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科研評價中有待改進的局面,2 月科技部、教育部雙雙出手,正式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措施》)、《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通知,以破除“SCI 至上”“唯論文”的評價導向,兩份文件的出臺并不意味著科研工作者無需發表論文,相反,文件鼓勵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以及鼓勵國內期刊發展。
此次發布的文件信息量巨大,牽涉到科研評價的關鍵點,如何抓住最核心的精神要旨,正確理解論文發表在未來國內科技評價工作中的作用,本刊在對兩份文件梳理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分析。
教育部、科技部《意見》準確理解SCI 論文及相關指標
《意見》首當其沖地指出,“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
SCI 作為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索引,如同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卡片,是一個分類數據庫。SCI 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于科研評價,具有局限性:一是SCI 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并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 論文簡單等同于高水平論文。二是SCI 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于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并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三是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論文相關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科技部《措施》理性看待“SCI 論文”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
作為科技創新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論文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這是毋庸置疑的。此次科技部印發的《措施》是為了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 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破除的是論文“SCI至上”。《措施》鼓勵科研工作者發表高水平、高質量,有創新價值,體現服務貢獻的學術論文。
與此同時,科技部在《措施》中鼓勵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聲音,鼓勵將論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措施》中明確提出的“代表作制度”,要求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這是對當前過分注重外文期刊的扭曲化現象最直接的舉措。
《意見》《措施》提綱挈領 多項舉措并施
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針對此次破除痼疾的行動,《措施》《意見》兩份文件中均給出了相應的舉措。二者相輔相成,強調“分類評價”和“注重實效”的原則。
一是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產出形式是有區別的,從評價上要解決“一刀切”問題,針對不同領域,論文需賦予不同權重作用。(《意見》)
1)對于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新機制等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強化代表作同行評議,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重點評價其學術價值及影響、與當次科技評價的相關性以及相關人員的貢獻等,不把代表作的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措施》)
2)對于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關鍵部件、實驗裝置/系統、應用解決方案、新診療方案、臨床指南/規范、科學數據、科技報告、軟件等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措施》)
3)提高對高質量成果的考核評價權重。對于具有一定學術影響或取得實際應用效果的標志性成果可作為高質量成果,可增加到10 %的權重;對于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對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具有帶動作用的,可增加到30 %的權重;對于已在實踐中應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作出重要貢獻的,可增加到50 %的權重。具體權重由相關科技評價組織管理單位(機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措施》)
二是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同行評價是科研評價的通用做法,關鍵是要真正發揮同行專家作用,在評審中引導專家不簡單以SCI 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負責任地提供專業評審意見,并倡導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意見》)
三是規范評價評審工作。對于評價評審工作,首先是要減少,大力減少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三評”事項。其次是要規范,評價指標、辦法要充分聽取意見,特別是科技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意見;評價方式要實行代表作評價,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要求填報SCI 論文相關指標;評價過程要遵循同行評價原則,對評審對象合理分組,遴選合適專家,并合理設定工作量等。(《意見》)
另外,文件在針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評選方面的評價標準和申報流程均作了指導性規定。并在最后提出各項強化監督檢查措施,確保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此次教育部、科技部雙雙發文,對扭轉當前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提出了最直接的指導意見,理性看待SCI 論文,科學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評價指標,展現中國學術之聲,鼓勵國內期刊發展、走向世界學術的舞臺已成為當下中國科研發展的新趨勢。
2020年02 月20 日05 時07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將新技術試驗衛星C 星、D 星、E 星、F 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主要用于在軌開展新型對地觀測技術試驗。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26 次航天飛行。
此次發射是今年春節之后,我國首次航天發射。發射任務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取得圓滿成功,宣告著中國航天正式“復工”。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攻堅階段的關鍵時期,傳來一箭四星成功發射的消息也大為振奮人心!
