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何蓮子 鄧勝利



摘?要:[目的/意義]開放式創新社區能夠幫助企業獲取外部用戶分享的知識并從中篩選出具有價值的創意。但用戶往往缺乏分享的動機和意愿,這將導致社區運營的失敗。因此有必要研究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的影響因素。[方法/過程]基于社會認知理論構建研究模型,并以國內典型的開放式創新社區——MIUI論壇為對象,在線抓取數據并采用統計軟件Stata進行分析。[結果/結論]結果表明,創新自我效能、結果期望、社會認同和社區影響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均有顯著正向影響,用戶經驗對創新自我效能有負向調節作用,對結果期望有正向調節作用,對社會認同和社區影響有部分調節作用。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影響因素;社會認知理論;MIUI論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3.006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20)03-0058-07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can help companies to collect knowledge shared by external users and identify valuable ideas.However,users often lack the motivation to share knowledge,which may lead to the failure of communities.Thus,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ffecting users knowledge sharing.[Method/Process]This research developed the model based on social cognition theory.Then it used the MIUI forum,a typical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in China,as an example to crawl data and conduct data analysis with Stata.[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novative self-efficacy,outcome expectation,social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fluence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users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User experience had a negative moderation effect on innovation self-efficacy,and a positive moderation effect on the outcome expectation.It had also a partial moderation effect on social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fluence.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user;knowledge sharing;influencing factors;social cognitive theory;MIUI forum
開放式創新社區指的是企業通過構建社區平臺,讓大量外部用戶參與其中進行交流互動、發布建議以及發表創意想法,進而從中篩選出對企業有價值的知識信息,應用于產品設計和生產并提高績效。由于其顯著價值,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創建開放式創新社區,如國外的LEGO Ideas、Ideas-Salesforce Success Community、Dell IdeaStorm、Local Motors,國內的MIUI論壇、海爾的眾創平臺等。用戶的知識分享行為反映了企業外部用戶參與企業決策和創意的一種行為,是提高企業創新績效和促進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1]。但用戶往往缺乏分享的動機和意愿,這可能導致開放式創新社區的失敗。
已有文獻從多個視角對在線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進行了研究,Jin J等[2]從社會資本理論角度研究了個人自我展示、其他成員的認可和社會學習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Liu L等[3]研究了個人和社會資本因素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Chen L等[4]通過構建一個關于有用性投票和評論的研究模型來分析知識分享的影響因素。其他研究考察了用戶交互行為[5]、激勵機制[6]、用戶級別[7]和用戶角色[8]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從這些文獻可以發現,他們往往聚焦于個人因素如自我展示、級別、角色的作用,很少考察環境因素如社區成員的影響。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用戶行為將受到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較多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獲取數據,使得研究結果較為主觀。基于此,本文將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研究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并以國內較為活躍的開放式創新社區MIUI論壇為研究對象,通過抓取用戶客觀行為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將有助于企業采取措施提升社區活躍度,促進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從而獲得更多有助于提高企業績效的創意,確保社區的持續發展。
1?文獻綜述
