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我去采訪返鄉青年時,我爸提出了兩個問題,讓我見到這些愿意回鄉的年輕人時,一定要問一問。問題一是:“傳統農民種地,該如何尋找出路?”二是:“如果沒有政策支持,如何在農村‘落地生根?”
提出這兩個問題,我心里很清楚。我家就是傳統農民家庭,在西北種著80多畝地,一年一季,大面積種植的都是玉米。這不只是我家,西北農民皆是如此。純靠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每年每畝地純收入在800元左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家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隨著近幾年市場糧價不斷地浮動,一年下來,辛苦錢越來越少了。“對于這些農民來說,該如何尋找出路呢?”去泰州采訪時,我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孫飛。
孫飛曾榮獲第十屆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當選第十三屆江蘇省人大代表。面對這個問題,他顯得很從容,顯然,不只有我提出過這樣的疑慮。“傳統農民種地,何止是‘苦?如果受到天災人禍,收糧食的錢還不抵自己付出去的人力、物力。這也是為何有些激進的農民,寧愿讓糧食爛在地里,也不愿花錢收回來。但是返鄉這幾年,我發現了根本問題,糧食種植在于‘精而非‘多。‘精是一定要種精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在市場上謀求一條新的出路。”孫飛說。
“精”還在于精準種植,種市場需求量大的、種適宜土地的作物;“精”還在于要出新,尤其是銷售這一塊,方式、方法都要出其不意。這是我采訪完孫飛后,自己又歸納出來的兩條。我不知道這對于每一個進行傳統種植的農民而言,是不是有用,但是在他身上,我能看到一種希望叫“返鄉”。
當然,“返鄉”著實不易。先拿“返”來說,任何一個從小村莊“飛”出去的“金鳳凰”,第一想法就是再也不回來了。再看“鄉”,回家鄉干嗎?大部分都是種地。就算不種地,教育、醫療等條件和大城市也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常言道:“好馬不吃回頭草。”“‘回頭草好不好吃?真不好吃!”宿遷“新村干”莊波對此深有體會,帶著資金、團隊回村發展的他,也遇到了極大困難。
“如果政策再不支持,返鄉青年又該如何在農村‘落地生根呢?”這個問題不只是替我爸問的,也是替那些想要返鄉,但遲遲不敢行動的廣大青年問的。出乎意料,在我接觸到的返鄉青年案例中,80%都是返鄉發展后,才了解到當地有相關的扶持政策。這些毅然決然回鄉發展的青年身上,有一個共同點:瞄準了商機,就會義無反顧地“出擊”。
孫震辭掉高薪工作瞄準“豆丹”市場,正是看中了連云港當地特色美食的商機;張再京把當地“蛤蟆草”打造成“仙草”亦如此。像他們這樣的返鄉小伙,回鄉之初,不是看到政策給了自己什么,而是自己能帶給家鄉什么。正如采訪孫震時他說的一句話:“返鄉,首先得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還得有101次站起來的勇氣,才能在鄉村找到希望。”
從連云港回南京的途中,看著車窗外不停閃過的田園風景,我想起去之前心中的一個疑問:“到底是青年給鄉村帶去了希望,還是鄉村給青年帶去了希望?”這一刻,我找到了答案。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