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占英,趙 興
母豬的育種計劃專注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繁殖特性,這些特性對仔豬性能有直接影響。因此,養豬業的基因選擇會產生更大窩重和更重的仔豬,加快下一個繁殖周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品系的豬逐漸出現,提高了生產力,但營養推薦水平仍然停留在早期。即使是哺乳關鍵時期,日糧也沒有發生變化。在大多數商業農場中,盡管其他管理措施(如群體飼養和繁殖)也可以作為提高性能的有效措施,但飼養制度是提高母豬生產力的有效方法。對高產基因型母豬而言,在哺乳期增加飼喂頻率而不是自由采食是一種可行的策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哺乳期間飼喂頻率對母豬體況、繁殖性能和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1.1 試驗動物與飼養管理 本試驗在一個擁有300頭母豬的養豬場進行。試驗選取68頭母豬進行研究,預產期前1周對每頭母豬進行稱重、清洗并轉移到產房。為出生后前幾天的仔豬提供地暖和保溫燈。所有產箱都放在同一個房間,以避免不同環境條件造成的影響。母豬隨機分為8組(每組8~10頭母豬),哺乳期間其中4組母豬每天飼喂2次,另外4組每天飼喂3次,母豬分為青年母豬(<2胎次)和老齡母豬(≥3胎次)。每天飼喂2次的母豬分別在早上6點半和下午5點各飼喂1次,每天飼喂3次的母豬分別在早上6點半、9點半和下午5點各飼喂1次,除飼喂頻率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

表1 哺乳期飼料的營養成分
試驗期間兩組母豬均采食商業哺乳母豬飼料,營養成分見表1。各處理母豬的分配情況及其特性見表2。平均斷奶時間為產后26 d。斷奶時母豬被轉移到妊娠圈。仔豬出生3 d對仔豬進行閹割、剪尾和補鐵。同一組中窩產仔豬數較大的在出生第1周進行交叉飼養,以平衡每窩初始仔豬數,并確保產仔數的一致性。仔豬在出生后第10天可自由飲水,并加入少量飼料,以確保仔豬對固體飼料的適應。

表2 各處理母豬的分配情況及其特性
1.2 數據收集 母豬的采食量由每日飼料投喂量和剩余量計算。母豬在進入產房前和斷奶時分別稱重1次,以評估哺乳期間的體重下降。此外,在對母豬稱重時,通過評分范圍從1(瘦)~5(胖)來判定動物的體況。同時根據Dusel(2009)的方法對肩部組織病變情況進行評分。記錄出生時活仔豬總數、斷奶仔豬數、死亡仔豬數。在試驗期間,每窩重量測量3次,即出生、哺乳21 d和斷奶。記錄仔豬泌乳至第21天的采食量,母豬在斷奶后平均5~6 d授精一次,而在人工授精未懷孕的情況下記錄每頭母豬的發情率。
1.3 統計分析 采用SAS統計軟件進行單變量方差分析,在方差分析前檢測數據是否為正態分布。兩組數據的均值通過T檢驗進行差異性比較,P<0.05表示有顯著差異。
2.1 飼喂頻率和年齡對母豬采食量的影響 每天飼喂2次,母豬采食量從1 kg升高到4.5 kg,而每天飼喂3次的母豬采食量超過5 kg(數據未列出)。此外,在試驗第二周母豬的采食量進一步增加。在哺乳期第14天,兩處理的采食量均超過6.5 kg。從第3周到試驗結束,飼料攝入量保持不變。由表3可知,每天飼喂3次的母豬21 d哺乳期的平均采食量和哺乳期間平均總采食量更高(P<0.05)。老齡母豬較青年母豬顯著提高了21 d哺乳期采食量、平均日采食量和哺乳期采食量(P< 0.05)。

表3 飼喂頻率和年齡對母豬采食量的影響
2.2 飼喂頻率、年齡和窩產仔數對母豬體況的影響 由表4可知,與每天飼喂2次的母豬相比,每天飼喂3次的母豬肩部組織病癥變輕,喂養頻率對肩部病變程度具有顯著影響(P<0.05)。此外,母豬年齡對體況評分也有顯著影響,與老齡母豬相比,青年母豬的體重下降百分比更多(P<0.05)。每天飼喂3次的母豬發情率(21%)高于每次飼喂2次的母豬(10%)。在飼喂頻率和母豬年齡影響下,每天飼喂2次的青年母豬再發情率較高(20%),而同組老齡母豬再發情率為5%。相反,每天飼喂3次的青年母豬返情率為0,而同組老齡母豬返情率為29%。

