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早晨一碗面,賽過活神仙。”蘇州人的清晨是被一碗湯面喚醒的。“一望二三里,面館四五家”,形容的就是蘇州大街小巷里數(shù)不清的面館。
老一輩蘇州人,講究“早上皮包水”,吃面要早上去吃,講派頭的人,還要吃“頭湯面”。我的祖父曾是觀前街一家老布店的“大當家”,每天起早去對面的松鶴樓坐等吃“頭湯面”,早上第一鍋下出來的面湯色最為清冽、面條最為爽滑。吃面最講究一碗湯水,因為湯里藏著蘇式面的靈魂。要吊得好湯,得選好料,蘇式面館湯料配方有鱔骨、雞(雞架)、蹄髈、豬骨、蝦殼、青魚、火腿等,用文火熬制八九小時,“吊”出了五味混元的神韻,出湯后選用豬腿骨、脊梁骨,再慢慢煨上三小時左右。記得小時候,祖父帶我上面館,我從不吃面,光顧著喝湯,一大碗鮮篤篤的湯喝完,居然也不覺得口渴,可見貨真料實。
外地人初次來蘇州面館,光看價目表上的“澆頭”,就能看花眼。“澆頭”,即佐面的菜。最近,蘇式面憑借518種澆頭,成功創(chuàng)下“世界上澆頭種類最多的原湯面”的世界紀錄!爆魚、面筋、香菇、鱔絲、鹵鴨、炒肉、清炒蝦仁、醬爆豬肝、茄汁大排、雪菜肉絲等是日常選項,要雙澆、三澆甚至多澆,看個人肚量。
蘇州人素有“不時不食”的講究,不同季節(jié)去蘇州吃的時令面也不一樣。當“澆頭”遇上時令,就是一場靈魂的碰撞。開春有三蝦面,三蝦是老蘇州記憶里的味道。蘇州乃魚米之鄉(xiāng),河蝦常有,不過蝦籽、蝦腦卻只有在每年四五月太湖河蝦抱卵期才能吃到。三蝦面的澆頭由蝦籽、蝦腦、蝦仁一起炒制,先剔蝦籽,再剝蝦仁,剩下的蝦殼和蝦頭一同小火煨煮,再從蝦頭里剝出深橘色的小塊蝦腦,放入蔥末入鍋略炒后加調(diào)料、雞湯,淋上麻油,一碗香氣撲鼻、鮮掉眉毛的三蝦面問世了。蝦仁、蝦腦上沾滿了蝦籽,蝦仁Q彈軟嫩,面條上裹滿了蝦籽和蝦腦,一口下去,仿佛一整個春天的味蕾都在這碗面里了。這碗面費時費工夫,時令性極強,每天還限量供應(yīng)。
盛夏的楓鎮(zhèn)大肉面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如今已成“網(wǎng)紅”。這碗湯面做起來可不太容易,湯頭很特別,用豬骨、鱔骨熬湯,再用酒釀吊香,湯清無色卻醇香撲鼻,澆頭是一塊白嫩燜肉,四個小時的文火燉得酥爛肥美、入口即化,咸香中彌漫著酒釀的清甜,回甘綿延,令吃客欲罷不能。
到了深秋,螃蟹成了蘇州人餐桌上的佳肴,一道“禿黃油”拌面絕對是“面中皇帝”。所謂“禿黃油”全是蟹黃蟹膏,連一絲蟹肉都不放,想想也土豪。與尋常蟹粉不同,“禿黃油”須過了重陽,取公蟹的膏、母蟹的黃,配上肥膘末,加上蔥姜爆香,再用黃酒燜透,高湯調(diào)味,最后淋些豬油、胡椒調(diào)味,蟹膏的醇厚、蟹黃的鮮美、肥膘的濃香、胡椒的辣香混在一起,充分拌勻,每一根面條都沾了“禿黃油”的香氣。這味道,大概只能用“嚇煞人鮮”來形容了。
凍雞面是蘇州一道傳統(tǒng)冬令面,做工繁復(fù)精細,從清洗到火焐,從調(diào)料到裝盤,前后足足花費十小時方得到一顆色澤透明、鮮香嫩爽的“凍雞明珠”,才讓吃貨們真正感受到了“做碗凍雞面用上繡花功”所言非虛。吃的時候,筷子撥開凍雞,夾一小塊嘗下,雞肉鮮嫩酥軟,湯的鮮味仍鎖在Q彈凍汁里,只消一口,便迅速彌漫唇齒間,鮮到眉毛掉下來!
一碗蘇式面,將蘇州人的細膩精致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所以外地游客說,對這個城市的記憶,只需一碗面。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