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傲
(海南灌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海口570208)
在以往的水文水資源管理方式中,受時代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各種問題與缺陷,表現最突出的問題是對水文水資源的監管力度不夠,進而使資源出現了大量的浪費和流失現象。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水文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不將水文水資源的管理方式進行更新與改革,必將影響水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本文探討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利用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方式,進而提高水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建立。
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下,人們越來越重視項目建設和管理工作,而水文水資源的建設項目不僅專業度高,而且需要科學合理的組織施工與管理。在建設施工過程中,水文水資源的設施工程建設大多在復雜的地理環境條件中進行,與河流的流向、分布密切相關,其建設項目內容多,覆蓋廣,規模并不是很大。水文水資源建設項目一般工程設施完整,可處置多種情況,其工程設施站點多、覆蓋面廣,但很多地方存在交通及通訊不便的問題。同時,艱苦和惡劣的環境、不集中的設施站點、不通暢的交通和通訊等都加劇了設施工程建設的難度。
目前,在水文水資源信息化建設中,其管理體制存在較大的問題,進而導致建設主體不明確。最突出的問題是在地市級的水文水資源機構設立中,有部分區域按照當地的流域進行管理機構劃分,導致一個地市級水文機構要管理大部分的地方水文工作,同時,不同區域的管理工作溝通較少,不便于水文水資源的管理,進而影響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工作。
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推進緩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學科所涵蓋的專業廣、建設項目繁雜,涉及水文學、水資源學等各個學科和領域的專業知識,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對專業融合度的要求十分高。
在其他發達國家,一些高質量、高效率、高技術含量的設備儀器已被廣泛應用于水文監測中,促進了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化建設。然而在我國水文條件的監測過程中,當前所用的監測設備陳舊、操作簡單、質量差、效率低,而且受資金的影響,監測設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都偏低,影響監測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也為水文水資源信息化建設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化建設與計算機密不可分,該管理系統通過計算機圖形學、三維仿真技術、數學模型以及網絡技術實現對水文水資源的信息采集與自動化監測,管理者通過對采集和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應對一些突發情況,可見計算機在水文水資源信息化建設者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利用計算機對水文水資源的信息、數據進行收集和監測是信息化建設最基礎的方式,已改變了原有的水文監測數據報送形式,縮短了數據匯總階段的時間,同時,提高了對水文數據的處理速度和精確性。在保證數據時效性的同時,使數據更準確可靠,能為防汛指揮、水資源管理和配置、水質和水土保持監測等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撐。
在對水文水資源信息化系統的建設中,缺乏資金的投入,不利于其對信息化建設的持續發展。在建設項目開發初期,各系統的業務、資金不明確,對系統的應用范圍受限,且各系統機構建設也相對分散。同時,龐大繁雜的數據并不能被高效利用及實時共享,因各部門、區域、領域對數據的需求不同,造成各部門獨立建設系統和處理數據,使數據共享出現尷尬的局面。
網絡系統在水文水資源信息化建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實現對水文水資源數據信息的資源共享。計算機網絡需要滿足對數據、圖像、視頻、音頻的傳輸,且覆蓋面廣、完整,能實時監測和反饋水文水資源的情況,實現資源共享,加快水文水資源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同時,網絡系統還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對監測點進行實時定位和追蹤,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對采集和監測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處理。另外,可以融入模擬仿真技術,將數據與圖像相結合,利用統一的標準對數據信息進行管理和儲存。
在水文水資源信息化建設中,需要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數據信息采集系統,包括對監測點水位數據、視頻等的監測監控,詳細了解各區域的水文水資源情況。而數據的傳輸主要通過通信網絡進行,傳統的數據傳輸主要依靠數字微波通信網、超短波無線通信網等方式,然而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和深化,無線寬帶連接系統被廣泛利用,該方式可以滿足大量的數據、圖像、視頻、音頻的傳輸,同時時間更為快捷,能有效實現數據的傳輸[1]。
目前,在水文水資源的信息化建設中,各類計算機軟件、硬件系統被不斷的開發利用,在水文信息資料的整編和存儲、水文信息遙測系統、地下水的監測與管理、水環境質量監測等方面廣泛應用。
1)在水文數據的整編與存儲中,已采用當前最先進的技術體系對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水文水資源的數據信息庫,同時開發了測驗軟件系統、整編軟件系統、洪水預報軟件系統等加以輔助。
2)目前,對區域水文水資源數據的自動采集與傳輸技術已顛覆了傳統的數據收集、觀測方法。在計算機網絡下,水文水資源的數據信息被及時處理和分配,通過實時數據的反饋和分析,建立水情自動遙測系統,實現對水流量和降雨量的數據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監控等,充分利用水情數據信息及時發布相關情況,為洪水的預報提供理論數據和水庫水量的調度進行科學化管理。
3)在對地下水的監測和監管過程中,地下水自動監測系統通過對地下水的信息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庫,不僅對區域地下水的實時監測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同時根據計算機軟件輸出各類圖片、表格,利于對地下水的數據進行可視化的分析。
綜上所述,傳統的經驗性靜態管理模式在逐步被科學現代化的動態管理模式所取代替,以實現資源的科學分配和合理管理,最大化程度利用資源,謹防資源被浪費,而且可以為自然災害的預報及應對策略提供數據參考,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