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明,孫衍湯,陳潤澤,鐘圣赟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省紅樹林研究院),海南海口 571100
酸豆(Tamarindus indicaL.)又名羅望子、酸角等,屬于蘇木科酸豆屬喬木[1-2]。原產于熱帶非洲的干旱大草原,亞洲的印度也有酸角園,在東南亞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酸豆果肉含豐富的有機酸、糖類、維生素、蛋白質、游離氨基酸和礦物質等,是加工兒童和老年保健食品和飲料的好原料,亦是抗佝僂病和抗缺鐵性食品的天然優質配料[3-4]。酸豆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在質地疏松肥沃的熱帶紅壤、磚紅壤和沖積沙質土壤均能生長發育良好,而在粘土和瘠薄土壤上生長發育較差。酸豆繁殖力強、生長快、結果早,實生樹3a~5a 即可開花結果,7a~8a 進入盛果期,經濟年限可持續60a,壽命則長達百年至數百年。酸豆每年4 月~8 月陸續發芽開花,9 月~11 月結果,越冬至翌年3 月~4 月果實成熟。酸豆具有每年多次開花的習性,但春季開花結果數量多、果型大、品質好[5]。中國常見分布于云南、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臺灣、海南等省(地區)。海南島的氣候和土壤類型較適合酸豆生長,在三亞、陵水、樂東以及昌江和儋州交界地帶(即珠碧江兩岸)等地分布較多,同時也是三亞市的市樹,但在海南島還未見到規模化和規范化人工栽培示范種植地。
目前國內外酸豆的研究多集中在果肉的加工利用、酸豆多糖的提取和應用及繁殖技術研究等方面,而對于種質資源收集、評價、篩選及抗性育種等方面的研究較少[6-13]。
該研究通過對酸豆資源分布的調查分析,掌握酸豆資源在海南島的分布情況,為酸豆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奠定基礎。
海南島位于中國最南端,地處熱帶地區,位于18°10′N~20°10′N、108°37′E~111°03′E之間,全島陸地總面積3.54 萬km2。地勢中間高四周低,中部以五指山(海拔1867.1m)和鸚哥嶺(海拔1811.6m)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漸下降,形成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環形地貌。海南島具有典型的熱帶氣候,年均溫23℃~25℃;東部濕潤,冬季時期經常陰雨,年降雨量2000mm~2400mm;西部相對較干燥,年降雨量1000mm~1200mm;南部常見陽光普照,且相對干燥,年降雨量1300mm~2000mm;北部為半濕潤區,年降雨量1400mm~1800mm;中部為山地濕潤區,冬季相對濕冷,年降雨量1700mm~2000mm。
該調查范圍為海南島酸豆資源分布的主要集聚區,分別為南部的三亞和樂東、中部的五指山、西部的東方和昌江。
通過查詢資料和咨詢林業部門的方式,采用路線踏查的方法,對5 個市縣在踏查線上的酸豆樹采用每木調查法,記錄酸豆樹分布的具體位置和海拔,并測定其胸徑、樹高、冠幅等指標。
利用Excel 2016 對調查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
對海南島5 個市縣酸豆資源分布的調查結果由表1 可知,共調查了371 株酸豆樹,其中五指山市調查了81 株,其分布海拔范圍為195m~327m,在195m和221m 處分布數量較多,分別為12 株、11 株;樂東縣調查了76 株,其分布海拔范圍為4.7m~68m,在68m 和29m 處分布數量較多,分別為20 株、13 株;東方市調查了86 株,其分布海拔范圍為7.5m~22.8m,在18m 和12.3m 處分布數量較多,分別為16株、15 株;昌江縣調查了53 株,其分布海拔范圍為10m~117.2m,在38.6m 和42m 處分布數量較多,分別為10 株、8 株;三亞市調查了75 株,其分布海拔范圍為-2m~39m,在23m 和10m 處分布數量較多,分別為16 株、12 株。

