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萬方 新華網總編室創意策劃室主任
嘉 賓

徐芳清陜西新聞網(西部網)副總編輯、本屆中國新聞獎評委

安傳香新華網新聞中心副總監、《新華網評》欄目負責人

張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王子暉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工作室副主任
主持人: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網絡類參評作品共計53件,獲獎作品25件。如何評價這一屆中國新聞獎網絡類參評作品整體情況?
徐芳清:整體而言,本屆獲獎作品精品多、質量高,充分展示了全國新聞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工作成果,尤其涌現出不少增強“四力”要求、體現“走轉改”精神的優秀作品。
張 錚:整體來看,反映了我國當前主流媒體網絡新聞報道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當前網絡媒體在整個媒體生態中的重要地位。
主持人:請結合實例分析這屆網絡類獲獎作品的特點?或者說,什么樣的網絡類作品能夠獲獎?
徐芳清:除具備所有獲獎作品共有的“題材重大,語言生動,時效性強,主題鮮明”等特性外,這屆網絡類獲獎作品,還突出表現在“更務實、重創新、影響大”幾個方面。以新聞名專欄一等獎《法媒銀·失信被執行人曝光臺》為例,該專欄由江西高院和江西日報牽頭,聯合駐贛18家金融機構共同打造,在全國首創人民法院、新聞媒體、銀行金融機構聯手打擊“老賴”模式。更務實,從新聞助力、公開曝光、公眾查詢、聯合懲戒等欄目,增設舉報老賴、請您監督、懸賞公告、陽光平臺、司法拍賣、大數據支撐等,使其更加貼近民生及社會各界需求。重創新,以往懲戒老賴多是限制乘坐飛機、高鐵及高消費,該專欄首次在南昌地鐵1號線多個站點,滾動曝光“老賴”身份信息。這種對失信被執行人的信用懲戒新模式,在網上獲得了極高關注度和點擊量。影響大,“組合拳”下,大量執行積案被化解,一批“老賴”無處藏身。截至2019年10月底,平臺數據庫共納入23.8萬名失信被執行人,重點曝光4.6萬名,網友通過平臺查詢失信名單達1405萬人次。
張 錚:從我個人來看,獲獎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媒體宣傳報道的要求,而且尊重并符合網絡傳播規律。比如《牽媽媽的手》《四十年·四十家》《一片葉子的扶貧故事》等作品,既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宣傳輿論水準,也符合學術研究得到的結論,即正面宣傳需要從小著手,從普通人著手,以情動人,以事實感人,讓真實發揮力量。因此,獲獎的網絡類作品,和其他類別的作品一樣,都是從人民中來,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來,真正體現民心、體現國情,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作品。
安傳香:我想用一幅對聯來概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被ヂ摼W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網絡作品自然要反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重大政策、重大議程,到輿論焦點、社會熱點,到民生百態、個體冷暖,都要有所體現。比如,這次獲得一等獎“新聞名專欄”的《新華網評》,是新華網重點打造的評論欄目,以準確權威解讀中央精神、及時跟進點評熱點事件、網言網語引發共鳴等鮮明特點,被網友評價為:每逢重大事件“新華網評”必有為,每逢重大活動“新華網評”必在場,每逢熱點話題“新華網評”必發聲。再比如,獲得一等獎的網絡專題《一片葉子的扶貧故事》,以一片葉子為抓手,切入脫貧攻堅重大主題,讓讀者跟隨一片茶葉的軌跡,看到茶葉扶貧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此次不少網絡類參賽作品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什么樣的作品能在同類題材報道中脫穎而出呢?如何在網絡陣地做好宏大主題的宣傳報道呢?



