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月,張艷華,王世榮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病理改變表現為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區無細胞性增寬或結節型病變[1]。病變早期出現尿中微量白蛋白,繼而出現大量蛋白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功能受損,最終發展至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筆者采用二參益氣補腎膠囊治療DN 氣陰兩虛兼血瘀證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月1月至2017年6月在山西省中醫院門診治療的87例DN 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3 例和對照組44例。治療組女23例,男20例;年齡18~70歲,平均(53.74±12.18)歲;病程2~15 年,平均(7.34±2.23)年。對照組女23例,男21 例;年齡18~70 歲,平均(56.34±9.25)歲;病程2~15 年,平均(7.13±2.0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中Mogensen 分期標準,屬于Ⅲ、Ⅳ期[2]。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方案)》,辨證屬氣陰兩虛夾瘀證。主癥: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肢體麻痛;次癥:面色白,心煩失眠,口渴喜飲,手足紫暗;舌脈象:舌暗淡、少苔,舌下脈絡迂曲,脈細無力或脈澀[3]。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性別不限。③24 h尿蛋白定量<3.5 g,血肌酐<176μmol/L。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出現心腦血管意外、腎臟透析等嚴重并發癥者。②近1個月內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急性代謝紊亂及合并感染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精神病患者或有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診療者。
2.1 對照組給予控制飲食、降血糖、降血壓等治療。①飲食:糖尿病飲食;腎功能不全者蛋白攝入量在0.6 g/(kg·d)左右;限制鈉鹽攝入。②血糖:首選胰島素,避免口服有腎臟損害的降糖藥,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③血壓:選擇ARB 類降壓藥,將患者的血壓控制在130/80 mm Hg(1 k Pa=7.5 mm Hg)內,老年人目標血壓為140/90 mm Hg。④其他:科普糖尿病知識,嚴密監測血糖,囑患者進行適量運動。療程為12周。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二參益氣補腎膠囊(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制劑中心,晉藥制字AZ20080194,0.4 g/粒),口服,每日2 次,每次4 粒。療程為12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①治療前及治療4、8、12周后檢測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及腎功能指標,腎功能指標包括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中醫證候療效
(中醫證候評分根據癥狀程度評為輕度1分,中度2分,3分重度,癥狀消失0分)。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考《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擬定[2],顯效:尿微量白蛋白降至正常或下降1/2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1/2以上,腎功能指標正常;有效:尿微量白蛋白有所下降,但不及顯效標準,24 h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不到1/2,腎功能指標正常;無效: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無變化或較治療前升高,腎功能指標無變化。中醫證候療效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痊愈:癥狀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0%;顯效:癥狀明顯改善,7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0%;有效:癥狀有所改善,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2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24 h尿蛋白定量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4、8周,兩組24 h尿蛋白定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兩組24 h尿蛋白定量均較治療前減少,治療組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較(g/L,±s)

表1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較(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12周治療組 43 1.72±1.21 1.58±1.10 1.48±1.13 0.75±0.46△▲對照組 44 1.69±0.99 1.62±0.97 1.52±0.92 1.18±0.67△
(2)尿微量白蛋白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4、8周,兩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兩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較治療前減少,治療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比較(mg/L,±s)

表2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比較(m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12周治療組 43 152.0±46.2 136.0±32.4 123.0±28.1 99.5±21.6△▲對照組 44 146.0±45.9 135.0±30.6 130.0±26.9 118.4±22.5△
(3)腎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4、8周,兩組患者BUN、SCr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兩組患者BUN、SCr均較治療前下降,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指標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12周BUN(mmol/L)治療組 43 7.21±3.50 6.98±3.46 6.25±2.94 4.72±2.80△▲對照組 44 6.95±3.43 6.56±3.10 6.29±2.83 5.91±3.14△SCr(μmol/L)治療組 43 90.66±41.41 81.91±25.11 77.96±24.89 60.17±19.47△▲對照組 44 90.51±35.75 89.21±40.12 88.36±37.60 69.85±20.23△
(4)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5)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兩組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例(%)]
《素問·奇病論》言:“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以除陳氣也。”提出“消渴”病名。《圣濟總錄》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憊,氣化失常,開闔不利,水液聚于體內而出現水腫。”可知消渴日久累及腎臟病變。現代中醫學者認為,DN 屬于消渴下消范疇,是由消渴遷延不愈發展而來,病機主要由陰虛燥熱逐步發展為氣陰兩虛,病情日久,氣虛、陰虛可致瘀血、濕濁。楊霓芝教授認為,DN 屬于中醫“消渴腎”,屬本虛標實之證,正虛主要為脾腎氣(陽)虛、氣陰兩虛,邪實主要為痰濕、瘀血[5]。劉光珍教授認為,DN 多以下消為主,陰虛燥熱逐漸發展為氣陰兩虛,燥熱、血瘀為常見標證[6]。
二參益氣補腎膠囊是山西省中醫院已故中醫腎病專家于家菊主任研制的治療慢性腎衰竭的中成藥[7]。由冬蟲夏草、西洋參、靈芝、丹參組成,方中以冬蟲夏草為君,具有補肺益腎之功;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為平補之品;靈芝有補腎氣、益精氣、利水道之功,丹參為活血化瘀之要藥。四藥合用,具有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冬蟲夏草、西洋參、靈芝均有免疫調節作用,冬蟲夏草可以保護腎小管,減輕系膜增殖硬化,延緩腎小球硬化;丹參可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從而改善腎功能[8]。筆者根據異病同治理論,運用二參益氣補腎膠囊治療DN 氣陰兩虛兼血瘀證,切中病機,臨床療效確切。綜上所述,二參益氣補腎膠囊治療DN 氣陰兩虛兼血瘀證,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腎功能,表明該藥組方合理有效,值得臨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