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成 鄧敦 唐香山
在過去生豬生產條件有限,仔豬腹瀉成為限制生產的第一大難題,抗生素由于添加量少、效果好在飼料中大量使用。但是,當今超級細菌的報道越來越多,對人們的食品安全、身體健康、生態環境等威脅也越來越大,人們對肉食品的需求逐漸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因此中國農業農村部第194號和第246號公告中禁止生產、進口、經營和使用促生長類抗生素。幾千年來,中草藥在動物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低殘留、效果顯著的特點,不僅能降低腹瀉指數、提高免疫能力,而且還能促進仔豬生長。因此中草藥成為替代抗生素防治仔豬腹瀉重要途徑之一。
當斷奶仔豬受到應激時,條件致病菌就會大量繁殖,腸道加快蠕動,腸道內容物快速排出體外,長時間這樣仔豬就會脫水變成僵豬,甚至死亡。左瑞雨等(2011)研究表明抗生素對腸道內有益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李大釗(2015)研究發現中草藥中的生物堿類和黃酮類也能抑制條件致病菌,有機酸類可降低腸道pH,中藥多糖不僅被用于有益菌增殖,而且能夠促進生長。
賴寶色等(2015)采用自擬復方中草藥(黃芪、黨參、馬齒莧、淫羊藿、神曲、白術、麥芽、甘草、當歸、山楂)經超微(500目)粉碎后分別按0.4%、0.7%、1.0%添加到基礎日糧中,與對照組添加30mg/kg土霉素相比,腹瀉率分別低4.85%、5.14%、5.63%,生長性能與抗生素組無明顯差異。胡水清等(2019)自擬方中馬齒莧含有豐富的ω-3和ω-6脂肪酸;封易成等(2019)檢測山楂中含有16.4%的有機酸,其中約90%為檸檬酸;喬麗潔等(2020)研究發現黃芪中有6.33%的黃芪多糖等均為腸道有益菌創造了有利條件。張恒(2010)利用復方黃連散(黃連、黃柏、黃答、大黃、白頭翁、秦皮、烏梅、葛根、炒白術、甘草)治療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的研究表明,其對降低腹瀉發生率、減少小腸蠕動和毛細血管滲透具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復方中黃連、黃柏、白頭翁、黃答的體外抑菌活性最強。任杰等(2015)研究表明,采用中藥組方(黃連、白頭翁、黃芩、黃芪、金銀花和焦三仙)對仔豬腹瀉病具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祁玉秀等(2013)研究表明,采用組方(烏梅、郁金、姜黃、黃連、訶子、干柿、研末)與土霉素組和氟哌酸組相比腹瀉率分別降低60.66%,53.85%。朱 志 剛 等(2011)研究發現,3個中草藥添加劑組的仔豬腹瀉指數均顯著低于金霉素組。
以上結果表明,不同種類中草藥組合的方劑對仔豬腹瀉具有不同防治的作用,并且與抗生素組相比均具有一定優勢。
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細胞產生,是體液免疫應答的信號分子,主要包括IgA、IgG和IgM。仔豬腹瀉時,病原菌大量繁殖引發免疫應答,免疫球蛋白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病原菌的抵抗能力。Gordon等(1961)研究發現飼喂抗生素的常規雞,淋巴細胞數目降低。王書鳳(2007)研究5個抗生素組合在7-35日齡哺乳仔豬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無顯著差異。說明抗生素對仔豬免疫水平具有負面影響,而各種抗生素間差異不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腸道微生物方面。
趙慶生(2019)研究發現1.5%和2%中草藥添加劑(柳穗50g、傷力草60g、白茅根60g、山楂30g、麥芽30g、熟石灰90g、硫黃20g、食鹽100g、甘草20g)組血清中的IgA較抗生素(25PPm的桿菌肽鋅)對照組顯著提高,1.5%和2%中草藥添加劑組血清中的IgG、IgM水平和抗生素組比較接近。胡健(2018)研究發現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0.5%中草藥添加劑(麥冬8~14份、牛至4~8份、冬青葉6~16份、銀杏葉3~7份、益母草8~14份、艾葉10~20份、馬鞭草7~13份、鴨跖草8~16份、魚腥草6~12份、忍冬9~13份、甘草3~7份、淮山藥4~8份、麥芽3~7份、枳實5~10份、蒲公英4~6份、山楂10~20份、板藍根8~16份)比抗生素組(0.5%金霉素+0.5%吉他霉素)血清中的IgA、IgG、IgM水平均有小幅提高,而且腹瀉率顯著降低。另外研究還發現中草藥起到了與抗生素類似的作用,可緩解機體的氧化應激水平。黃其春等(2011)試驗結果表明銀杏葉提取物可提高斷奶仔豬血液紅細胞數、淋巴細胞數、血紅蛋白質量濃度和淋巴細胞百分率,促進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補體C3、C4的生成以及細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
以上結果表明,中草藥比抗生素能夠促進斷奶仔豬免疫器官的生長,增強機體的體液免疫,進而提高仔豬的免疫功能,降低腹瀉率。
王書鳳等(2007)研究表明,抗生素對無菌動物無促生長作用,其主要通過對消化道微生物的影響,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來促進動物生長。中草藥通過腸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提高動物免疫和激素水平進而促進動物生長。黃其春等(2011)試驗結果表明提高生長相關激素即血清生長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可促進仔豬生長。
任杰等(2015)研究發現,中藥組比土霉素組和氟哌酸組日增重分別提高13.52%和14.49%。胡健等(2018)中草藥Ⅱ組(0.3%)和中草藥Ⅲ組(0.5%)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顯著高于抗生素組(0.5%金霉素+0.5%吉他霉素)和中草藥Ⅰ組(0.1%)。董延江等(2019)研究結果表明,使用中草藥制劑(八角茴香、甘草、橘皮)促進采食作用明顯,而且各組仔豬平均日增重均顯著高于金霉素組。張業懷等(2018)在試驗第15天,中藥組(白術16.7%、山藥8.3%、黨參11.1%、枸杞8.3%、黃芪11.1%、炒陳皮8.3%、伏苓11.1%)體重比空白對照組、抗菌藥物組(750mg/kg金霉素)顯著提高,但在試驗第30天中藥組和抗菌藥物組的體重差異不顯著。
以上試驗結果表明,合適的中草藥組合在仔豬生長性能上優于抗生素組。
中草藥對腸道健康具有天然的優勢。中草藥促進腸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增殖和代謝,而腸道微生物對中草藥的有效成分進行分解、轉化更易于腸道吸收,促進斷奶仔豬免疫器官的生長,增強機體的體液免疫,進而提高仔豬的免疫功能,降低腹瀉率,促進生長。
但是中草藥的不足之處非常明顯。目前由于中草藥受到氣候、產地、干燥方法和貯存條件等因素影響,質量參差不齊,且加工工藝對中草藥使用效果的影響研究較少,對規模化使用造成困難(趙星等,2017)。因此中草藥制劑替代抗生素就要加強中草藥的質量管理的重視,建立嚴格的中草藥驗收標準。
在國家禁抗后,中草藥的研究將會更加深入,在動物疾病防治方面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