安傳香:所謂脫穎而出,就是要與眾不同,尤其是在圍繞同一主題“同臺競技”的情況下。我感觸最深的就是8個字:多元技術,創意表達。比如,新華社攝影部推出的多媒體互動式攝影專題報道《四十年·四十家》,就是利用“技術”優勢增強了與讀者的互動,讀者只需動動手指就能翻看40個家庭在過去40年的新舊影像對比,成為改革開放40年報道中的一抹亮色。這也提示我們,越是宏大的主題宣傳,越要善于運用“微”視角,謀求“暖”表達,消除受眾的疏離感,實現情感共鳴,提升傳播效果。
王子暉:許多反映宏大主題的獲獎作品,都是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實踐證明,做好宏大主題的宣傳報道,必須堅持常態化的思維意識,建立常態化的機制流程,這樣才能在保持熱度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深度、開辟廣度。同時,反映宏大主題作品必須有思想性,而思想性離不開策劃的系統性。只有進行系統化的設計、系統化的梳理和系統化的闡釋,才能不斷拓展深度,把報道做特做優。當然,常態化和系統性都是在不斷的錘煉中形成的,從獲獎作品的創作歷程可見背后的艱辛努力。我們黨的新聞媒體都要從中學習,以“四力”的提升帶動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履職本領、工作作風的全面增強,讓我們的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努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主持人:《“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網上展館》為什么可以獲得網絡類作品特等獎?
張 錚:我個人覺得,這個作品確實很好地體現了網絡媒體的特點,可以將恢弘氣勢的選題融入細微,可以融入多元的技術手段與信息呈現方式,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我想這是精心策劃、精細設計、精準實施才能做好的大型作品,值得特等獎。
主持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近年來不少媒體重點發力網絡評論報道。與傳統評論報道相比,網絡評論有什么特點?好的網評報道評價標準是什么呢?
安傳香:現在傳統評論與網絡評論之間的界限已經沒有那么明顯了,傳統媒體也在借助網絡優勢擴大評論影響力,網絡評論中也成長起來一批優秀的網評員和品牌欄目。但網絡評論的開放性、即時性、多樣性等特征表現更突出一些,可以與受眾進行互動,可以不受版面限制快速發稿、批量發稿,可以運用多種表現形式、表達方式更好地適應融合發展趨勢和全媒體傳播需求。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好的網評報道一定是觀點正確、立意準確、見解獨到,一定是論證扎實、論據充分、論述鮮活,一定是思想性與生動性相統一、邏輯性與形象性相統一、深刻性和通俗性相統一,老百姓愛讀愛聽愛看,經得起歷史檢驗。
主持人:打通“兩個輿論場”,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是主流媒體必須承擔的責任,您對當下互聯網主流輿論及引導有何評價和建議?
張 錚:所謂主流與支流,或主流與非主流,我覺得不能以媒體所屬機構的性質來決定,更不能以內容的“正斜旁支”來決定,打造清朗網絡空間的任務,是每一個網絡內容的生產主體、每一個網民共同的責任,我們所說的“主流媒體”,只有將自己與眾多的網絡自媒體,網民放在平等的地位,共同承擔好“主體責任”,才能更好營造好的網絡生態。
“兩個輿論場”當下也不似幾年前那樣的割裂,甚至對抗,網民在成長,愈加理性,中國的網民更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總書記說“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因此,主流輿論建設的主體必須深刻體察網民的所思所想,洞悉社會發展的熱點,俯下身子調查民意,站起身子指引方向,必須采用創新的傳播手段,最新的傳播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
主持人:評選過程中有沒有評委意見不一致或出現較大分歧的時候,為什么不一致?最終是如何解決的?
徐芳清:大部分作品評委意見比較一致,但也有出現分歧甚至較大分歧的情況。比如網絡評論《辛識平:“娘炮”之風當休矣》,就曾引起不小爭議。一部分評委認為,“娘炮”的提法或許不妥,似有性別歧視之嫌,而且該文發表時,在網上也的確引起過一些質疑,尤其是一部分“小鮮肉”的“粉絲”反對的聲音;另一些評委則極力推崇和肯定該文,認為理應抱著客觀、公正、中立的態度看待,必須充分體現主流價值觀,體現正確的輿論和價值導向,絕不能被部分網友意見所左右。大家積極討論,充分發表看法,意見逐步趨向一致。最終,評委們采取投票方式,確定該評論為二等獎。
主持人:這屆中國新聞獎網絡類作品評選是否留有遺憾?還有什么問題待解決?
徐芳清:要說遺憾,我覺得網絡類評選中,輿論監督作品少了些。全部887件參評作品,輿論監督類報道55件,其中只有3件是網絡、媒體融合類作品。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是統一的,我們發揮傳播社會正能量主力軍作用的同時,還應肩負起新聞輿論監督的責任和使命,通過曝光和揭露,抨擊時弊、抑惡揚善,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步。這方面,網絡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