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200232)
人們在享受經濟增長帶來的喜悅時,也無法忽視垃圾增長引發的煩惱。2018 年,生態環境部發布“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排名”,前10 名均為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其中,上海僅以2.7×104t 的差距“惜敗”北京,“屈居”全國第二。
1978 年,上海的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08×106t,至2018年已達9.84×106t,40 年里增加了近9 倍,14d 即可堆出一座重量相當的金茂大廈,37d 即可堆出一座上海中心大廈。其中,浦東新區以近8000t/d 的生活垃圾產量處于全市各區之首。然而,當前浦東新區垃圾轉運設施設備陳舊、運轉能力不足、部分設施長期缺位,垃圾轉運體系長期存在系統性風險。
隨著上海市總體規劃2035 的批復、浦東新區國土空間規劃(2017—2035)編制全面啟動,垃圾分類如火如荼地展開,新區生活垃圾轉運體系亟須提標升級[1]。
目前,浦東新區垃圾收集、轉運和處理3 大環節中,垃圾處理能力在全市處于領先地位,垃圾收集工作也得到了穩步的提升,但垃圾收集、轉運設施相對滯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轉運能力不足導致系統風險較大。2019 年上半年,新區生活垃圾日均轉運量為4500t/d,高峰日轉運量高達5100 多t/d,大幅超過現有設計轉運能力3610t/d,導致垃圾臨時堆放在轉運站室外場地上,對大氣環境、水環境、視覺環境都造成不良影響。
2)環境污染招致居民投訴居高不下。近年來,唐鎮、張江等中轉站陸續通過新建或改建,工藝和設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基本滿足了生態環保要求;而其他中轉站因建造時間早、設備工藝陳舊、設施密閉情況差等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污染,引起居民不滿,長期招到投訴[2]。
3)鄰避效應使新建、改擴建困難。目前,新區已建14 座轉運站中,僅有4 座按規劃、土地、環保等要求合法合規建設,其余因無法定規劃、與規劃控制要素沖突等原因未辦理土地手續,無法進行原址改擴建或升級改造。
秉持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全面推行與“生態城區”相適應的全過程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形成以老港生態環保基地、黎明垃圾綜合處置基地為核心的分類資源化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置保障等功能為一體的資源循環利用高地和環保技術創新高地;以垃圾分類轉運物流中心為核心的功能多元、具有完全應急能力的固廢分類轉運體系,確保新區垃圾轉運體系的安全有序運行。
在未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前,新區生活垃圾實行混合收集、混合運輸、焚燒處理。2017 年,上海市開始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管理,浦東新區須按照上海垃圾分類方式——濕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的收集方式,科學設計收運方式。
1)濕垃圾:以小型壓縮式收集站、菜場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機為依托,新增居民濕垃圾就地處置點,盡量減少居民濕垃圾在途時間。
2)可回收物:按照“兩網融合”要求設置回收點、中轉站、集散場,并引入市場企業進行回收、運輸,完善回收機制。
3)有害垃圾:在大中型轉運站內設置有害垃圾暫存點,環衛作業單位將小區、公共機構分類收集的有害垃圾收運、集中到暫存點后,再轉運至相關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進行安全處置。
4)干垃圾:由新區各轉運站負責轉運。必須按照垃圾分類轉運的要求,完善新區大中型生活垃圾轉運站布局,功能須考慮濕垃圾轉運、有害垃圾暫存、可回收物分揀轉運、大件垃圾拆解打包轉運等,用地必須納入浦東新區國土空間規劃[3]。
當前,推動項目實施最關鍵的環節在于盡量減少“鄰避效應”,將周邊居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設施落地不擾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基于規范高于規范,明確防護距離要求。在既有規范中固廢設施與相鄰建筑間距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調研和居民訪談,明確新建的轉運設施與保留農村宅基地、規劃農村集中歸并安置點之間的距離應在300m 以上,消除周邊居民顧慮。
2)以高成本換好環境,推行地塊綜合開發。新建或改擴建轉運站實行半地下或全地下綜合開發模式,騰挪出的地面空間主要用于生態及公共空間塑造。可規劃“小游園”“社區科普館”“精細分類作坊”“生態林地”等地面綜合利用基礎功能模塊,結合轉運站區位及周邊居民需求進行組合,促進轉運站“改頭換面”,提升站區周邊環境質量。
3)地塊控制點位控制相結合,體現規劃彈性。針對區級轉運設施,繪制地塊控制圖則,明確設施用地范圍、防護要求、建設模式、功能引導、實施年限、地下及地面空間利用等內容。結合郊野地區保留村及新增農民集中歸并安置點方案,規劃提出每鎮增加一處垃圾分類集中轉運點,以點位進行控制,具體范圍在郊野單元(村莊)規劃中落實[4]。
鑒于長期以來垃圾轉運站等鄰避設施面臨著落地難問題,政府相關部門須構建“項目選址—部門意見征詢—居(村)民代表大會—制定利益補償方案—第二次部門意見征詢和居(村)民代表大會—項目公示—規劃審批—項目建設—投入運營”的9 環節推進機制,實現各類設施的科學選址,妥善處理設施與居住區的分布關系:(1)基于全區已批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立規劃環衛設施用地數據庫,明確未建地塊面積、控規名稱和批文等內容,為未來新增環衛設施選址提供扎實的工作基礎。(2)構建全區垃圾及轉運體系監測系統,以便適時調整優化物流安排。(3)建設靜脈產業園區解決多種固廢集中資源化利用。規劃利用老港生態環保基地、浦東黎明垃圾綜合處理基地的生態環境容量和土地空間,解決濕垃圾、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處理設施布局問題[5]。
浦東新區全面推行全過程、全物流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形成以老港固廢基地、黎明循環經濟產業園為核心的固廢處置基地,以垃圾轉運物流中心為核心的功能多元、具有超高應急能力的轉運體系,使城市運行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