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王 旭 許蓓瑩 包雅鑫 王圓圓
何為勞動,平生習于勞動,勞心勞力,都不足為苦;“春耕種, 行足以勞動”。勞動即操作活動的意思,到現在,通常被人們用來表示對外界進行輸出勞動量或者相關的勞動價值的人類所做的運動,是人們為了維持生存以及自身發展的相關手段,也是人們進行相關運動的特殊形式,在廣義方面,勞動表示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工作方面進行廣泛實踐的相關范疇和內容;而在狹義方面的相關勞動則只是表示其中一種,人類進行創造財富的運動形式[1]。
勞動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地位十分重要。在馬克思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勞動是人類進行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實踐活動,而勞動教育則是培養大學生過程中堅定其相關的理想信念、對他們的實踐方面的能力進行鍛煉的重要部分,重在弘揚勞動方面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其崇尚和尊重勞動。
中醫講說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相關性質、歸類和調節,擁有著十分原始的相關系統思想,在五行中,其認為,在自然界所有的物質都能夠歸納在“金木水火土”5個層面的形態學分類體系中,進而形成獨特的系統構架[2]。
五藏(cang),是中醫藏象理論的一個概念,《說文解字》言:“藏者,匿也。”通“威”,漢代之后改為“藏”。有隱藏、暗含的意思。它是一個人體生理和病理表現的抽象概念,與解剖上臟腑器官的具體概念,不是一個層次和體系。古人把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表現,用陰陽學說的五行理論模型,進行了五大系統分類,并以心、肝、脾、肺、腎五個“臟腑”名詞為代表作了冠名。五大藏象系統中,心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陽之氣;肝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陽之氣;脾藏的含義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氣;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陰之氣;腎藏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陰之氣。中醫藏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聯絡六腑、形體、官竅,構筑五大生理病理系統。此五大系統的功能協調,維持著生命少動的正常有序。[3]
2018年9月,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第一次將“勞”列入了教育理念當中,提出要發展全面教育,就必須在學生的各方面發展中弘揚我們的勞動精神,將勞動精神傳承下去[4]。自此,形成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這正順應了”木火土金水”五行構成整個大自然的規律。在五育中德育對五行之火,智育對五行之金,體育對五行之水,美育對五行之木,勞育對五行之土,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惡,五育亦如此?!皠凇敝谖遄址结?,如土行之于五行,亦如脾藏之于五藏。
五行之土,曰之稼穡,指的是莊稼的播種和收獲,也就是農作物的種收?!巴痢?,其擁有進行播種、收獲成果的意思,也表示萬物進行生長、承載的特點。所以,我們通常將有生長、孕育以及承載等特性的相關事物,都能夠將其歸納到土行當中去。勞動,便是用所學,去輸出,去創新;勞動是載體,是加工廠,是樞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為之付出努力;想要為之出力,必需從提高自身素質做起;提高自身素質,離不開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長久的學習與積累,離不開精神層面的支持,培養尊重勞動、樂于勞動的精神是勞動教育進行的首要步驟。
勞動的核心是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論學習所得、思想教化所得得以驗證,得以練習與熟悉,有助于內化于心,更有助于意識層面的培養。記憶的留存會隨時間的流逝而缺損,而意識與習慣的養成卻是內在的改變,伴隨終生,使得所學所悟得以積淀。這便如同脾之運化、升清。脾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脾吸收和傳輸水液,配合各臟腑調節和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
五行學說還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滋生、制約的運動變化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的狀態。用五行、五藏,解讀德智體美勞,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4.1 心脾互補 德勞共建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統血,而心和脾的關系,主要為主血與生血、行血與統血之間,心血賴脾氣運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相關運化其實依賴于心血的不斷滋養和心陽的推動,從而達到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的目的[5]。
德育培養下個體思想品德的養成,有利于在勞動實踐中個體個性魅力的彰顯;在勞動教育中,以行為培養和活動為載體,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習慣,并形成健康心智。通過相關的實踐證明,人們通常能夠在相關的勞動中形成較多的優秀品質,培養意志堅定的優良內在品質,養成勤快、主動的工作學習態度,有利于集體意識與責任心的培養。
