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臻

伴隨著唐寧街前的鐘聲,英國在今年1月底正式宣布結束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進入為期11個月的“脫歐”過渡期。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英國一直與中國有密切的經貿合作,中企投資英國在近幾年也形成一股潮流。不過,由于“脫歐”的影響,在英國投資的前景與機遇發生了一些變化。
“房子、車子、孩子還得談”
自2016年6月英國舉行全民公投決定離開歐盟后,英國經濟究竟會因“脫歐”受到怎樣影響、倫敦是否會因此失去歐洲金融中心地位、英國的投資環境是否會有所變化等話題一直受到熱議。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2月11日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2019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4%,比2018年1.3%的增速略有回升,低于2017年的1.9%。1月底,英國央行曾宣布將2020年的經濟增速下調至0.8%。盡管從國內生產總值看,英國經濟增長速度正處于低位,但對于英國這種成熟的發達經濟體而言,經濟增速在1%左右是正常現象。
分析普遍認為,英國與歐盟在“脫歐”過渡期進行的談判情況依然將是影響英國經濟的主要因素之一。盡管英國已進入“脫歐”過渡期,但正如英國廣播公司此前所言,1月31日英國跨過了終點線,但擺在面前的又是一條新起跑線。“英國和歐盟雙方只不過是同意‘協議離婚,至于房子、車子、孩子、存款、寵物等等怎么辦,還需繼續談。”
目前,英國與歐盟間圍繞未來貿易關系的談判還未完成,如果在2020年底過渡期結束前雙方仍然未能談妥,最終的結局可能是英國無協議“脫歐”或延長過渡期。最大不確定性仍將來自貿易領域,比如關稅問題。但無論結果如何,跳出歐盟規則的限制擁有了更多選擇,可以從財政政策上減少“脫歐”的影響。英國本國就具備兩個離岸體系——馬恩島和懷特島,在稅收領域有很強優勢。如果英國能夠發揮兩個離岸體系的作用,再在財政政策上有所松綁,進行稅收改革,依然可以留住在英國投資的公司。
目前英國的投資環境依然穩定,且在匯率上具備優勢。預計在中短期內,英鎊匯率處于升值區間,這也意味著在英國投資的資產會因匯率因素被動升值。
基礎設施、創意產業和房地產
英國是傳統的金融大國,中英之間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十分緊密,兩國還在2019年開通了滬倫通,方便資本往來。除在金融服務領域依然存在投資機遇外。筆者認為,從回報率的角度看,目前是在英國進行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創意類產業投資的較好時機。
據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報道,房地產經紀商仲量聯行表示,去年下半年英國“脫歐”出現進展時,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房地產買家開始出手投資英國房地產,銷售量為2019年上半年的兩倍。而據仲量聯行的數據,去年英國的房屋交易量下降15%。筆者發現,不少國際投資者并非以“追漲殺跌”的理念在英國投資房地產,而是逆向操作,選擇在房價下行的時候入手。英國房產的租金回報率一直比較穩定,倫敦中心區月租金回報率在1%-3%之間,主要優勢來源于資產本身的增值,倫敦周邊衛星城市的回報率在5%-6%之間,二三線城市如伯明翰、曼徹斯特、劍橋、牛津等回報率更高,在6%-7%之間,但資產增值潛力弱于倫敦。倫敦房地產有很多外國投資者,位置好的房屋尤其是大學旁邊的學區房通常十分緊俏,是良好的投資標的。此外,海外投資者對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布里斯托和愛丁堡的興趣也在增加。
除房地產外,中國在英國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也在逐步增加,中廣核參與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也是中英合作的樣板(上圖所示為施工中的該核電站)。作為較早發展的國家,英國不少基礎設施比較老舊,存在維護或翻新的需求,這為中企提供了可以參與共同開發的機會。英國有很多老舊的小型機場,由于歷史原因不再使用,這其實也是比較好的投資項目。此外,英國還有一些廢棄的鐵路,如果中企可以投資改造,再次將它運營起來,或許可以激活附近一片區域的經濟。英國的垃圾處理產業在歐盟并不處在前列,隨著人口增長、可填埋區域的減少,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存在機會。
近年來,英國大力推廣本國創意產業,包括設計、軟件、音樂、游戲、電影等眾多領域,并出臺完整的產業政策進行扶持。中國也在推廣本國的創意產業,在發展速度、規模和能力上均取得不少成果。相比之下,英國創意產業的優勢在于精細程度上,更加“小而美”,這尤其體現在設計、時尚類產業上。英國的中小型創意產業公司相比香港等地的同類公司資產價格更低。中國企業可以選擇收購此類公司,并從中學習、吸取相關的經驗,再逐步與在中國國內的業務進行結合聯通。
必須做好盡職調查
雖然英國在投資制度、法律、文化等多方面均比較成熟,但企業投資依然要做好充足準備,尤其是收購前的盡職調查。筆者認為,一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時不愿意花費心思做盡職調查,只想著眼前企業能夠盈利多少。實際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很多地方的要求都跟中國國內經營企業不一樣。例如收購一家西方老字號企業,可能企業要管的不僅是現有員工的養老保險,還要負擔已經退休員工或其親人的養老保險,通常算下來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如果不提前做好盡職調查,很有可能收購后會面臨非常大的養老金需求。
英國的盡職調查有詳細的分工,有的律師和會計專門統計養老金,有的則專門為實體工廠計算產品保修責任的成本,這些方面要求企業不能為了降低收購成本就敷衍了事。此外,外商投資涉及一些法律條款,由于英國法律歷史比較久,存在一些特殊規定,這些也需要提前做好功課。
在投資過程中,企業需要重視管理和溝通。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方式、習慣和語言存在較大差異,投資者需要學習、適應當地情況,才能在管理中取得較好效果。此外,英國企業內部也有獨特且歷史悠久的組織文化、權力結構等,與一些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套用中國的管理模式不同,投資者切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進行管理。最好的方式還是在足夠觀察的基礎上再做出決策,“好的管理無論在哪里都會令員工信服”。▲
(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學院基礎設施經濟金融學副教授,本文由趙覺珵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