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俐
【摘要】中國夢是21世紀中國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從藝術化角度來審視大學生中國夢教育,是采用交叉學科教育方式完成教學工作,屬于教育實踐內容的一方面,黨和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有利于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機制。
【關鍵詞】中國夢;藝術化;教學模式;創新
一、藝術化視域下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內容與范疇
中國夢教育從藝術角度上分析,是通過交叉學科研究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能夠有效探索新的認知方式,是拓展中國夢教育實施的有效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要不斷豐富中國夢教育的內容和特色,尤其是針對學生開展深層次的教學內容,通過融入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深入開展思政教學工作。藝術化視域下開展中國夢教育,有很強的挑戰性,同時也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通過探索適宜方法來推動中國夢教育的深入開展,堅持理論實踐相結合,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傳播學和藝術學相結合的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
二、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目標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人民共同奮斗來實現,尤其是年輕學生群體,他們是社會建設的后備力量,需要中國夢教育來引導,因此,藝術化視域下開展中國夢教育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同時也是長期的任務。對大學生開展中國夢教育,能夠不斷提升其政治素養,使其成為有信仰的社會青年,在新時期能夠樹立正確價值觀,服務社會建設,為國家富強貢獻力量。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國民素質,是信仰之基。
三、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意義
高校各單位和部門是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主體,傳統教學內容主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藝術化視域下的中國夢教育,綜合了多學科的知識,推動了新時代中國夢教育的實施和開展,服務于學生群體的成長,實現了校領導下的各部門明確分工和協調統一開展服務的模式,激勵了學生努力奮斗,通過中國夢的引導彰顯正能量。融入多學科教學內容的中國夢教育,有利于破解學生教育的難點,探索積極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機制。
中國夢教育與社會生活更為貼切,通過創造性的語言傳播中國夢理論知識,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知識信仰。積極引入文學、電影、音樂等不同形式的內容,選用恰當語言、文字形式,在適宜時機進行展示教育,有利于推進中國夢教育的開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強化思政教育的價值和實效。
在藝術化視域下開展中國夢教育,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傳播學的認知水平,為貫徹落實傳播學教育,實現民族復興奠定基礎。
四、藝術化視域下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創新性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教育與被教育是一個信息傳遞和接受的過程。在藝術化視域下進行中國夢教育,要融合教育學、傳播學、藝術學教材內容,一方面,通過引入新的方法可以解決困擾多年的難點問題。另一方面,為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藝術化視域下的中國夢教育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基于大學生群體引入藝術視角,是一種理論突破和創新,有利于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多學科知識。
通過交叉學科開展中國夢教育,是根據時代特色進行有效的創新探索。引入多學科交叉的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興趣,具有鮮明的時代屬性和內涵,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和科學價值。
五、藝術化視域下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的方法
一是藝術教育法,在教育內容上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來設計教學內容,在表現形式上采用藝術手法來增強感染力,能夠吸引學生學習,深入學生心靈深處,促使其樹立良好的心態,追求積極向上的審美價值。二是情感激勵法,藝術氛圍對于大學生中國夢教育具有重要的激勵意義。積極營造情感濃厚、活潑的藝術氛圍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情感激勵,讓學生深入認知中國夢內涵,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認知,從而使其艱苦拼搏,實現人生價值。三是隱性教育法,要基于個體和社會需求設計教學方法,順應個體心理發展特點,最大程度上鼓勵學生參與,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內容。
從藝術化視角開展大學生中國夢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中的弊端和不足,緊跟時代發展特征,不斷豐富內涵,創新教育方式,最終促進大學生素養的提升,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胡玉紅,李天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51).
[2]馬麗丹,許艷麗,熊曉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
(作者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