1.1?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又稱“三元交互決定論”,主要研究個人、環境和行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個人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9]。
已有研究從社會認知視角分析了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在個人因素方面,大多數研究都關注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兩個變量,但在環境因素方面關注的因素存在較大差異,包括組織氛圍、組織文化、系統質量等。李志宏等考察了組織氛圍對知識分享行為的直接影響,以及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對知識分享行為的間接影響[10]。尚永輝等分析了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對知識共享的作用[11]。廖成林等運用社會認知理論研究了環境和個體因素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其中個體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以及對結果和行為的自我評價,環境因素包括組織文化和領導者行為[12]。周濤等運用社會認知理論探討了社會認可、自我效能、系統質量和知識質量對知識型社區用戶行為的作用[13]。
1.2?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行為研究
開放式創新社區通過讓外部用戶在企業創建的虛擬平臺上進行知識分享,進而收集這些用戶的知識并加以利用,從而創造價值。已有研究從多個視角研究了影響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因素,發現在開放式創新社區環境下社會資本和個人動機是影響知識分享行為的主要因素[3],且不同的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14],還發現獲得積極的投票和正面評價的用戶會持續進行知識貢獻[4]。也有研究分析了社區用戶情感信任對其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15]。另外一些研究分析了用戶的角色和級別對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嚴建援等將用戶分為普通用戶和特殊用戶,由于級別的不同使得個人整合需求和社會整合需求對不同級別用戶有不同的影響[7]。李賀等研究了創客這一類用戶在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助人愉悅感、面子和聲望等對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影響,而感知知識權利喪失對知識共享行為負向影響[8]。也有部分研究探討的是開放式創新社區知識共享行為的持續性問題,王婷婷等通過對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持續性知識共享行為的研究,發現自我展示程度和社區認可等對用戶持續知識分享有正向影響,但用戶收到的評論對知識持續分享有負向影響[6]。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已有研究較多關注個人因素如個人動機、聲望、自我展示等對用戶行為的影響,較少考察環境因素如社區影響、社會認同的作用,使得研究結果較為局限。本文將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綜合考察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
2?研究模型和假設
本文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2.1?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包括創新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創新自我效能最初由Tiemey P等提出,他們將創造力理論與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進行整合,指出創新自我效能將使員工在工作中具有創造性[16]。具體來說,創新自我效能反映了員工在組織的工作中,對自己能否在工作中產生創意想法和創造力的能力的信心程度。顧遠東等認為創新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員工創新行為[17]。楊晶照等也提出創造力自我效能感是員工創造力的內在驅動力[18]。因此,本文假設:
H1:創新自我效能正向影響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
結果期望指個體對于自己采取的行為將會帶來的結果的信心程度[9]。Bock G W等的研究結果表明,預期得到的回報是個人態度的主要決定因素。個人對知識分享后得到回報的期望、積極的態度將影響其分享知識的意愿,進而影響其實際知識共享行為[19]。所以本文假設:
H2:結果期望正向影響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
2.2?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社會認同和社區影響。社會認同反映了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群體對個體的認同。王婷婷等對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持續知識分享的研究發現,企業認可對知識分享具有正向作用[6]。Widén-Wulff G等發現,群體和企業對個人的認可,可以增加個人對企業和組織的歸屬感[20],進而影響其知識分享行為。所以,本文假設:
H3:社會認同正向影響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
社區影響反映了社區中群體的影響力或者組織的影響力導致個人行為產生變化。Pfeffer J等提出組織中的群體要積極參與企業挑選新員工等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團隊激勵與培訓使群體變為一個團隊并產生一定影響力來影響組織中個體知識分享行為,最終提高工作績效[21]。Zárraga C等認為合適的企業自我管理,會產生一定的團隊影響力,對組織的知識共享行為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22]。因此,本文假設:
H4:社區影響正向影響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
2.3?調節變量
