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靈

2019年12月,“致良知四合院”遭媒體曝光,被指涉嫌“精神傳銷”。
“國學熱”的興起帶來類似爭議事件不少?!爸铝贾暮显骸钡倪\行是否合規(guī),自有相關(guān)部門后續(xù)核查。對于熱愛國學的現(xiàn)代人來說,自身如何擦亮眼睛,善學善用,還熱情以理性,變盲從為審慎,是需要自己清醒認識的。
“國學熱”是時人剛需,
還是商業(yè)炒熱?
以近年來諸多可以大規(guī)模招生迅速擴張的國學教育培訓體系為例,其運作模式,從商業(yè)營利角度來看,顯然相當成功。諸如“成功學”“與道合一”“七天開悟”或是直接以先賢命名的各類學院,通常是宣揚神奇效果的,理念有多么高大上,其標志性的導師級人物多么神奇,在商業(yè)運營時想要追求成功,通常有如下共性:對外宣傳神奇高效的成功案例與參與者中的名人大咖以吸引受眾,通過精確到位的活動流程設(shè)計,使受訓者在封閉環(huán)境中集體接受強化訓練,以情緒宣泄配合音樂畫面等方式感染放大,令人或是無地自容懺悔道歉,或是信心爆棚大神上身一揮手就能改變世界。于是,非但自己要深入學習、持續(xù)學習,身邊那些同樣“在苦海中掙扎”的親友們,也是“被拯救”的對象。
不久之前媒體報道一位女士,賣房籌款數(shù)百萬元去上某“成功學”的“總裁班”,原以為傾家蕩產(chǎn)之后可以實現(xiàn)名利雙收,既可暴富成為行業(yè)翹楚,又可實現(xiàn)引領(lǐng)他人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領(lǐng)袖夢”,殊不知因先前學員醒悟舉報,她所崇拜的老師在臺上指點江山時當場被警方抓走了。審訊時老師交代,關(guān)于個人身份的宣傳全是捏造的,可這位被騙的女士還以為她親愛的導師是被惡意同行誣告才遭此難。
經(jīng)濟的虧空與信念坍塌帶來的心靈重創(chuàng),真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復元氣!
時下走進各類國學課堂的人們,也可問問自己,求學的目的是什么?想走捷徑,還是尋個慰藉?抑或只是混圈子去刷二維碼加好友?看清楚了,至少先不被自己給蒙蔽。
圣賢之學,共修還是個體實踐?
圣賢之學的形成,往往源于他們自身對生命的深切領(lǐng)悟,伴隨著長久而痛苦的質(zhì)疑與自省過程。
王陽明從小接受的是程朱理學的教育,受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影響后,就窮盡思索,試圖通過對一花一葉之深入“格物”來領(lǐng)悟“天理”,結(jié)果看竹子看到頭昏腦漲,走進了死胡同。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他因仗義進言被貶到貴州西北萬山叢中的龍場。這里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且蠱毒瘴癘盛行,人家把他謫貶到這里,大抵也是指望他餓死或病死的。
之后不久,有天他見到了也是從京城謫貶至此的吏員一行三人。還未來得及登門問候,就聽說這吏員和兒子、仆人兩天內(nèi)相繼死在山野中。
王陽明帶上僮仆去安葬三人后,寫下千古傳誦的祭奠文《瘞旅文》。他在文中說,你們一路饑渴勞頓,筋骨疲憊,外臨瘴癘,內(nèi)存憂郁,怎么能免于死亡呢?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死,只是沒有想到會這么快啊。
他也分析了自己能活下來的原因:“自吾去父母鄉(xiāng)國而來此,二年矣,歷瘴毒而茍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
意思是,兩年下來能保全自己,是因為我沒有一天在傷心難過。今天忽然如此悲傷,是因為我為你想得太重,而把自身給看輕了。我不該再為你悲傷了!
