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士峰
2019年誰是企業家中的“流量王”?答案無疑是任正非。
2018年12月,任正非的女兒、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押。這件事如同一個分割點。在此之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是個低調神秘的企業家,鮮少在媒體報道中露面。根據公開報道的資料統計,自從1987年華為創辦之后,到2019年之前的31年時間里,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總共不超過10次。但孟晚舟事件發生后,任正非開啟了直面媒體的模式。
2019年任正非接受采訪、發表演講、文章數十次,平均每個月都要接受3到4次采訪,有時會在一天內接受多次采訪。但真正接受國內媒體的一對一專訪,次數很有限,其中兩次都是和央視《面對面》欄目的董倩“面對面”。
作為《面對面》欄目制片人,我深度參與到這兩次采訪的創作當中,個中感受值得總結和思考。
任正非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標簽意義的企業家。所以,《面對面》以前向華為表達過多次專訪任正非的愿望,但都被拒絕。這一次,雖然因為孟晚舟、因為5G,華為處在風口浪尖上,但對于我們來說,確實對能夠采訪任正非不抱希望。
但就是這一次,機會來了。
并不是因為我們如何努力地去爭取,而是華為方面希望任正非主動面對媒體。用任正非自己的話說:我是被公共關系部門“逼”著接受采訪的。
根據華為方面統一安排,2019年1月17日,任正非需要以媒體圓桌的形式面對國內媒體。媒體圓桌不允許錄音錄像。單獨視頻專訪的機會給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也就是我們《面對面》團隊。機會難得,但采訪時間只有10到15分鐘。
即使做一期20分鐘的節目,《面對面》平時的采訪也基本都在一個小時以上。所以,第一次和華為方面的工作人員接觸時,我就提出,能否將采訪時間延長至1個小時。對方答應,說努力爭取。但后來說沒爭取成,強調還是15分鐘。
15分鐘我們也去!誰讓他是任正非呢?
對于這次采訪,華為方面非常重視。除了前期多次溝通問題之外,采訪地點也通過微信發圖片反復溝通,僅坐什么椅子就在微信里溝通了好多次。
華為方面準備的場地是一個書房式的房間,有一排書架。這是一個很舒服的聊天場所,也是任正非會客的常用地點。但從拍攝需求來說,這里并不是很理想。采訪前一天晚上,我們曾試圖另找采訪場地,而且已經選好了一處,但其他場地的選擇最終沒被允許。經過2019年1月17日、采訪當天上午的反復調試,燈光和機器終于布置到位。
相對于平常節目的雙機拍攝,這次采訪我們增加了第三機位,專門拍攝兩個人的側面,并且有一臺游動機位,隨時捕捉兩個人的身體語言及其他細節。
從最終呈現的拍攝效果來說,還是不錯的。光影很自然,人物造型也突出。因為有自然光進入,所以,整個鏡頭顯得敞亮,體現出了一種“開放”的感覺。
在前期溝通時,華為方面傳遞出信息,任總的態度開放,問什么都可以,包括他的兩任妻子(網傳是三人,不屬實),但他最想說的還是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但從整個輿論場來說,我們最想問的還是華為目前遭遇的各種情況,包括孟晚舟事件,5G在一些國家遇阻等等,如果有時間,讓他講講自己的創業和發展歷程自然更好。
在團隊的策劃過程中,我著重向董倩強調了采訪的立場問題。華為現在是一家有爭議的企業,至少在國際上存在爭議。雖然我們是中國媒體,理應站在華為一方,但從采訪來說,我們只應該提出問題,讓他自證清白,而不能從提問中就讓人感覺到:我跟你是一伙兒的。因為這個采訪肯定會被國外編譯,提問一定要客觀中立。
采訪當天上午,華為方面的工作人員從任正非那里專門過來,傳遞任正非的意思,還是想多說基礎教育和基礎研究。但是,只有15分鐘的時間,如果大段時間談這些,明顯跟當下公眾最關注的內容有沖突。在交流時,我明顯感覺到了董倩的焦慮,一向大大咧咧愛跟人開玩笑的她臉色沉重,話也少了。
為了盡量在規定時間內得到更多有效信息,采訪之前,我們想了好多辦法。比如,是否讓董倩在樓門口等著任正非,跟他一塊進來,利用這段時間提問。但華為方面說,有兩個入口都可以進到這里。任正非是自己進來,不確定他從哪里來。
最后,我們決定,董倩就在采訪場地等著他,一個攝像在相對遠處候著。
任正非很準時,比約定時間提前三分鐘到達。一落座,帶上話筒,馬上進入采訪時間。
