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時間1月31日晚11時,倫敦市中心的議會廣場上響起掌聲與歡呼聲。這一刻,英國正式退出歐洲聯盟。回顧歷史,英國和歐盟間幾番周折的故事,剪不斷,理還亂。從1961年,英國提出加入歐共體被拒;到1973年,時任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斯重啟英國入歐談判;到2013年1月23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舉行脫歐公投;到2016年近2000萬英國民眾在公投時選擇脫歐;再到2018年6月,英國女王批準了保守黨政府提交的法案,正式結束了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身份。
疑歐傳統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和其相對孤立于歐洲大陸的地理狀況,讓英國一直以來都有“疑歐”的傳統,特別是百年戰爭以來,英法之間的矛盾沖突此起彼伏。19世紀后,英國奉行對歐洲大陸事務不干預政策。而歐洲大陸國家則與英國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渴望聯合。這種歷史傳統,構成了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連結的障礙。
但是,二戰后,歐洲滿目瘡痍。面對這樣的局面,英國政府首先提出了建立“歐洲合眾國”的概念。時任首相丘吉爾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歐洲不再爆發戰爭。但是此時的歐洲大陸,在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的領導下,并不相信英國的真實目的,所以,歐洲合眾國的提議曇花一現。丘吉爾和戴高樂之間的關系非常糟糕,這種關系來自于歷史,也傳承到往后的時空。
貌合神離
1951年4月18日,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西德六國簽署《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此時,英國已經沒了日不落帝國的影子,只能夠依附美國的政策,不僅沒有參與歐共體,還與歐洲另外六個國家聯合,試圖抵抗歐洲一體化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的關系出現變化,迫不得已,英國開始接觸歐共體。1961年8月,英國申請加入歐共體,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鑒于英美的特殊關系,擔心英國進來會出現類似“特洛伊木馬圍城”的負面后果,直接否決了英國的入歐申請。
1967年5月,時任英國首相威爾遜再次申請加入歐共體,戴高樂依然拒絕了。在這種背景下,希斯就任英國首相后,首先宣布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降級為自然關系,77歲的戴高樂此時也告老還鄉,英國入歐的曙光終于出現。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的成員國。盡管費勁周折加入歐共體,但是英方態度依然有很大不確定性。1975年6月英國就“是否繼續留歐”舉行公投,三分之二的英國公民選擇留歐,但英國疑歐思潮影響依舊存在。這股影響到了2000年以后再次興盛,此時,德國抓住了歐盟話語權,歐盟成員中又陸續發生了希臘債務危機、敘利亞戰后難民危機等大事件,“脫歐”再次列入英國議會的日程。2004年歐盟史無前例的大擴張:波蘭、匈牙利、捷克等東歐國家加入歐盟。許多英國底層民眾對來自波蘭等東歐國家的移民的恐懼及抵觸是許多英國人在公投時投票脫歐的原因之一。
英國脫歐雖然在當時出人意料,但是當我們仔細回顧戰后英國和歐洲之間曲折的歷史,似乎英國民眾做出脫歐的選擇也變得合理了起來。英國從來就不自認為是純正的歐洲國家。英國有她曾經的殖民帝國,現在還和英聯邦國家保持著緊密的關系。英國和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則更是關系緊密。這一切都使得英國難以毫無保留地擁抱“歐洲”這個身份。
(摘自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