之后他給自己做了副石棺,每晚就睡在里面。有個風雨之夜,一道驚雷閃過,王陽明從石棺中坐起來,一陣長嘯?!笆贾ト酥?,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此時,距他在朱子理學中摸索已過了二十余年。由是,標志著理學終結(jié)與王陽明心結(jié)起點的“陽明四句教”,才算正式點燃了智慧的火苗。
“陽明四句教”現(xiàn)今廣為人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為程朱理學安置了落地之根,為作為個體生命實踐指南的儒學發(fā)展奠定了人文底座。
王陽明有回科舉落榜,同舍中也有考生落榜,并以此為恥。王陽明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而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意思是,不論上榜還是落榜,我都不動心。這個“不動心”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的狀態(tài)。落榜已經(jīng)是一個事實,如實面對就是了。落第而生恥辱感,屬“意之動”,已是二元對立意識,而人一旦開始反省,覺察到了自身的意識活動(知善知惡是良知)之后,就開始清除雜念,回歸理性而后積極行動(為善去惡是格物)。知道落榜的恥辱感是多余的,就會消除此念,而后若還想功名,就查找不足努力改進,等待下次機會;若從此無意功名,亦可作其他選擇。總之,不糾結(jié)。
因此,“致良知”的生命實踐和知識、觀念以及口里的宣言都無關(guān)。其最高境界,是在“無善無惡心之體”的心地上應(yīng)事待物,沒什么要學的??扇擞谏鐣猩妫y免各種“意之動”,此時具備反省能力,像鏡子一樣如實照見自己每一當下的狀態(tài),是“致良知”的第一步。
而后,如何完善自身?這顯然不是上大課能解決的。由《傳習錄》記載可知,對不同弟子針對同一問題的發(fā)問,王陽明每每予以不同方式回應(yīng)。有時指出來,有時不指出來,有時耐心解答,有時直接呵斥。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體現(xiàn),實際上是針對同一現(xiàn)象,因人因地因時采取的方式,都有不同。
這在集體課堂上顯然不能達成。數(shù)十上百乃至更多人的團體學習中,容易被激發(fā)從眾行為與表現(xiàn)欲的學員們,又何來基于自身心地的個性化學習?若引領(lǐng)者自身乏力,操之不慎,就成了以國學為名的集體狂熱表演秀。
不做圣學“復讀機”,
向美好的生命看齊
實際上,“見賢思齊”是人基于良知的本能選擇。先不說古今圣賢,回到咱們自身來看,那些在你生命成長中深刻影響到你的人是誰?他們身上的哪些品質(zhì)令你感受到愛與溫暖?是祖母的慈愛?是落難時朋友的挺身而出?還是犯糊涂時某人的直言砥礪?
這些人以其生命狀態(tài)的自然呈現(xiàn),發(fā)揮了精神導師的引領(lǐng)作用。
孟子的母親為督促兒子學習,把織布機的梭子給折斷了。如此直接的破壞,讓孩子從此不再逃學,努力上進——這就是身教的力量。后世從孟子思想中獲益的人們,真該在拜孟子的同時,感謝那只被折斷的梭子。
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新聞報道中感嘆:像思維如此縝密、手法如此靈巧、風格這樣獨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
他沒想到,因為這句話的“激勵”,那個小偷從此脫胎換骨,成為企業(yè)家。20年后偶遇,企業(yè)家對他說:您點亮了我生活的盲點。
類似事例不勝枚舉,這也是“陽明心學”的另一層含義:真正“心學”的傳承,是生命品質(zhì)達到相應(yīng)狀態(tài)的人才有力量給出的。
曾遇偽大師的人們,也不必過度自責或怨人。人家做生意,若合法求財也無可厚非。若違規(guī)自有懲處相候。那些“病急亂投醫(yī)”的求索,也慰藉了當時的自己,過此階段謝而別之,瀟灑向前即是。
今后,若再遇人以大師之名闊論經(jīng)典,其行為卻全無老祖母那般浸潤人心的品質(zhì),咱就知道,這是遇著“行走的復讀機”了。咱繞行,回家放首歌——《聽媽媽的話》,開開心心洗碗拖地更踏實。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