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雨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300074)
在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中,濕地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不僅是城市的主要行洪廊道,更是城市人文文化體現的重要方式,濕地植被成為濕地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當下空氣污染問題、水污染問題和土壤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環境下,加強對濕地植被景觀的構建,能使得這些問題得到明顯的改善。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科學地認識細胞型多效能海綿濕地植物景觀的優勢,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該模式的構建,以期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1]。
濕地植被景觀的構建基本原則為“鄉土、生產、生態”。鄉土原則,是指在植被的選擇上,盡量根據當地的地域特色和土壤的實際特點,選用本地植物,不僅成活率有保障,而且也便于管理。生產原則是指在景觀的構建過程中,充分結合景觀的特點,科學地將生產性植物融入其中。如增加果樹、經濟作物等植物,促進人與自然的充分互動。生態原則主要指在植被景觀的塑造過程中要以自然生態為建設核心,盡量避免不和諧的人工痕跡,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進行恰當的人為干預,確保植被的生態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2]。針對天津生態城海綿城市建設與水生態改善建設,在堅持濕地植被景觀構建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示范基地建立綜合性科普、教育、濕地保育區,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促進生態的平衡發展。
細胞型濕地,其實質是將濕地植物景觀系統視為一個細胞,根據細胞自身具有完善的結構,利用其頑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格局的濕地植物景觀體系,最終給人們生產生活創造更加和諧的生態環境。在進行濕地植物景觀的構建中,堅持以水為基質的構建前提,利用背景林的手法對生態系統中的“細胞壁”進行科學合理的構建,使得濕地與陸地充分融合,從而有效地保護水環境系統,確保水環境系統匯總的防護隔離與涵養水源等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最終實現植被的生態習性與生態功能的科學融合?;跇宏栱椖恐形迤咣灼瑓^,位于連城湖以南,是連城湖水體連通長河最終進入長江的多水體交匯區域,現狀場地地勢較低且平緩,水塘密布,具備較好的城市蓄洪作用,同時,場地內植物生境較好,為典型濕地生存環境。因此,應當選擇耐水濕性能較好的植物進行種植,如水杉、白蠟、池杉、香樟、栓皮櫟等,不僅能滿足城市的防火防護、滯塵以及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等要求,還能利用植被間的光合作用體系,最大程度地吸收城市空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更多的氧氣,讓濕地公園成為城市中大自然養料的制造點和能力的轉換站,努力將濕地公園建設為水景和濕地植物景觀相結合的生態公園。
3.2.1 觀賞性景觀的建立分析
觀賞性景觀的主要體現形式有花田、植物島以及秋葉林等?;ㄌ锞坝^主要包括多年生長及自播能力較強的花卉,如波斯菊、蛇目菊等,另一種則是觀賞草,如細葉芒、狼尾草等。植物島的建立,主要利用耐水濕植物的特性,促進人工生態島的形成,使得濕地生境更加豐富多樣,從而提升生境的邊緣效益,形成動植物群落系統[3]。
3.2.2 生產性植物景觀的建立分析
生產性植物景觀同農業景觀有著許多共同點,生產植物的美感來源于其所產生的實際生產價值。例如,果林景觀、農田景觀等,這些景觀模式的種植基礎都是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在果林景觀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我國目前的果林景觀種植中,主要以石榴、龍眼、核桃、柑橘等果樹種植。由于人類生存所需的果蔬與糧食都來自生產性植物為主,將其運用到濕地景觀中,不僅能保障生態制造鏈的穩定,還能提升人與自然的互動,使自然植被景觀與人工植被景觀的融合更加和諧自然,給人們呈現更加完美和諧的生態系統。
3.2.3 生態型植物景觀生態功能的建立保護分析
在建立和保護生態型植物景觀的生態功能上,要充分保障人工干預的科學合理性,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確保植被的生境得到修復,使得植物的生態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2 方面。
一方面是加強對陸生植物功能性的建立和保護。陸生植物中的豆科類植物是植物景觀構建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植物種類。主要是由于豆科植物與根瘤菌處于互利共生的狀態,能將空氣中所含的氮氣有效地保留在土壤中,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肥料,促進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生產力都得到明顯的提升。此外,豆科植物還能有效地抵抗土壤中所含的部分重金屬污染物,如胡枝子和刺槐等植物。通常情況下,植物生境中的土壤類型呈多樣性,雨水的沖刷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都會嚴重影響土壤的保持和固定能力。因此,在進行陸生植物的建立過程中,應當大力使用須根系發達的植物,使得土壤的固定能力得到保障的同時提升植物的固氮效率。例如,野古草、李氏禾、芨芨草等。同時,充分結合土壤的特性,對于部分具有線蟲的土壤,應當大力種植菊科植物,如金盞菊??茖W利用菊科植物花期長、自播能力強以及維護成本低的特點,提升陸地景觀的功能性。
另一方面則是對于濕地植物凈化塘體系的建立。凈化塘體系主要由沉淀塘、氧化塘、凈化塘、穩定塘4 個塘體構成,每個塘體的凈化功能不同,因此,對植物群落的構建要求也有所不同。種植不同高度的水生植物,構建水生植物群落,使得水中的磷和氮的含量得到科學的控制。從生態角度而言,多種類的植物群落不僅能實現水體營養元素及有機物的充分吸收,使得水體的營養負荷得到有力的減輕,同時,還能形成多層次的景觀效果,滿足植物景觀的美觀性。所以,在凈化塘體系的設計過程中,應當合理利用鄉土的濕地事物與陸生植物,形成豐富多樣的植物群落,促進植物生態系統完全或半完全循環狀態的形成,最終實現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恢復,達到植物景觀概念、功能與美觀三方面的有效融合。在構建凈化型的植被群落塘體中,要將植物的習性與塘體的功能充分結合,在發揮植物凈化功能的同時確保植物的群落之美得到有力的體現。
通過實踐得出,金魚藻能有效地控制水土中的富營養化。在沉淀塘的建立中,應多選擇根系發達、吸污力強、耐水淹和耐水沖刷性強的植物,如蘆竹、水蓼、睡蓮、空心蓮子草等。而對于氧化塘中,則要選擇吸污力強、降解COD 能力強且景觀效果較為理想的植物,如水蔥、慈姑、菹草等植物。在凈化塘中,應盡力選擇澤瀉、千屈菜、美人蕉、狐尾藻、金魚藻等。對于穩定塘中,則應以維護水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為基本構建原則,使用的植被類型主要以觀賞為主,如睡蓮、荷花、香蒲等。
通過生物滯留設施的建立實現海綿植被濕地的構建,達到對濕地水的有效過濾、滲透和部分凈化的目標。其主要表現形式有濕地泡、花甸、草溝等。建立生物滯留設施,不僅能提升雨水等地表徑流的利用率,還能增強植物的多樣性。例如,草溝的種植,根據草溝的帶狀排水、滲水的生物滯留設施,種植狗牙根、千屈菜、鳶尾等植物,在保持水土、凈化水質的同時取得理想的植物景觀效果。
結合天津生態城海綿城市建設與水生態改善課題示范區及樅陽城區內五七圩濕地的構建情況,講述了細胞型濕地、多效能濕地、海綿濕地有效融合的新型生態模式,即細胞型多效能的海綿濕地植物景觀的構建模式,在實現植被生產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實現自然濕地風光的增強,促進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