此次任務中,長征二號丁實現了三個新突破: 一是首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任務;二是首次使用新型測發控一體化設備;三是首次實施四星串并聯的發射布局。
據悉,航天科技集團承擔的北斗導航全球組網、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今年將全面收官,火星探測器將實施發射,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三型運載火箭將迎來首飛,宇航發射有望首次突破40 次,無論從宇航發射數量,還是技術難度挑戰來看,都是史無前例的。
1 月16 日,由商業航天企業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航天”)自主研制的首顆Q/V 頻段衛星成功發射,單星可覆蓋30 萬平方公里。
這顆通信能力達10 Gbps 的民營5 G 低軌寬帶衛星于在軌30 天后的2 月下旬成功開展通信能力試驗,驗證低軌Q/V/Ka頻段通信,實現Q/V/Ka頻段星地通信鏈路連通,后續將繼續開展Q/V/Ka 等頻段的通信性能測試。
目前,這一技術團隊通過多個地面測控站追蹤到衛星,與衛星進行“對話”。通過“天地對話”獲取衛星當前的工作狀態,例如工作模式、軌道、姿態、溫度、設備狀態、功耗等,這有點類似于遠程操控桌面,這些測控可持續了解這顆星的“健康情況”,并會對衛星進行一系列檢查、維護或者排故。銀河航天首發星“體檢結果”顯示,這顆“5 G”衛星的“健康狀況超預期”,其姿態控制精度和測控指標相對設計指標均有正偏差(超出設計指標)。且其它分系統在軌數據均滿足設計指標。
由于衛星通信服務區域廣,且不受地球表面地理環境影響,在“老、少、邊、窮”地區的通信覆蓋成本較低,其是全球通信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彌補信息時代“數字鴻溝”的核心工具,“太空互聯網”有望成為5 G 乃至6 G 時代實現全球網絡覆蓋的重要組成方案。
1 月6 日,中國電科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保障中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宣讀了相關批復文件,明確了中國電科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保障中心的主要服務范圍和主要人員組成,并向國基南方子集團授牌,標志著中國電科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保障中心正式成立。
會議指出,軍用電子元器件可靠性保障中心的成立意義重大,將有力推動我國電子元器件可靠性保障事業的進步發展,加速實現電子元器件自主創新目標。
會議針對中心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站位要高,要把重大工程元器件質量管理體系、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好,并與各分中心協同做好重大工程元器件質量保障的策劃和實施;二是定位要準,要瞄準工程型號和重大項目,以關鍵元器件可靠性研究和評價為重點,全面保障工程型號元器件質量,為集團公司建設元器件可靠性數據庫和優選目錄提供重要支撐;三是逐步建立市場化運行模式,要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在新一代元器件可靠性研究方面形成技術特色,緊抓國內市場發展機遇,積極參與全球化競爭;四是以軍為主,融合發展;五是做好開放平臺建設工作,要積極與行業內各單位及可靠性研究機構開展合作,不斷加強元器件可靠性數據庫建設,形成面向全行業開放、服務的數據庫和標準庫。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 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
根據發展戰略,到2025年,我國將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智能交通系統和智慧城市相關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 等)實現區域覆蓋,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絡(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開展應用,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網絡實現全覆蓋。展望2035年到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綠色、文明的智能汽車強國愿景逐步實現,智能汽車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圍繞智能汽車全產業鏈,發展戰略明確要構建六大體系。一是構建協同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構建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體系,三是構建先進完備的基礎設施體系,四是構建系統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五是構建科學規范的產品監管體系,六是構建全面高效的網絡安全體系。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2 月22 日召開加快推進5G 發展、做好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強調,要加快5G 商用步伐,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
會議要求,基礎電信企業要及時評估疫情影響,制定和優化5G 網絡建設計劃,加快5G 特別是獨立組網建設步伐,切實發揮5G 建設對穩投資、帶動產業鏈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5G 應用加速落地,如5G+紅外熱成像測溫、5G+消殺清潔無人車、雷神山火神山醫院“云監工”、5G 助力新冠肺炎遠程超聲診療等。
