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在小城建一座圖書館,會改變什么?
章瑾1981年出生,到重慶上大學前,她一直在浙江三門生活。三門縣臨海,晚來的風時常帶著海洋的腥味。全縣擁有四十多萬人口,雖然GDP在浙江省不是名列前茅,但相較于很多內陸地區,已經算得上富庶。三門的年輕人總是向往更大的城市,甚至跨越重洋。和全國其他縣城一樣,這里沒有豐富的工作機會可以挑選,最好的職業通常是公務員、教師、醫生和銀行職員。
后來,章瑾去英國留學了兩年,在格拉斯哥大學和劍橋大學學財務與土地經濟學,之后到香港,在金融行業工作了十來年。通常她每年回家兩次,一次是春節,一次是夏天——楊梅上市的季節。
2011年夏天,章瑾從香港回到三門,一位長輩的孩子剛高三畢業,被浙江大學錄取了。章瑾問他,你以后想做什么?男孩回答,無所謂啊,聽我爸媽的。章瑾有些詫異——一個即將進入中國著名學府的18歲年輕人,卻循規蹈矩只知道“聽爸媽話”。
章瑾回憶起小時候,她有個小表弟很聰明,高考分數很高,卻不喜歡閱讀,也從來沒有確立過自己的人生目標。大學畢業后過上了父母安排的按部就班的生活,直至現在,他依然過得不是很開心。而章瑾卻一直很有“野心”,她喜歡閱讀,喜歡呆在圖書館或者書店的某個角落里,把自己置身在閱讀情境里,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量。直至走出三門,她才發現,曾經的閱讀給了她深厚的知識基礎,可以按照自己的開心法則生活在任何一個地方。
那時候,她就在想:我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鄉小城建一座圖書館呢?如果有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她想要通過這座圖書館,給小城三門帶去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就像她小時候那樣,圖書館構成了她獨立于學校和家庭之外的一片自由而廣闊的精神領地。
于是,有為圖書館在三門誕生了。在2017年搬到新址前,有為圖書館在400平方米的廠房里度過了5年,廠房是章瑾的母親捐贈的。漸漸地,有為圖書館集聚起了越來越多的人。館內專職員工,一個人變成了三個人;館外,十幾個義工變成了幾百個義工。
作為浙江省首家民間公益圖書館,目前有為圖書館有1.8萬冊圖書,60%來自愛心人士和團體機構捐贈,所有書籍都免費借閱。除了靜心的閱讀,有為圖書館從一開始就增加了面對面的互動文化活動。
來訪者都會驚訝于這里活動的豐富和深度。在架上陳列的《有為》季刊里,可以看到圖書館曾經辦過的所有活動,比如模擬法庭、走街串巷做口述史等。孩子們還在志愿者的幫助下,拍了一系列夏天讀詩的視頻,他們念著詩,鏡頭里,穿著漂亮裙子的女孩,拿著扇子,在海浪邊翩然起舞。
除了讓孩子通過閱讀認知世界,另外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女人”不可忽略。章瑾通過社會調研,專門成立了“有為女人俱樂部”。有人是護士,就可以分享急救常識;有人是銀行職員,就給女人們培訓禮儀和坐姿;有人認識杭州的服裝設計師,就請她來教大家服裝搭配。或者干脆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分享怎么經營家庭,如何和孩子相處;或者是學習茶藝、插畫、做口紅、旗袍秀,等等,總之是一切能讓她們生活更美好的事情。從此,小城女人們的生活除了家庭和孩子,又多了一個閱讀心靈、學習交流的空間。
但是只做女人社群是不夠的。章瑾開始小心翼翼地拓展外延——比如還沒有進入育兒階段的年輕人,于是就有了觀影社團和演講俱樂部,給小城的年輕人提供平臺,讓他們打破舒適圈,自我成長。
如今,有為圖書館已成為三門的文化坐標,這座小城的生活正被這家溫馨的民間圖書館悄然改變著。
芝麻愛行動,溫暖小城人的心
張琳婕在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如皋分院讀書時,做親子關系的課題,她發現現代父母因為忙于工作,又缺少便捷可用的相關教育資源,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往往會有力不從心之感。
張琳婕決定發揮所學,在如皋團市委和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支持下,創辦芝麻愛行動志愿者協會,并注冊成立了如皋市愛行動實踐中心,她擔任負責人。
2019年11月,愛行動實踐中心與如皋市智力、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聯合開展“牽著蝸牛去散步”“幸福遇見,感恩有你”等主題活動,幫助自閉癥、唐氏綜合征兒童未來進入社會儲存經驗,引導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學習社交常規,學會逐漸適應集體生活。
志愿者們帶領孩子們一起進行“七天感恩計劃”。在微信群里,孩子每天為家長做一件事,說一句感謝的話,家長為孩子錄下視頻,發到群中。這項小小的任務,志愿者也參與其中。因為有志愿者的陪同,孩子們都特別積極,為奶奶倒水,給媽媽捶背,雖然動作稚嫩,但心意滿滿,讓家長們感動得笑中帶淚。
線下活動時,志愿者們帶著孩子們玩游戲、畫畫、做手工,每個志愿者都用心呵護著與他結對的孩子。一次活動時,一個孩子因為調皮,將手上的飲料潑到了志愿者的頭上。當時旁觀的督導老師都有些擔心,怕志愿者不理解,處理不好這樣的事。誰知,那位年輕的志愿者先不管自己的頭發,而是耐心安撫孩子的情緒,待到他安靜下來,才輕聲跟他交流,告訴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看到孩子點頭,她才去拿紙巾來擦頭上的飲料。
從活動啟動到2019年年底,他們已經開展了3期活動,服務了25組家庭,60多名志愿者參與。很多家長給志愿者們發來反饋,“因為愛行動實踐中心的組織,我們的這些孩子也有施展的舞臺!”“因為遇到了這么好的你們,孩子們度過了難忘的一日!”“孩子們的點滴進步,源自你們用心的呵護!”