本文還考察了用戶經驗對知識分享行為的調節作用,在劉倩等的研究中也將經驗作為調節變量[23]。用戶經驗指用戶通過長期使用該社區而積累的經驗知識。用戶經驗會影響其知識分享行為,Liu L等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專業知識的逐漸增加,用戶可以更準確和容易地理解其他用戶所要表達的意圖,從而會影響該用戶的知識分享行為[3]。
在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的經驗值越高,用戶產生認知固戀效應[24]的可能性將會越大。認知固戀效應指用戶會不經意地“抄襲”已經分享的知識示例,這些示例包括用戶自己分享的知識或其他用戶分享的知識。由于用戶這種不經意的模仿行為,將導致用戶分享知識的質量和創造性下降,限制新創意的誕生[23]。因此,用戶經驗值可能抑制創新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對知識分享的影響。與此相反,用戶經驗值越高的開放式創新社區,社區內部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創意分享氛圍,社區整體的專業化和創造力水平也會普遍提升,在這樣的社區里,社區對用戶的認同,將會增加用戶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忠誠度[25],促進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因此,本文假設:
H5a:在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經驗負向調節創新自我效能對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
H5b:在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經驗負向調節結果期望對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
H5c:在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經驗正向調節社會認同對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
H5d:在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經驗正向調節社區影響對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
3?研究方法
3.1?數據采集
本文數據采集于國內知名開放式創新社區:MIUI論壇。作為MIUI系統官方論壇,社區里面聚集了許多小米發燒友,MIUI的新品發布和測評以及內測動態活動等均會在MIUI論壇發布。用戶可以在MIUI論壇分享知識,發表自己的創意想法以及對MIUI產品的建議等。數據主要采集于MIUI社區的談天說地版塊,該版塊關于創意的子版塊有3個:灌者為王、貼圖自拍和極客播報版塊,研究人員按照每日發帖數量的比例(1∶1∶5)采集數據。利用網絡爬蟲軟件:八爪魚采集器(7.6版本)抓取了11 052條數據。為保證數據質量,經過反復篩選和排除極端值后獲得7 030條有效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帖子信息和用戶個人資料。
3.2?研究變量設計
3.2.1?因變量
已有研究對知識分享行為的測量指標往往不同,郭偉等人使用用戶貢獻的創意和解決方案的個數之和來測量[5]。王婷婷等使用個人發布的創意總個數來測量[6]。結合MIUI論壇實際,本文使用用戶的發帖總數和回帖總數之和來反映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
3.2.2?自變量
本文采用用戶的級別來測量創新自我效能,用戶級別的高低反映了用戶對自己是否具有創造力來完成工作的信心程度。在MIUI社區里面共有8個級別,本文通過采取計分形式來表示級別高低。
結果期望通過用戶的財富值來測量,財富值是用戶在發布貼子、回復貼子或者參與其他活動后所得到的獎勵。每個用戶得到獎勵與否以及得到的財富值數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來反映其對分享知識的結果期望。
開放式創新社區希望每個用戶可以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多提出一些創意想法來提高企業的創造力。企業可以通過建立社區用戶的社會認同來促使其分享知識。本文使用用戶發表的創意所收到的評論數和收藏數來反映社會認同,Chen L等在研究中也發現用戶所發布的貼子收到的評論數會影響其知識分享行為[4],Zhao Y等采用用戶貼子被點贊的數量來考察其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26],類似于點贊數,本文使用用戶貼子被收藏數目來反映開放式創新社區對用戶的認同。
開放式創新社區還可以通過社區影響的作用來促進用戶知識分享。本文使用每個用戶的當日空間訪問量和用戶在社區里面的好友數來測量社區影響。Zhao Y等的研究也發現好友數量的多少將影響用戶知識分享行為[26]。
3.2.3?控制變量
社齡反映了用戶在MIUI論壇社區中的在線時長,指用戶在社區中從注冊開始到本文采集數據時為止的在線時長。Chen L等的研究中把社齡作為控制變量,考察了社齡對用戶持續知識貢獻的影響[4]。Ma J等的研究中也發現社齡作為控制變量對用戶的知識分享產生影響[27]。
3.2.4?調節變量
本文考察了用戶經驗對知識分享行為的調節作用。用戶經驗通過用戶的經驗值來測量,反映了用戶通過簽到、發帖和回帖等活動獲得的經驗值。
表1列出了各變量及測量指標。由于研究的變量為計數變量,除了用戶級別變量差異性較小,其他變量的數據差異較大,為了使研究結果具有更好的穩健性,對這些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
表2為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對數據進行異方差檢驗,BP檢驗和懷特檢驗的結果均顯示存在異方差。因為樣本容量較大,后續的統計分析采用穩健標準誤來排除異方差的影響。
本文采用OLS回歸,考慮到自變量(創新自我效能、結果期望、社會認同和社區影響)和調節變量(用戶經驗),還有控制變量(社齡)對因變量(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4?研究結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5.2進行數據分析和假設檢驗。表3為逐步回歸結果,模型1中只包含控制變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之上,加入所有自變量,校正擬合優度由0.006變為0.437,說明研究模型擬合度較好。模型3增加了調節變量:用戶經驗值。模型4加入了所有的交互項。其中,R-sq的值由最初的0.006上升到0.459,說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個人因素方面,用戶級別對知識分享行為的系數為0.461(p<0.001),表明創新自我效能對用戶知識分享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1得到驗證。財富值對知識分享行為的系數為0.311(p<0.001),表明結果期望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也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2得到驗證。
