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林 郭俊霞 王曉宇 吳萍 易進海 湯依娜 李青苗



摘要 目的:建立川丹參種根質量等級標準。方法:以四川地區收集的36份丹參種根為材料,在測定種根根長、根粗、百根質量、純度、凈度、含水率等指標基礎上,根據K-均值聚類法并結合生產實踐對川丹參種根進行分級,采用大田栽培進行分級驗證。結果:將四川地區丹參種根劃分為3個等級,一級:根粗>13 mm,百根質量>2 500 g,凈度≥95%;二級:根粗:7~13 mm,百根質量:2 000~2 500 g,凈度≥90%;三級:根粗<7 mm,百根質量<2 000 g,凈度<90%。結論:為川丹參生產過程中的種根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川丹參;種根;分級;根粗;百根質量;凈度;質量;標準
Abstract Objective:To build root quality standard of Chuan Danshen(Salviamiltiorrhiza). Methods:Based on root length, root thickness, hundred root weight, purity, clarity and water content, the K-class clustering method was used to grade root level of Chuan Danshen, and field cultiv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grade verification. Results:The roots of Chuan Danshe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ades, first grade:root thickness>13 mm, 100 roots weight>2 500 g, clarity ≥ 95%; second grade:root thickness:7~13 mm, 100 roots weight:2 000~2 500 g, clarity ≥ 90%; third grade:root thickness<7 mm, 100 roots weight<2 000 g, clarity<90%. Conclusion:The established root grading standard of Chuan Danshen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tandard for original root selection of Chuan Danshen.
Keywords Chuan Danshen; original root; grade; root thickness; 100 roots weight; clarity; quality; standard
中圖分類號:R282.5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02.019
丹參,別名紅根、紫丹參,以根供藥用,既是我國傳統中醫常用活血化瘀的藥[1],又是中成藥制劑的重要組成成份。研究表明,丹參在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肝細胞修復與再生、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等方面表現出獨特效果[2-5]。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擴大,丹參的種植面積逐步增加[6-7]。然而我們在對四川不同產地的丹參種根收集過程中發現,川丹參種質資源較為混雜,大部分是采用當地栽培種根,還有少部分是采挖野生丹參進行栽培或者引進省外種源的,使得各區域的丹參種根在外觀性狀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缺乏統一的規范,從而導致川丹參產量不穩定,質量難以得到保障[8]。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川丹參種根的外觀性狀指標進行測定,考察各項指標對種根質量的影響,為川丹參種根質量分級的評價提供相應的標準,從而達到依靠外觀性狀指標來控制川丹參種根質量的目的,確保生產出優質、高產、穩定和可控的川丹參藥材。
1 材料與方法
1.1 分析樣品 供試丹參種根樣品為2018年2月中下旬采自于丹參主要產區四川中江、梓潼、巴州、南部等地收集的36批川丹參種根,經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李青苗研究員鑒定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種根。每批至少100根,具體種根來源見表1。將收集后的種根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避免出現爛根的現象。并及時對川丹參形態指標進行測定。
1.2 方法
1.2.1 種根質量檢驗方法 移栽前對收集的36份一年生川丹參種根主要質量指標進行檢測。每份樣品隨機選取,至少100根,分別測定種根的根長、根粗、根質量、百根質量、純度、凈度、含水率,各項指標均取36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根長度為主根莖基部至根尖的長度;根直徑為根中下段的直徑。
1.2.2 不同等級種根大田栽培的試驗布置 于2018年2月下旬,將3個不同等級種根移栽于中江縣石泉鄉西眉山村、林家溝村。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9.6 m2,3次重復,播后覆土3~4 cm厚。除試驗因素外的田間栽培管理技術如密度、施肥、灌排水、中耕除草均按照丹參規范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采用聚土壟作小廂栽培,廂寬0.8 m,廂面寬0.5 m,栽種2行,密度5 600株/667 m2。
1.2.3 不同等級種根產量和藥用成分含量測定方法 收獲時測小區產量。按照藥典方法進行丹參酮IIA含量和丹酚酸B含量的測定。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并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聚類分析采用K-均值聚類法。
2 結果
2.1 種根質量指標分析測定結果 川丹參種根質量等各指標測定結果見表2。不同產地的種根長、百根質量、根粗、純度和凈度5項主要外觀性狀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些指標均可作為川丹參種根質量分級標準的依據。見表3。
2.2 川丹參種根分級指標及K均值聚類分析結果
