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勝男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第六設計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跨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流域,是安徽省省會城市合肥的“大水缸”,同時也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淠史杭灌區水源地所在地,生態環境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隨著六安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壓力日趨增大。本文結合六安市水環境生態保護現狀情況,按照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水環境保護制度、加強流域綜合治理的總體要求,提出六安市水環境保護的重點任務,以及相應保障措施。
(1)整體水質較好,少數水體水質不達標。根據六安市2016~2018年水質分析成果,境內59個國控、省控斷面中,達到或優于地表Ⅲ類水質標準的有54個,占比91.5%,大別山區6大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29個水功能區劃監測斷面中26個達標,占比89.7%。全市河流、湖庫水質整體較好,尚有灃河、朱槽溝、民主河、城西湖、城東湖等5個不達標水體。
(2)水環境生態保護壓力加大。隨著中央環保督察日趨嚴格,加之 “三線一單”等生態保護政策相繼出臺,而六安市經濟社會發展又處在飛速發展期,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確保六安市已達標水體的水質能夠持續穩定向好的壓力較大。
(3)城區生活污染防控措施尚需完善。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基本建成,但配套管網建設滯后,城市排水管網系統不完善,導致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未能接入處理系統,直接或間接排入水體,造成水體污染,同時由于排水管網混接、錯接,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隨著大量污水廠的建成運行,污泥產量成倍增加,但目前尚未建成完善的污泥處理系統,污泥的二次污染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餐廚垃圾等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給水環境改善帶來較大的壓力。
(4)工業企業污染治理有待加強。工業污水處理廠已基本建成,但配套的管網建設相對滯后,部分工業企業廢水預處理水平低,導致污水處理廠處理難度大、效果不佳。部分羽絨生產、農副食品加工、屠宰企業較為分散,未納入園區統一管理,污染治理難度較大。
(5)城市面源污染問題尚待解決。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城市建成區面積日益增大,城市地面硬化程度高,地表徑流系數大,降水將城市地表、管道內淤積的污染物通過雨水徑流排入水體,加之合流制地區的溢流污染,導致水體遭到破壞,城市面源污染具突發性、總量高、重污染的特點,已成為水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6)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農村污水處理廠、站及配套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中,但已建成設施收集、處理效率低,運營維護不到位,效果有限。農村化肥、農藥等投入量大,農田尾水直排入河。區域畜禽養殖禁養區內養殖場關閉搬遷尚未全部完成,現有規模化養殖場周邊環境問題突出,部分水域圍(攔)網養殖、網箱養殖面積比例較高。
(7)水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尚需完善。水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的廠、站、網運營維護,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系統等的有效運行都需要專業的團隊和大量的資金。目前,各項長效保障機制尚不完善,已建成的水環境治理工程難以長期、持續發揮環境效益。
堅持保護優先,制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建設綠色產業結構[1];遵循問題導向,精準施策,深入分析河湖污染成因和污染結構特點,制定差別化的保護策略與管控措施[2,3];強化法治,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強水環境保護,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依托社會共治,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水環境保護,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水環境治理體系[4]。
(1)加強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建工程,全面加強污水廠配套管網建設。市區、各縣建成區新建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其處理設施一律按一級A排放標準設計建設。
(2)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實現污水處理廠的提質增效。強化六安市域范圍內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和源頭小區、單位等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采取截流、調蓄等措施。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
(3)推進污泥處理處置。結合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建設污水廠污泥處理中心。
(4)開展餐廚垃圾治理,推廣垃圾分類。建立政府、社區、企業和居民協調機制,保證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的長效可持續;建設餐廚垃圾綜合處理中心;推廣垃圾分類,通過分類投放收集、綜合循環利用,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成以社區回收網絡為主、多渠道配合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治理工業聚集區污染。開展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設施排查和污染治理,全面推行工業集聚區企業廢水量、水污染物納管總量雙控制度。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與垃圾的集中收集、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
治理城市面源污染,兼顧源頭、過程、末端。近期以末端初期雨水調蓄處理設施為重點,因地制宜同步開展合流制地區雨污分流改造和源頭海綿城市建設。遠期以雨污分流改造、源頭海綿城市建設為主,采用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生態植草溝、雨水花園、雨水調蓄池、海綿小區改造等技術,實現源頭污染減排和雨水資源化利用。
(1)完善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完善已建廠、站的污水收集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針對鄉鎮及部分中心村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站,要增加管網延伸投入和后期的運行維護投入費用,確保污水經治理后達標排放。
(2)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水平。進一步鞏固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系統,完善各項保障制度,確保高效、可持續的運營。積極推廣垃圾分類收集、密閉運輸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系統,實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因地制宜提高偏遠農村垃圾收集、轉運和無害化處理處置要求,推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
(3)推進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劃定規模化畜禽養殖區,實行禁養區搬遷、限養區總量控制,建設畜禽糞便與農田秸稈資源化利用的有機肥場,試點種養結合,綠色有機生產種養循環。在引江濟淮沿線、大別山水庫群、水質良好湖泊等區域劃定水產限制養殖區,實施水產養殖池塘網箱標準化改造,鼓勵漁業企業開展集約化生態養殖。
(4)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全過程治理。全程實施綠色防控,結合山區和平原地區的農業種植特點,推廣“兩個替代”,在果蔬茶上有機肥部分替代化學肥;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減小農藥化肥使用和流失。利用土地流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生態型和設施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實行輪作休耕;構建農業面源治理“生態田埂——生態溝渠——塘堰濕地——濱水緩沖帶”四道防線。
(1)法制保障。實施科學立法,補充完善相關環境保護方面法律法規與規章制度,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為水環境保護提供法律法制保障。探索按流域設置水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建立條塊結合、各司其職的執法體系。
(2)政策保障。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從投資、信貸等方面予以扶持;建立和完善湖泊及水源地保護的相關政策,成立水環境生態補償工作領導小組[5,6],解決水環境生態補償中存在的問題。
(3)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支持,以及其他優惠貸款資金支持。促進多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
(4)科技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過應用新技術,采用新手段,深入研究水環境保護涉及的新問題,提高水環境治理和管理水平。建立由科研單位搭建的科研平臺,創新水環境治理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為六安市水環境保護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