在《蠢子醫》中多次指出:“治病須要兼風藥”“治病風藥斷不可少”。王明杰等[4]曾指出風藥的配伍可增效健脾益氣,補腎益精,清熱瀉火,利水除濕和活血化瘀等作用。風藥多輕清上揚,善走頭部,所謂“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及”,其升發陽氣之功,既能引營衛氣血暢行于頭部經脈,又能引其他藥物上行頭面發揮治療作用。
任主任指出,偏頭痛的中醫治療,歷來重視風邪在其發病中的重要地位和風藥的運用。但無論外風論、內風論、引經藥理論,都要強調在臨床實踐中發揮辨證論治的特色,盡早加用風藥以防其變,以通其絡,切忌不分腑臟,不明經絡,不辨寒熱,不審部位而一味使用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