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遠
(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隨著隧道工程量的增加與隧道長度的擴展,其施工難度也在加大。斜井與正洞交叉處會因為隧道斷面緣故產生受力狀態的變化[1],需要通過交叉隧道的結構進行施工最優解的研究。
伏牛山隧道為分離式隧道,左線起訖樁號ZK82+408~ZK91+569,全長9161m(包含出口明洞15m);右線起訖樁號K82+363~K91+546,全長9183m(包含出口明洞15m)。伏牛山隧道1#斜井長1150m,凈寬8.8m,凈高7.5m。設排風聯絡通道2 處,設送風聯絡通道1 處,該聯絡通道起始點位于1#斜井XJ1K0+076 處,聯絡風道長度為57.368m。伏牛山隧道2#斜井長926m,凈寬7.5m,凈高6.25m。設送風聯絡通道2 處,地下風機房與右洞間聯絡風道長度為4.73m。伏牛山隧道3#斜井長1030m,凈寬8m,凈高7m。設排風聯絡通道2 處,地下風機房與右洞間聯絡風道長度為4.73m。
伏牛山隧道地下風機房長130m,凈寬10m,凈高13m。2#斜井設2 處送風聯絡風道貫穿地下風機房與主洞左右洞連接,3#斜井設2 處排風聯絡風道貫穿地下風機房與主洞左右洞連接。另外,地下風機房與右幅主洞間設置1 處運輸通道及2 處疏散通道。
在伏牛山隧道斜井進正洞項目中,挑頂主要為2 種方案,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是斜井在施工距離正洞約10m 時,讓斜井的高度維持正常狀態,不斷地調高斜井的拱頂高程,讓斜井與正洞的挖斷最大程度距離為2m,保持正洞的自身支護需求,并從斷面進行施工,施工到正洞自身的最右邊,對于斜井支護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強,從而保證正洞穿過斜井過程中能夠安全施工。這種方式會存在一定的空隙,即正洞挖掘外輪廓與斜井之間的空隙,這部分由后期進行C20 混凝土的填灌。
這種方案擁有一定的優點,即正洞的支護相對固定,挑頂高度相對變化較小,降低了成型需要的成本,其次,在斜井支護過程中也可以維持到轉向施工過程,支護可以多次工程使用,為后續工作提供一定的可靠、穩定支撐,這種方案能夠擁有較大的機械工作空間,相對而言更有利于機械作業出渣。
這種方案的問題較為明顯,首先,是斜井存在過高的挑頂,這使得正洞周圍的巖土需要較高的壓力,兩側斷面容易斷裂,需要更高成本的橫向程度的支撐,使得施工過程中的施工量較大。其次,在斜井挑高后,對于周邊巖土的影響較大。正洞外輪廓線與斜井之間的空隙較大,隨后可以通過后期使用混凝土填滿,但是會使得工作量增加,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安全程度,正洞需要更多的安全防護措施。
在此次工程過程中,除了上述進洞方式外,根據地質原因,還選擇了另一種斜井進正洞挑頂方式。當施工過程中,斜井不斷推進到正洞的臨界處,使用5.0m(凈寬)×6.0m(最大凈高)的斷面中導洞沿著正洞的法線不斷地進行挑頂施工,將其延伸到正洞的最右邊緣處。中導洞的標高洞頂高于正洞設計的外緣輪廓線26cm,并且保持中導洞洞底的標高不變,讓中導洞能夠根據正洞的輪廓線高度而隨之變化。
這種方案工程中會擁有相對較少的臨時工程量,在中導洞的開設過程中斷面較小,能夠以較快速度的進行施工作業,對周邊巖體擾動較少,能夠雙向開工,具有更高的安全保障。
但這種方案相對而言斜井高度變化較大且頻繁,使得工程量增加,并且對于測量要求精度較高,需要讓中導洞與正洞輪廓高度一致,這就需要較高精度的測量儀器,另外中導洞的高度變化會使得出渣量產生較大的影響[1]。
對于方案一而言,斜井挑頂相對較高,因此,需要對于兩邊的巖體進行加固,需要使用橫向支撐體對巖體的強度進行增加。其次,對于巖體的擾動問題,需要在斜井進入前進行巖體的調查,找到凝固程度相對較高地區的巖體,斜井進入,使用機械作業來調整正洞結構,從而增加斜井進正洞的安全系數。
對于方案二而言,主要問題在于中導洞的建設與施工,所以需要嚴格測量中導洞的高度,并讓其與正洞能夠高度貼合,在中導洞高度變化過程中要盡量提高中導洞的高度,使得出渣量能夠保持穩定。
2#、6#排風交叉口加強環施工完成后繼續向前開挖,開挖至主洞另一側距邊墻1m 處停止開挖,導洞開挖斷面尺寸同排風口斷面尺寸。采用Φ22mm 砂漿錨桿,錨桿間距1.2m×1.2m(環×縱),長2.5m,成梅花形布置。鋼筋網采用Φ6.5mm 光圓鋼筋,網格間距25cm×25cm,噴射C25 混凝土,厚度22cm。
5.2.1 2#排風交叉口
導洞施工完成后進行正洞內爬坡導洞開挖施工,沿正洞中線向小里程方向以8.7m×7.5m(寬×高)斷面爬坡,坡度7.4%,爬坡施工長10m 在里程K84+848.581 處導洞拱頂高程與正洞拱頂高程重合。開挖到導洞頂和正洞頂位于同一高程后,按照線路設計坡度繼續進行導坑掘進進行擴挖施工,施工5m 后(K84+843.581)擴挖出正洞上臺階斷面。及時噴混凝土封閉掌子面,正洞正常斷面按設計參數進行正洞支護。
5.2.2 6#排風交叉口
導洞施工完成后進行正洞內爬坡導洞開挖施工,沿正洞中線向大里程方向以8.7m×7.5m(寬×高)斷面爬坡,坡度7.4%,爬坡施工長10m 在里程K88+753.581 處導洞拱頂高程與正洞拱頂高程重合。開挖到導洞頂和正洞頂位于同一高程后,按照線路設計坡度繼續進行導坑掘進進行擴挖施工,施工5m 后(K88+758.581)擴挖出正洞上臺階斷面。及時噴混凝土封閉掌子面,正洞正常斷面按設計參數進行正洞支護。
反向擴挖每循環開挖不超過2m,采用I16 工字鋼拱架進行支撐,縱向間距為1.0m。支護設置Φ6.5mm 鋼筋網,網格間距25cm×25cm,成梅花形布置。拱頂和邊墻設置Φ22mm 砂漿錨桿,長度2.5m,間距1.2m×1.0m,每循環根數19 根。噴射混凝土采用C25 混凝土,厚度為22cm。
當開挖至交叉口段時,由于交叉口段處于三維受力空間,應力分布復雜,安全系數低,該段每循環進尺不得超過1m。開挖至該處時,I16 型鋼架開挖線路右側正常落底,左側落腳點位于交叉口的“門”型鋼架橫梁上。上部型鋼拱架采用300mm×300mm×15mm A3 鋼板連接。型鋼拱架間距1m 布設,布設及時打設Φ22mm 鎖腳錨桿,每榀鋼拱架下打設2 根,該處共設置8 榀拱架。
2#排風交叉口段正洞施工完成后向大里程(6#為小里程)方向開挖,大里程(6#為小里程)方向開挖按正常施工程序施工,轉入正洞正常施工狀態,正洞開挖向大里程(6#為小里程)方向進行,條件具備后盡早完成交叉口段仰拱施工,至此挑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