張琳婕熱愛家鄉文化,她帶著志愿者們閱讀如皋地方文化書籍、研究如皋非遺文化、搜集民間資源,制作出不同的公益文化課程。有的志愿者將書中的民間故事重新改編,用兒童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給孩子們聽;有的利用專業特長,將書上記載的民間歌曲、舞蹈重新創編,送演到社區……
2018年4月,志愿者與來自比利時和韓國的青年開展了文化交流活動,有的志愿者將如皋民間文化的重點翻譯成了英文,有的志愿者展示如皋民間舞蹈倒花籃、打蓮湘,活動受到熱烈歡迎,交流一再被延時。
愛行動實踐中心成立時只有5名成員,如今已有600多名核心志愿者,打造了鳳凰姐姐講故事、雉水研學、多元科普課堂等多個公益服務品牌,覆蓋了5萬余組家庭。
目前,張琳婕已從幼兒園到團市委掛職,從事更多與公益、與青年相關的工作。她發現,小城里的志愿者很多,也被很多人需要。每念至此,她覺得工作再累,壓力再大,也是快樂的。
用詩歌點亮小鎮生活
貓姐,實名房金遠,她的家鄉在吉林省永吉縣口前鎮,這是一個人口不到十萬的小鎮。2015年,從事多年自由撰稿的她因為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和丈夫一起回到小鎮。
剛回家,小鎮那緩慢的生活節奏還真讓她有些不習慣。在街頭閑逛時,她總會發現一些女人拎著小錢包,匆忙赴約麻將局。尋遍小鎮的角角落落,她發現竟沒有一家圖書館,十年前曾經帶著女兒流連的老新華圖書館,早已被一家金店取代。此情此景,讓貓姐的內心有著說不出的失落與空寂。
一個深秋午后,她推開一家新開茶館的大門,意外了解到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老板娘陳辰曾經是大都市的白領麗人,因丈夫工作調動,她甘愿選擇跟隨到小鎮居住。2016年8月,在茶館籌建期間,陳辰患上乳腺癌。在病魔煉獄般的折磨中,她頓悟了生的意義,手術沒幾天,便安然淡定地坐在茶館里研磨茶文化。愛人王曉東說:我知道在小鎮開一家茶館不可能賺錢,可是,我希望為家鄉人提供一處清雅、安靜的場所,讓普通百姓也可以奏絲竹,閱金經。在茶的拿起與放下之間,卸下生存的勞累。
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使貓姐的內心受到震撼。她想,在小鎮一定還藏著更多熱愛生活、渴望親近文化的群體。
于是,貓姐創立了微信公眾號——貓姐筆記,記錄小鎮百姓的普通生活,越來越多的小鎮百姓成了她的讀者。“貓姐筆記”公眾號創立一周年的日子,十幾位讀者拿著瓜子,拎著水果、烙的玉米餅兒,自發聚集在她家中,開了第一次筆會。在一張張質樸的臉上,貓姐看到了許多人對浮躁生活的厭倦以及尋找精神生活的渴望。
2017年3月14日,貓姐召集了小鎮一些文學愛好者和作家共赴陳辰的茶館,在這里開了一場文化沙龍。在清雅的音樂與氤氳的茶水間,朋友們詩興迭起,幾位文學愛好者踴躍朗讀了幾位作家的詩。
文學、詩歌、朗讀……其實從來沒有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消失,它們只是夢一樣,被暫時塵封起來。或許,只要有人去按一下開關,庸常的生活就將被點亮。那么,為什么不努力讓文學的快樂在家鄉得到普及推廣呢?策劃一場全民參與的朗讀,在貓姐的心里種下了種子。
3月17日,貓姐在公眾號上發布了關于小鎮百人朗讀者大會的通知后,僅僅一天時間,便有一百多人報名參加。2017年5月6日清晨,“讓愛對你說”——百人朗讀者大會拉開了序幕。那天天公不作美,樹枝瘋狂搖動,風沙肆虐,每一位參會者灰頭土臉,盛裝的衣服也蒙上厚厚的灰塵。現場的氣氛卻是空前的熱烈。“殘障媽媽”毛麗娜被兒子一步一步背到會場。79歲的鐘桂鳳老人吃了救心丸,提前一小時到場。她說,早就夢想有這樣一個舞臺,哪怕付出再多,也堅決參加。
朗讀大會之后,小鎮人的文學熱情被點燃。之后,貓姐眾籌成立了東山書苑。這里不僅僅是讀書的地方,它還承載了小鎮文化人的更多展示:民俗、書法、攝影、根雕……老中青文藝青年聚會,孩子們舉行辯論大賽,老人們學做手工——這里是小鎮人文化生活的場所。
東山書苑免費開放,來者都是書苑的主人,負責登記、打掃、做好值班記錄。有人說:“我們一直在尋找詩和遠方,原來詩和遠方就在我們的小鎮。”
為幫助大家養成讀詩的習慣,貓姐還建了一個一分鐘朗讀微信群,入群的人每天讀一首詩或一段經典作品。一個東北偏遠小鎮,一群各個領域的男女老少,因為文學,因為詩,走進了一個群。握筆桿的、拿粉筆的、做家務的……各種各樣的手,一起捧起了書。或渾厚、或高亢、或低沉、或沙啞,各種各樣的嗓音,每天品讀一首詩,匯成優美的交響。文學,打開了小鎮人的思維和視野,在這片并不富饒的土地上,他們把庸常的煙火日子過成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