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艾禾
日俄戰爭催生“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催生出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的,是1904年發生在中國領土上的日俄戰爭。在開戰前,日本曾經派船接走本國僑民及別國洋人,開戰后,清政府的官員也想派船去旅順接本國難民出來,卻被駐當地的俄國人拒絕。消息傳來,各界震驚。中方辦事總董沈敦和與一批上海的紳商們決定要做些什么。
他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他們的目的是讓交戰的兩國軍隊,都能按紅十字會的國際慣例,為他們的救援提供方便。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組織實際上不倫不類,恐怕難以得到交戰雙方的認可。
沈敦和請自己的老朋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幫忙,說動在華的英、法、德、美等國代表,共同成立一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這樣的紅十字會,日、俄還敢不認可?
1904年3月10日,在沈敦和、李提摩太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宣告成立。
由民辦變為官辦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一個與中國傳統慈善組織完全不同的組織。它的權力機構是董事會,由45名董事組成,從中再推出9名“辦事董事”,其中西董7人,華董2人。而清政府這時因“局外中立”并不出面。李提摩太在會上說:“設局之意,首在籌款。唯所籌之款,并非交付俄人日人支用。且將來拯救難民,不分中外。”
據統計,一年多里,萬國紅十字會共接運131177名難民脫離險境。另一方面,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牛莊(今遼寧營口)設立戰地醫院。醫院主要由西方醫生們負責,為難民們療傷并設立難民庇護所,整個行動中,共救治傷員26000人,出資遣送難民返鄉者2萬人。
戰事結束以后,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繼續賑濟戰區難民。3年下來,被救助的總人數達到46.7萬人,因傷重不治而亡的僅331人。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紅十字會會員們,此次行動全部是志愿行動,不支付薪水。
到1907年,日俄戰爭已結束兩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正式宣告終結。在萬國紅十字會完成使命后,應該考慮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自己永久的紅十字會了。這也是沈敦和們的愿望。
1910年2月,朝廷任命盛宣懷為中國紅十字會首任會長。盛宣懷希望把中國紅十字會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中國”變“大清”,兩字之差,卻是紅十字會由民辦變為官辦之意。
1911年10月24日,“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在上海的租界工部局議事廳召開。兩天后,盛宣懷因“保路運動”被清政府罷官。11月13日,清廷宣布由呂海寰接任大清紅十字會會長。但沈敦和在上海已經另辟新徑干得熱火朝天,根本不聽他這位官派會長的招呼。到了1919年4月29日,民國政府直接任命蔡廷干為紅十字會副會長,沈敦和辭職。一年之后,沈敦和因病逝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蔣夢麟帶領一部分人去了中國臺灣,各地組織紛紛解體。秘書長胡蘭生等七人,于1950年組成代表團前往北京,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央政府決定:鑒于紅十字會的特殊性質及歷史狀況,采取改組而不是接管的方式,將舊中國紅十字會改組為新中國紅十字會。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紅十字會協商改組會議明確,中國紅十字會為“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的人民衛生救護團體”,定名為“中國紅十字會”。
(據“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