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委日前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心理服務平臺或依托校醫等人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機構要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新華社2019年12月27日電)
到2022年底,所有學校要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這是有著極強的現實需要的。2019年5月發布的《江蘇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江蘇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占85.28%,從學齡段看,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較好的是小學生,其次是高中生,再次是初中生,占比分別是:89.44%、83.58%、81.84%。可見,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或存在嚴重問題的未成年人,比例還是偏高,更何況,該報告還關注到,近半數未成年人存在明顯的學習焦慮狀況。哪怕只有極個別孩子存在心理問題,也不容輕視,每個孩子都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望。
正如上述報道所說,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兒童青少年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一旦“心理感冒”者越來越多,勢必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即便拋開這一點不談,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也是教育的應盡義務。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讓學生的身心健康、心理成長、精神養成處于優先地位,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舍棄了身心健康,成績、升學率等一切都無從談起。
因此,每所學校都應把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加強重點人群心理疏導、每年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等要求,不折不扣地執行到位。多年來,我們許多學校并非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然而,所謂的重視只是流于表面與形式:有的學校心理教師的數量配置、專業化程度無法滿足學生需求;有的學校雖有心理教師和心理咨詢室,卻只用來應付檢查,從不為學生開展任何形式的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更有一些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上根本就不重視,應試教育壓倒一切,只管分數不管學生心理,學生心里充斥著“成長的煩惱”,這類學校也問題多多。
可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落到實處是關鍵。一者,不妨分別針對大中小學建立考核機制,將心理教師配備、心理輔導室建設、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學生心理問題發生案例等情況,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負責人業績等來考評,甚至可實行“一票否決”,如此方能產生倒逼作用;二者,教育部門應定期培養、培訓專業師資,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同時解決好專項經費不足的問題;三者,開展好部門協作、社會協作,對校園發現的心理行為問題與精神障礙展開早期識別與干預,同時學校也可借助校外力量與陣地,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孩子的事大如天,幫助他們擺脫“成長的煩惱”不容打折扣。讓每個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都充滿陽光和自信,最終在學業上獲得成功,在事業上獲得成就,是全社會的義務。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