后來,董倩說,采訪前還有各種想法,坐定后,腦子馬上靜了。
接受董倩采訪的任正非展現了很少在公眾面前展現的一面:有情有理,真誠激情,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采訪對象。但時間飛逝,采訪到十三四分鐘,華為的人就開始在背后捅我,小聲告訴我時間要到了。我一直不動,告訴她,兩個人談得好好的,不好打斷。
到二十來分鐘的時候,對方催促得越來越厲害,我只好到董倩正面的機位旁邊,向她比了一個“V”的手勢。她可以理解為還可以問兩個問題,也可以理解為還有兩分鐘,反正我比了,她也看到了。
后來,周邊的聲音越來越大,采訪明顯難以繼續下去了,董倩向任正非致謝起身。從落座到起身,一共28分鐘。
起身后,任正非要去媒體圓桌,幾十家國內媒體的記者已經等候在那里。這也是華為工作人員一直在催促的原因。錄音師并未上前去摘董倩和任正非的話筒,攝影師也沒關機,而是很默契地跟了上去。這是我們前期準備的預案。在從采訪場地到媒體圓桌十幾米的走廊上,董倩又跟著任正非問了幾個問題。后來,這些問題基本都用在了節目里。那樣的收尾也讓很多人印象深刻,覺得意猶未盡。
當天的媒體圓桌之后,利用本地媒體的優勢,深圳的一家電視臺也爭取到了10分鐘的采訪時間。
根據安排,華為方面會把媒體圓桌內容“脫敏”后以紀要的形式發給各家媒體。華為的紀要是在當晚22點半左右發出的。一些媒體迅速發稿,當晚就掀起第一輪輿情。雖然央視新聞新媒體有一個人去參加媒體圓桌,但即使是央視新聞的新媒體,也對這件事缺乏判斷,沒有第一時間搶發的意識。
第二天早晨,央視新聞的微信發出,但是沒有視頻。此時,深圳那家電視臺的視頻開始傳播。后來,我們從華為方面了解到,他們對當地電視臺的拍攝和采訪并不滿意,但這時候,堵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有預料,任正非的內容會非?;鸨珱]想到那么火爆。當大家都在傳深圳那家電視臺的短視頻時,《面對面》的P2卡還在編導的手中。

□ 圖1 為央視《面對面》記者董倩(左一)采訪任正非。

□ 圖2 為本文作者張士峰(左二)在采訪現場。
我們是按一期正常節目的節奏來處理任正非節目的,只計劃了周日在《面對面》欄目播出。但那個周五,任正非掀起的輿情已經不允許我們按兵不動。我緊急從采訪場記中摘出了三段內容,以最快的速度編輯出來。當天下午,央視新聞新媒體各平臺發出《央視專訪任正非》。里面的三條短視頻,分別是任正非談孟晚舟事件、5G遇阻和基礎教育。朋友圈迅速刷屏,央視開始主導輿情。三條短視頻在當晚的《東方時空》和《新聞1+1》欄目播出,“央視專訪”的效應進一步加大。伴隨著1月20日《面對面》專訪完整視頻的播出,輿論掀起新一輪高潮。
如果我們意識再早一些,采訪當天晚上就剪出視頻,甚至在采訪現場通過手機拍攝幾段視頻發出,或者我們跟央視新聞新媒體的合作再默契一些,央視就可以在這次媒體大戰中從始至終占盡先機。
《面對面》一直是電視大屏上固定時間播出的專題欄目,按照每周日播出的節奏生產節目已經是常態。但是,在全媒體時代,已經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播出的節奏,而是必須按照新聞隨時推送的規律。在跟眾多媒體同場競技中,拿到獨家內容絕對不能藏著掖著,必須盡快推出。這是這次采訪的“慘痛教訓”。
雖然華為方面這次主動讓任正非面對媒體,但總體來說,工作人員還是偏于謹慎。因為任正非長期低調,所以,對于采訪的效果和度,他們也在慢慢摸索。
但看到周五央視新聞新媒體發的三條短視頻后,任正非主動問,董倩他們走了沒,有些沒說到的內容他想補。但因為我們采訪當晚就返京了,這一次不可能再補。任正非還親自跟董倩打了三十多分鐘的電話,表示以后還愿意接受她的采訪,并且要留足時間,把問題說透。
正是有了這次采訪建立的認可和信任,《面對面》得以在四個月后,中美貿易摩擦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再次獨家專訪任正非。這一次,央視到前方的不再只是《面對面》團隊,還有新媒體部更多的同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無論是集體采訪,還是獨家專訪,央視新聞都體現出了在資源整合、渠道推廣、引領輿論方面的不凡能力。通過圖文直播、視頻投放、大小屏同步直播、精彩觀點海報等形式,在長達一周的時間內,對于任正非接受采訪這一媒體事件,央視一直擔任著輿論引導者的角色。
兩次專訪任正非體現了央視和《面對面》的專業能力,也見證了央視新聞人觀念和打法的轉變,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