表1 酸豆資源分布情況Tab.1 Distribution of Tamarindus indica resources

市縣 緯度序號昌江縣8 9 1 0 11 12三亞市1 2 3 4 5 6 7 8 9 1 0 11 19°26′59.52″N 19°25′26.82″N 19°25′26.11″N 19°26′24.20″N 19°21′0.96″N 18°21′12.7″N 18°18′15.2″N 18°18′45.8″N 18°18′43.7″N 18°19′9.4″N 18°19′3.6″N 18°17′56.0″N 18°18′7.1″N 18°15′29.5″N 18°15′50.9″N 18°16′0.1″N經度 數量/株分布地點108°53′25.95″E 108°49′43.26″E 108°49′30.48″E 108°53′38.37″E 108°57′17.81″E 109°37′53.1″E 109°31′37.2″E 109°32′0.7″E 109°27′51.6″E 109°27′59.2″E 109°28′43.5″E 109°23′25.6″E 109°22′4.4″E 109°29′54.4″E 109°29′46.4″E 109°29′38.1″E海拔/m 42.0 11.0 10.0 38.6 76.0 39.0 3.0 23.0 9.0 3.0 5.0 16.0-2.0 8 6 7 1 0 2 2 3 1 7 6 1 0 6 5 2 6 5 5 1 0 9 12海尾鎮馬地村33 號海尾鎮柯來村海尾鎮柯來村108 號對面海尾鎮里仁村海尾鎮王炸村救援702崖州區梅山鎮荔枝溝吉陽區封塘村天涯區西河村天涯區新聯村天涯區檳榔村村委會天涯區桶井村天涯區紅土村明珠廣場國旗旁解放路(門牌819-1)嘉盛花園小區南門
5 個市縣酸豆樹胸徑、樹高、冠幅和產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由表2 可知,胸徑與樹高、徑高比、冠幅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01、0.851 和0.469,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樹高與冠幅、產量相關系數分別為0.552 和0.448,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徑高比與冠幅的系數為0.613,存在極顯著差異,冠幅與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徑高比和產量的相關系數為-0.099,存在負相關關系。

表2 胸徑、樹高、冠幅和產量的相關性Tab.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BH、tree height、crown width and yield
對酸豆樹胸徑的統計分析見表3 和表4。由表3可知,五指山市酸豆樹的平均胸徑為53.3cm,胸徑超過100cm 的有5 株;樂東縣酸豆樹的平均胸徑為81.8cm,胸徑超過100cm 的有24 株;東方市酸豆樹的平均胸徑為78.1cm,胸徑超過100cm 的有18 株;昌江縣酸豆樹的平均胸徑為61.9cm,胸徑超過100cm 的有7 株;三亞市酸豆樹的平均胸徑為39.2cm,沒有調查到胸徑超過100cm 的酸豆樹。

表3 酸豆樹胸徑統計Tab.3 Statistical of DBH Tamarindus indica
由表4 可知,在調查的5 個市縣中,有5 株大徑材,五指山市酸豆樹胸徑可達125cm,樂東縣、東方市、昌江縣及三亞市的最高胸徑分別為312cm、151cm、129cm、123cm。其中在五指山市毛陽鎮木材檢疫站胸徑達到125cm 的酸豆大樹,長勢茂盛,無病蟲害,得到很好的保護,可作為優良母樹資源進行采種。

表4 5 個市縣酸豆大徑材分布情況Tab.4 Distribution of large diameter timber of Tamarindus indica in 5 cities and counties
(1)該調查結果發現,海南島酸豆樹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327m 以內;
(2)酸豆產量與樹高、冠幅存在極顯著差異;
(3)大徑材酸豆樹分布中,樂東縣的酸豆樹平均胸徑較大。
酸豆樹耐熱抗寒,生長適應性強,對經緯度和海拔有較寬的適應范圍,分布主要位于18°15′29.5″N~19°55′56.93″N,108°38′52.37″E~109°37′53.1″E 區域內,集中分布在海拔327m以內,最適宜年均氣溫在12℃~18℃的地區,同時,其屬于熱帶常綠樹種,有較強抗寒能力,在年平均氣溫不低于10℃,極端高溫不高于40℃的地區均可生長。是比較耐旱的植物,對降雨量也有著較寬適應范圍,在年降雨量300mm~2000mm 的地區均可生長。分布一般比較分散,常生于田間地頭、荒地和房前屋后等。說明海南島大部分地區均適宜酸豆樹生長。
酸豆產量與樹高、冠幅存在極顯著正相關性,這結果與張如義[14]等人的研究結果相近,樹高對產量的間接影響稍高于直接影響。樹高與冠幅又存在極顯著正相關,說明培育較大的酸豆樹,增加其冠幅,可以有利于提高其產量。
大徑材酸豆樹分布統計結果顯示,4 個市縣均有胸徑超過100cm 的大樹,其中樂東的酸豆樹平均胸徑較大,且胸徑超過100cm 的有24 株;三亞調查的酸豆樹平均胸徑最小,這可能是與三亞開發程度高有關,其在三亞分布主要用作行道樹,中小樹可能更適宜用作綠化樹種。
酸豆作為水果鮮食或食材佐料,酸豆果肉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較高,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礦質元素且鈣、磷比平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同時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和缺鉀性心臟病等疾病。
酸豆是一種有發展前途的果樹,值得推廣種植和深入研究,成熟果肉含有豐富的有機酸、糖類、氨基酸及各種礦物質營養成分,酸豆果汁加糖水是很好的清涼飲料,在中國,酸豆制成酸豆王飲料;未來可繼續往飲料方向進行開發和利用,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酸豆樹有較發達的根系、分布范圍廣、生存適應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和經濟壽命長等特點,是否可作為造林樹種,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