表4 飼喂頻率、年齡和窩產仔數對母豬體況的影響
2.3 飼喂頻率、年齡和窩產仔數對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5可知,產仔數會影響仔豬生產性能。窩產仔數評分為3(產仔>11頭)組在21 d哺乳期的窩增重和出生-斷奶窩增重均顯著高于窩產仔數評分為2組(10~11頭)(P<0.05),但窩產仔數評分為3組較窩產仔數評分為1和2組顯著降低了仔豬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且21 d哺乳期結束時體重顯著降低(P<0.05)。

表5 飼喂頻率、年齡和窩產仔數對仔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本試驗中,飼料代謝能為13.0 MJ/kg、消化能為13.54 MJ/kg,凈能為9.34 MJ/kg)均符合泌乳母豬的能量需求。但由于母豬哺乳期是一個高能量需求的時期,母豬很難滿足其能量和營養需求,日糧必須充分均衡制定。飼料中必需氨基酸——賴氨酸含量為1%,標準回腸可消化賴氨酸含量為7.94 g/kg,這符合高產母豬氨基酸的需求(Theil,2015)。本研究中觀察到母豬采食量逐漸增加,這與Kruse等(2011)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發現在泌乳開始時采食量增加,但在第9天后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直到斷奶,但本研究中采食量在第14天達到一個穩定水平。本研究中觀察到青年母豬的日采食量較低,說明胎次對采食量有顯著影響,在哺乳期間青年母豬采食量估計為5.8 kg,而老齡母豬為7.4 kg。理想情況下,即使母豬的食欲是一個限制因素,為了防止身體脂肪和蛋白質過度動員,采食量都應保持在一定的水平(Theil,2015)。因此,將飼喂頻率增加到每天3次是增加能量攝入的一種方法,這也與體況評分結果一致。
但母豬年齡對體況評分和哺乳期體重下降有顯著影響,青年母豬體況評分較老齡母豬低,體重下降增加,作者推斷這可能是由于青年母豬在分娩前過量采食,影響了哺乳期的采食量和采食方式。因此,與多胎次妊娠母豬相比,第1和2胎妊娠母豬仍然需要營養物質才能生長,而第4胎妊娠母豬在哺乳期間的體重損失估計在10.1%到第2胎妊娠的母豬14.7%之間(Tantasuparuk等,2001)。在肩部病變方面本研究每天飼喂2次的母豬肩部組織病變發生率較高,與Rolandsdotter等(2009)的研究結果一致,其認為每天飼喂2次會促使母豬更頻繁地站立,同時行為更活躍,體況評分較低,這可能反過來又導致肩部病變程度的增加。
母豬繁殖性能一般隨胎次的增加而增加,第3和第4胎的母豬繁殖能力更強。此外,與初產母豬相比,胎次較高的母豬在哺乳期體重損失更大。當體重下降不超過15%時,母豬在斷奶后7 d內發情率可達70%以上(Thaker和Bilkei,2005)。在本研究中,每天喂食3次的青年母豬沒有出現返情現象,而老齡母豬返情率達到29%,這可能是由于青年母豬代謝狀況較好。此外,老齡母豬斷奶后再發情低的原因可能是營養不足,進而影響排卵率。在泌乳期前21 d和斷奶時出生的大窩產仔豬中觀察到較高的生長性能可以歸因于遺傳育種的改良,但在窩產仔數較大的組中,仔豬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較低,這可能是由于母豬較低的采食量無法維持泌乳量,進而影響仔豬的生長(Koketsu等,1996)。與老齡母豬相比,體況評分較低的青年母豬所產的仔豬在21 d的生長性能較低。此外,哺乳期間母豬的采食量有限是生產上面臨的一個挑戰,因為采食量降低會導致機體營養儲備動員提高。
綜上所述,優化高產基因型母豬哺乳期的管理措施至關重要。日采食量由2次增加至3次可使母豬采食量增加,體狀況改善,肩部組織損傷減少,而仔豬生長性能受產仔數的影響,而不受母豬飼喂次數和年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