環境因素方面,社會認同包括兩個指標:收藏數和評論數,其中評論數的系數為0.129(p<0.001),但收藏數的系數不顯著,表明假設H3得到部分支持。社區影響也包括兩個指標:空間訪問量(系數為0.461,p<0.001)和好友數(系數為0.702,p<0.001),表明社區影響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4得到驗證。
研究沒有發現收藏數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顯著作用,一個可能原因是社區里面信息重復性較高,且信息種類繁多,用戶不會花時間去看某個帖子有多少收藏量再選擇是否閱讀和回復該帖子。另外,MIUI社區的帖子閱讀界面的設計是評論數、級別高低等在頁面的最前端位置,而收藏量處于頁面的最后端,這也可能使得用戶對收藏的關注度較低,導致收藏數對用戶行為的作用不顯著。
調節作用方面,用戶經驗和級別的交互項系數為-0.155(p<0.001),表明用戶經驗負向調節創新自我效能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假設H5a得到驗證。用戶經驗和財富值交互項系數為0.0217(p<0.05),表明用戶經驗正向調節結果期望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這與假設H5b相反。這說明對于MIUI社區,用戶經驗值越高,其知識分享行為越依賴于結果期望,顯示經驗值高的用戶也是非常在意自己的財富值的,這可能是因為財富值對于用戶具有較大價值,例如可以參與活動包括獲得小米最新產品體驗的獎勵等。
社會認同和用戶經驗的兩個交互項中,用戶經驗和收藏數的交互項系數不顯著,用戶經驗和評論數的交互項系數為0.0306(p<0.01),表明用戶經驗正向調節社會認同(評論數)對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所以假設H5c得到部分支持。
同樣,對于假設H5d,社區影響和用戶經驗的兩個交互項中,用戶經驗和好友數的交互項系數不顯著,用戶經驗和空間訪問量的交互項系數為0.062(p<0.001),表明用戶經驗正向調節社區影響(空間訪問量)對知識分享行為的影響,所以假設H5d得到部分支持。
由于MIUI論壇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數據更新,為了檢驗本文結果的穩健性,研究人員又收集了最新一期的數據(包括4 426個樣本)并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與本文結果一致,顯示本文結果較穩健。
5?結?論
基于社會認知理論,本文研究了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知識分享行為。通過對采集的客觀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作為個人因素的創新自我效能和結果期望以及作為環境因素的社會認同和社區影響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具有顯著影響,此外,研究還發現用戶經驗負向調節創新自我效能對知識分享的作用,而正向調節結果期望的作用,并部分正向調節社會認同和社區影響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
本文的創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綜合考察了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的作用,以往研究較多考察個人因素如動機、聲譽的作用,較少考察環境因素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結果能更全面了解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行為;二是采用了客觀數據,相對于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獲取的主觀數據,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價值的結果。
本文對企業具有以下建議和參考:
1)發現創新自我效能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促進作用,因此對于開放式創新社區管理者來說,建立社區的用戶等級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級別的高低會促使用戶不同的知識分享行為。同時,研究表明結果期望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也有顯著作用。社區管理者可以增加財富值的用途,例如可將財富值按照一定比例兌換成現實貨幣來購買該社區的產品,以激勵用戶提高自己的財富值。
2)研究發現社會認同部分影響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其中貼子的收藏數量不會影響用戶知識分享行為,而貼子的評論數量會促進用戶知識分享行為。因此,建議把論壇的收藏按鈕置于頁面顯著位置,比如和評論等按鈕一樣,放置在標題之后,而不是放置在貼子最末端。為了促進用戶評論,社區管理者可以給予積極發表評論的用戶一定的積分或其他獎勵。此外,社區影響對用戶知識分享行為有顯著作用。社區影響包括兩個測量指標,用戶當日空間訪問量和用戶好友數目。因此社區的管理者應當采取措施增加用戶在社區的活躍度,例如可以通過舉辦一些活動來增加用戶之間的交流,以此來提升用戶的當日訪問量。同時對于發布帖子質量較高的用戶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可以將這類帖子置于社區排行榜,來增加該用戶的空間訪問量和好友數目,以此來激勵用戶知識分享行為。
本文的不足包括:1)研究采集的數據是截面數據,后續研究中可以采集面板數據,從而考察用戶行為的動態變化。2)本文的研究對象是MIUI論壇,雖然該社區是開放式創新社區的典型代表,但研究結果需要推廣到其他社區,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普適性。
參考文獻
[1]Miller D,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5[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519-543.