2.2.1 川丹參種根質量、種根長、種根粗K均值聚類分析結果 通過對丹參種根質量、種根長、種根粗3個指標進行測定并對測定數值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采用K均值聚類法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將不同產地丹參種根劃分為3類。見表4、表5。
2.2.2 川丹參種根純度、凈度K均值聚類分析結果 川丹參種根純度、凈度檢測數據見表6、表7。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丹參種根凈度、百根質量在聚類之間差異較大,差異達極顯著顯著,可作為分級指標,各樣品種根的純度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作為分級指標。
2.2.3 川丹參種根質量分級 根據2.2.1、2.2.2分析結果,可知不同聚類丹參的長度、粗度、重量、凈度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均可作為分級的指標。因此,初步劃分出川丹參種根的質量分級標準。其中,為確保藥材質量,并體現中藥材種子種苗較高質量的特征,規定純度不低于99%。見表8。
2.3 種根分級對川丹參產量的影響 各等級川丹參藥材產量的差異顯著水平均大于0.01,表明不同規格根條做種對藥材產量的影響達到極顯著水平。從多重比較結果可以看出,一級和二級藥材產量均極顯著高于三級,一級和二級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9。
2.4 種根分級對川丹參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的影響丹參酮IIA含量二級最高,一級和三級間丹參酮IIA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不同等級種根做種對丹參酮含量有顯著影響。就丹酚酸B含量來看,3等級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不同規格根條做種對丹參酮含量有顯著影響,對丹酚酸B含量無顯著影響。見表10。
通過對不同等級川丹參種根田間實驗研究表明,不同等級的川丹參種根直接影響最終新鮮根條的產量,以及最終的藥材質量,說明丹參種根的分級指標是合理的。
3 討論
壯苗是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的基礎,農諺“秧好一半谷”說明培育壯秧在增產提高質量方面的重要性。藥材生產上也同樣遵循該理論。川丹參栽培中的種根質量直接影響川丹參出苗和苗期生長,種根質量差,易造成缺苗、缺窩及弱苗,導致減產;反之,如果苗生長過旺,使得地上部與地下部不能相互協調,也必將影響產量和質量提高[9-15]。
本研究通過四川地區收集36份丹參種根為材料,在測定種根根長、根粗、百根質量、純度、凈度、含水率等指標基礎上,根據K-均值聚類法并結合生產實踐對川丹參種根進行分級,將川丹參種根根粗、百根質量、凈度等3項指標作為川丹參種根的質量分級指標,制定分級標準。即一級:根粗>13 mm,百根質量>2 500 g,凈度≥95%;二級:根粗7~13 mm,百根質量2 000~2 500 g,凈度≥90%;三級:根粗<7 mm,百根質量<2 000 g,凈度<90%。
種根分級移栽后,一級、二級處理間川丹參的產量差異不明顯,并且二級種根的丹參酮IIA含量顯著高于一級。由于川丹參的藥用部位為根部,種根并非越粗越好[16-19],當其足夠粗時,可作藥材銷售,避免生產浪費[13]。而三級川丹參種根產量、丹參酮IIA含量等均較低,鑒于此,綜合考慮丹參種根宜用二級7~13 mm的根條為好,可合理分配資源,有利于提高川丹參種根的生產水平。
參考文獻
[1]郭巧生.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76.
[3]王鑫淼.丹參的藥理研究進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6(1):55.
[4]鄔浩杰.丹參的藥理作用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5):694-695.
[5]肖禾,宋民憲.中成藥中丹參入藥情況的統計分析[J].華西藥學雜志,2005,20(3):279-280.
[6]孫華,張彥玲,高致明,等.丹參種質與栽培技術研究現狀及應用前景[J].山東農業科學,2005,37(6):73-74.
[7]林蔚蘭,鄧喬華,盧綿,等.三個丹參主產區生產情況調查[J].中藥材,2008,31(3):338-340.
[8]李隆云,彭銳,李紅莉,等.中藥材種子種苗的發展策略[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2):247-252.
[9]梁宏偉,王鋒祥,崔秀偉.白花丹參的組織培養和植株再生[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1):9876,9904.
[10]王新軍,吳珍,朱小強,等.丹參繁殖方法的對比試驗研究[J].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16(4):37-39.
[11]陳潔,譚根堂,楊雪琴,等.丹參根段繁殖出苗率低的原因與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18,37(6):327-328.
[12]張雪,王鈺,陳大霞,等.姜黃種姜分級標準研究[J].種子,2013,32(10):12-14.
[13]于福來,鐘可,王文全,等.知母種苗質量分級標準研究[J].種子,2014,33(4):110-112.
[14]田啟建,趙致,谷甫剛.栽培黃精種苗的分級及移栽時期的選擇[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6):93-95.
[15]謝偉玲,柴勝豐,王滿蓮,等.塊根紫金牛種苗質量分級標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25):151-156.
[16]李青苗,張美,周先建,等.種根粗度對丹參出苗及藥材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藥與臨床,2011,2(4):8-9,13.
[17]劉先瓊.不同直徑丹參中丹參酮ⅡA的含量測定[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10,12(1):41-42.
[18]張玉,戚瑩雪,王蕾,等.丹參種子種苗質量標準研究進展[J].中國種業,2018,37(6):8-12.
[19]仉勁,馬利紅,劉政波,等.丹參根段繁殖的發芽率試驗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6,48(3):73-75.
(2020-01-09收稿 責任編輯: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