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不管是在一線還是在后方,都能看到不少“硬科技”的身影,比如,運用大數據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技術支持、采用非接觸式成像測溫原理快速自動完成人群的體溫監測、用配送機器人提供“無接觸有溫度”的配送服務…… “硬科技”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正大顯身手、各顯神通,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何“硬科技”能在這過程中異軍突起,并發揮重要的作用?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首先,從“硬科技”所涵蓋的領域來看,最具代表性的主要體現在光電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
那么,在抗“疫”過程中,“硬科技”是如何體現的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想要快速地進行病毒的檢測,就必須借助相關的試劑。相關試劑盒的研發、試驗,就屬于生物技術這一領域。
生物技術只是其中一個領域,像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硬科技”企業,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硬科技”企業個個身懷絕技,他們的技術在某個細分領域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在疫情面前,他們一方面能夠在自己專注的領域扛起大旗,另一方面也能在緊急時刻立馬拿出“獨門絕技”。
一個典型的體現,就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政府發出了不少“征集令”,一些擁有相關技術的企業紛紛“揭榜”。這看似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因為從“硬科技”企業的自身情況來看,他們都有強大的研發技術,肯在研發上下苦功夫,并且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占比相對較高。
中科創星投資了280多家“硬科技”企業,投資領域覆蓋光電芯片及光學領域、人工智能及信息技術、生物醫療、先進制造、商業航天等。而在中科創星投資的“硬科技”企業中,不少都參與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當前我國正處于疫情防控攻堅的關鍵時期,隨著復工復產的逐步推進,各地防疫防控工作緊張進行中,“硬科技”在疫情期間起到的更多作用則體現在它的服務作用上面,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比如,云計算為新藥開發提供助力,提供AI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協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新藥的周期;人工智能協助物流配送。
(綜合《證券日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