[2]Jin J,Li Y,Zhong X,et al.Why Users Contribute Knowledge to Online Communit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Online Social Q&A Community[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5,52(7):840-849.
[3]Liu L,Cheung C M K,Lee M K O.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on Social Commerce Si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36(5):686-699.
[4]Chen L,Baird A,Straub D.Why Do Participants Continue to Contribute?Evaluation of Usefulness Voting and Commenting Motivational Affordances Within an Online Knowledge Communit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9,118:21-32.
[5]郭偉,王洋洋,梁若愚,等.開放式創新社區中用戶交互反饋對個體創新貢獻度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3):146-152.
[6]王婷婷,戚桂杰,張雅琳,等.開放式創新社區用戶持續性知識共享行為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2):139-145.
[7]嚴建援,喬艷芬,秦凡.產品創新社區不同級別顧客的價值共創行為研究——以MIUI社區為例[J].管理評論,2019,31(2):58-70.
[8]李賀,張克永,洪闖.開放式創新社區創客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21):13-21.
[9]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2):191.
[10]李志宏,朱桃,羅芳.組織氣氛對知識共享行為的影響路徑研究——基于華南地區IT企業的實證研究與啟示[J].科學學研究,2010,28(6):894-901.
[11]尚永輝,艾時鐘,王鳳艷.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虛擬社區成員知識共享行為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7):127-132.
[12]廖成林,袁藝.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企業內知識分享行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3):137-139.
[13]周濤,王超.基于社會認知理論的知識型社區用戶持續使用行為研究[J].現代情報,2016,36(9):82-87.
[14]徐美鳳,葉繼元.學術虛擬社區知識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4(11):72-77.
[15]王子喜,杜榮.人際信任和自我效能對虛擬社區知識共享和參與水平的影響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34(10):71-74.
[16]Tierney P,Farmer S M.Creative Self-Efficacy: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37-1148.
[17]顧遠東,彭紀生.創新自我效能感對員工創新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9):63-73.
[18]楊晶照,楊東濤,趙順娣,等.工作場所中員工創新的內驅力:員工創造力自我效能感[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9):1363-1370.
[19]Bock G W,Kim Y G.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2,15(2):14-21.
[20]Widén-Wulff G,Ginman M.Explain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4,30(5):448-458.
[21]Pfeffer J,Veiga J F.Putting People First for Organizational Suc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1999,13(2):37-48.
[22]Zárraga C,Bonache J.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S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3,14(7):1227-1245.
[23]劉倩,孫寶文.COI社區在線交互對用戶創意質量的影響——專業成功經驗的調節效應[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2):16-27.
[24]Smith S M,Ward T B,Schumacher J S.Constraining Effects of Examples in a Creative Generation Task[J].Memory & Cognition,1993,21(6):837-845.
[25]周濤,魯耀斌.企業網上社區用戶忠誠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128-131.
[26]Zhao Y,Zhao Y,Yuan X,et al.How Knowledge Contributor Characteristics and Reputation Affect User Payment Decision In Paid Q&A?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Theor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8,31:1-11.
[27]Ma J,Lu Y,Gupta S.User Innovation Evalu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n Online Game Communit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9,117:113-123.
(責任編輯: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