4.2 脾肺水氣 智勞互助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氣。脾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調水道。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必賴肺氣之宣降而敷布全身;肺所需之精氣,全靠脾運化的水谷精微。脾肺兩臟還互相配合,參與水液代謝過程[5]。智育,重在對學生的科學技能和文化知識進行培養,進而發展其智力和勞動技能。勞動教育在于讓學生所學勞動技能得以施展、練習并真正意義上提高動手能力。不僅體力方面的勞動得到了提高,而且腦力勞動方面也十分重要??鬃釉浽趯W習方面提出一種看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獨自苦思而不學習書本的知識,往往得不到提高,遇到難題也難以解決,必須將學習和相關的思考結合,才能夠得到進步。
4.3 脾腎先后 體勞互生脾與腎先后天相互滋生,脾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為后天之本;腎藏精主生殖繁衍,為先天之本。先天促后天,脾的運化必須依賴腎陽的溫煦蒸化,方能健運;后天養先天,腎中精氣須賴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營養,才能不斷充盈[5]。獸皮為衣,生火取暖,打獵采摘,人類從存在之初,便注定要勞動。進化發展至今,雖形式有所區別,但本質還是一樣的。想要維持基本的生存,總是離不開勞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人類天生就存在做各種勞動的本領,只是大多都潛藏,未能輕易挖掘。作為保持發展人類身體各種活動關聯的當代教育之體育教育,可以提升人的肢體協調能力,使得身體各部位靈活配合,能夠實現更多不同的肢體動作。有了體育教育,使得身體協調性更強,有助于勞動技能的學習、應用與提升,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勞動教育之下,通過實踐的鍛煉,能夠讓學生擁有強健的身體,能夠培養其在肢體方面的協調性。
4.4 肝脾互依 勞美互促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血。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脾胃升降適度,脾之運化正常。脾氣健運,血液化源充足,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血充足,則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生成循行[5]。在勞動教育之下,學生對于勞動創造美的認識程度加深,并且體驗到勞動本身即美。參加義務勞動,搞衛生清潔,美化周圍環境;通過技巧與審美的搭配,動手制作一件件養眼的手工作品;親自測量規劃教室設施尺寸,對教室環境進行美化設計與裝飾等。美從勞動中來,在勞動的過程中,審美的經驗會越來越豐富,審美感受又能反過來參與到更廣泛的勞動中去。
素質教育中“勞”的加入,是教育的創新,亦是素質教育質的提升。在“德、智、體、美、勞”中,“勞”是其他四者的養成基礎,也是四者養成的表現,還是四者的升華。有了“勞”的結合,道德的養成和價值觀的形成得以外現,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智力的提升得以實踐,體育中鍛煉出的強健體魄與體育精神得以應用,審美與人文素養得以呈現[6]。勞是理論的實踐,是技術的實操?!皠凇弊鳛橐粋€很重要的因素充實著“德、智、體、美”,使“德、智、體、美”既具體,又形象。沒有“勞”,“德、智、體、美”暗然失色。
理論與實踐本應一體,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為正道。尤其從道德教育上來講,知行分離脫節是不行的。道德行為不能和道德意識分離。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重知而忽視行不可取,只行而無知也是不行的。缺乏了知,在行中免不了吃力不討好。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多嘗試,更好地平衡二者,才能夠更好地全面平衡地發展。
當前在勞動教育工作的開展中,各高校雖然都有內容涉及,但對于勞動教育工作開展的各方面的體制機制還不系統、不完善??偟膩砜?高校勞動教育工作的開展表現為文件學習有余、在具體的行動方面不足。在高校中,必須對勞動進行相關的教育載體進行創新,從而對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行豐富,并對勞動教育的特色進行凝練。高校作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應當加強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針對性以及實效性分析研究,同時必須將解決學生思想認識的問題,內化于心,從而外化于行[6]。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相關重要組成部分,勞動素質以及勞動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從整體來看,勞動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系統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潛移默化,讓學生能夠對勞動擁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并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進而主動參加勞動,進行辛勤勞作,從而創造一定的勞動價值。
習總書記曾說:要在奮斗中摸爬滾打,從而體會人世間的冷暖。對大學生而言,校內外的相關實踐和志愿服務亦是一種通過勞動實現的奮斗模式。高等學校在進行相關素質方面的教育工作時,必須堅持在習總書記《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中提出的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原則與八大基本理念,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為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不斷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