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口罩在我國臺灣堆出萬噸垃圾
每天一片醫療口罩,產生的塑料垃圾卻成為潛在環境殺手。疫情至今不到一年,我國臺灣已使用逾萬噸一次性口罩。因此島內紡織業正啟動口罩“減塑”大工程,尋求防疫與環保的平衡點。
據估算,疫情下全球每月制造出51.6萬噸的廢棄口罩。我國臺灣的問題同樣嚴峻,有分析稱島上每月產生1.16萬噸口罩垃圾。雖然聚丙烯是可回收的熱塑性塑料,要再制成原料并不難,而且回收熔融溫度高達攝氏200度足以滅菌,但對產業界來說,除了有技術,還得考慮成本與市場:人工拆除鼻線及耳帶,在經濟上并不劃算,尤其在疫情之下,還得考慮感染風險。我國臺灣有公司正研發特殊回收料取代金屬鼻線,想讓口罩材質單一化、降低回收難度。也有業者從材料端下手,希望用紙質取代內層70%的塑料,并將外層改用可生物分解的玉米纖維。當口罩被丟棄、落入環境中,也較容易自然分解。不過新材質黏合是個難題,還需要研發解決。
新冠疫苗的可靠性和效果比研發競速更重要
2020年臨近尾聲,這是被疫情籠罩的一年。針對疾病的疫苗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開發出來,但是12月初美國輝瑞公司等醫藥巨頭生產的疫苗開始投入使用。疫苗的開發給了人們希望,這使2020年有可能成為“奇跡年”。
英國、美國、俄羅斯、中國和印度也參與疫苗研發的競賽。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目前正在開發的疫苗有150多種,其中約44種正在臨床試驗,11種處于后期測試階段。盡管疫苗開發的迅猛之勢可喜,但在世界努力尋找消除疫情的靈丹妙藥時,還需要通過許多謹慎和懷疑來緩和這種熱情。此前,參與印度、英國疫苗聯合試驗的部分志愿者在其神經系統問題后威脅要提起訴訟,試驗機構則揚言要以十億盧比的誹謗罪起訴志愿者。雙方的糾紛表明,在疫苗的監管和分發過程中,都應具有透明度和問責。此外,即便有了可靠的疫苗,也不必對全體民眾接種,只需給一定數量的人群接種疫苗,限制病毒傳播即可,同時用口罩來預防病毒傳播。
飲食如何影響氣候和健康
與其他食品類別相比,反芻動物肉制品常被視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但是,在新西蘭也是如此嗎?那里牛羊被散養在草原上,可以說對氣候更友好,因為飼料投入較少,而且有碳封存的潛力。但最新研究表明,即便如此,動物類食品仍比蔬菜、水果、豆類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大得多。
新西蘭奧塔戈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一個該國特有的溫室氣體排放估算數據庫,發現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比典型的西方飲食對氣候更友好,他們估計在符合現有飲食指南的情況下,將新西蘭成年人群的飲食轉變為氣候友好型(減少動物類食物,轉而增加豆類、堅果、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將會節省數百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而且人們通常會壽命更長、更健康。
但要通過修訂飲食指南、財政激勵以及其他政策改變飲食習慣并不容易,很可能會受到商業集團的抵制,許多人也堅持認為肉類和乳制品是健康飲食的必要組成部分,所以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讓煤炭成為歷史吧
中國宣布到2060年前中國爭取實現碳中和。在新總統上臺后,美國也有望重回《巴黎協定》。本月,美國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公司將加入標準普爾500指數。凡此種種的背后,是自2009年以來美國和歐洲煤炭的消耗量已下降了34%。國際能源機構估計,未來煤炭在全球的使用量永遠不會超過以前的峰值了。要使全球減排足夠快,亞洲必須加速跟上,但事情沒那么簡單。
旨在捕獲和存儲溫室氣體的清潔煤技術太昂貴了。亞洲需要新的政策來改變對煤炭的依賴,好在這樣做符合亞洲的長遠利益。這包括停止建造新的燃煤電廠,淘汰舊的燃煤電廠,在這方面菲律賓、日本和孟加拉國已經有所動作。重新設計電力系統也是策略之一,要用國家智能電網來緩解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缺陷。此外,還要補償從印度賈坎德邦到中國山西省的龐大煤炭產業部門。鑒于未來亞洲的去煤化擔子很重,要認真對待全球變暖問題,歐美政治家須兌現先前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
(劉國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