工信部表示,基礎電信企業要及時梳理總結5G 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加快推廣新業務、新模式、新應用。抓住5G 在網絡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業務發展機遇,釋放新興消費潛力,擴大網絡消費,促進信息消費。
工信部還表示,進一步深化5G 與工業、醫療、教育、車聯網等垂直行業的融合發展。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2020年1 月13 日哈電集團消息,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600 kW 海底式潮流發電機整機制造”通過專家組驗收,標志著我國最大的、單機容量600 kW 的潮流能發電機組制造成功,我國潮流能機組研制水平邁上新臺階。
據了解,“600 kW 海底式潮流發電整機制造”項目是哈電電機2010年與國家海洋局簽訂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項目主要目標是通過專項資金支持,提高我國潮流能發電系統關鍵設備和整機制造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實現600 kW 海底式潮流發電整機的國產化生產。
與太陽能、風能、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相比較,海洋潮流能規律性較強、能量穩定,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但由于能源分散、能源密度低,以及海洋環境嚴酷等原因,研制能夠有效開發潮流能的發電機組難度巨大。哈電電機600 kW 潮流能發電機組的成功制造,對解決我國乃至全球偏遠海島的能源供應、海洋水下監測儀器供電等問題以及潮流能的市場化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在600 kW 潮流能發電機組研制中,哈電電機充分考慮了機組的可靠性與可維護性,創新設計了豎井結構,使人員能夠進入機組內部進行及時檢修維護,解決了潮流能機組維護難的問題;在機組密封、防污防腐、傳動系統等關鍵技術上采用了先進技術,提高機組運行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對臺風等惡劣環境的應對能力。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為載人空間站工程新研制的長征五號B 遙一運載火箭,按照流程完成出廠前各項研制工作,于2020年2 月5 日安全運抵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后續將與先期運抵的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一同進行發射場合練,然后執行首飛任務。
長征五號B 運載火箭主要用于空間站艙段等近地軌道大型航天器發射任務,是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基礎上改進研制的新型火箭,根據空間站任務要求新研制了大型整流罩,并對全箭進行了適應性改造。火箭全長約53.7 米,芯一級直徑5 米,捆綁4 個直徑3.35 米助推器,整流罩長20.5 米、直徑5.2 米,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氧、液氫和煤油作為推進劑,起飛質量約849 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于22 噸。
據了解,發射場合練完成后,長征五號B 遙一運載火箭將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于4 月中下旬執行首飛任務。面對當前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挑戰,工程全線堅決貫徹黨中央統一部署,將疫情防控納入合練任務統籌安排,科學決策、科學組織、科學管理,確保合練任務和首飛任務按計劃順利實施。
美國航天局2020年1 月20 日消息,國際空間站的兩名美國女宇航員當天出艙行走,繼續為空間站更換性能更高的鋰電池。這是空間站歷史上第三次全女性太空行走。
據美國航天局發表的新聞公報,美國東部時間20 日早晨,宇航員克里斯蒂娜·科赫和杰西卡·梅爾開始太空行走,下午順利收工,整個出艙任務歷時6 小時58 分。
兩人拆除了空間站太陽能板附近的最后兩塊鎳氫電池,將其移放到外部平臺上,還安裝了第六塊,也是最后一塊鋰電池。被拆下的兩塊電池將由今年下半年抵達空間站的日本“鸛”號貨運飛船處理。
去年10 月18 日,這兩名宇航員出艙完成空間站歷史上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今年1 月15 日,她們再次出艙行走,任務內容就是為空間站更換電池。
科赫去年3 月抵達空間站,計劃今年2 月返回地球,是目前世界上單次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女性。
2020年2 月3 日南京大學消息,該校科研人員在量子信息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首次基于無人機移動平臺實現了量子糾纏分發。相關成果近日在《國家科學評論》在線發表。
取得該突破的是中科院院士祝世寧團隊。據項目負責人謝臻達、龔彥曉介紹,量子糾纏分發是將兩個糾纏量子分別發送到相距很遠的兩個點,通過觀察兩個點的測量結果,來檢驗量子糾纏的存在,可以有效證明量子通信鏈路的可靠性,為量子通信奠定基礎。此前,量子糾纏分發已經在光纖鏈路以及衛星和地面之間的自由空間鏈路取得成功。
“而無人機的優勢在于高度靈活性和快速組網能力,即需即建,以無人機作為基本節點,快速構建移動量子通信網絡。”謝臻達說。
龔彥曉介紹說,2017年以來,團隊輾轉南京、石家莊、蘭州等地,最終完成了首個基于無人機平臺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測試了新系統在夜晚、白天、小雨等氣象條件下的工作能力。團隊取得了多項技術創新和突破,包括每秒可產生240 萬對糾纏光子、重量僅為468 克的高性能集成化量子糾纏光源,以及輕量化光信號收發一體系統、便攜式地面站等。
謝臻達表示,該系統還能夠與高空無人機、高空氣球建立長距離鏈路,并與現有的光纖和衛星量子網絡連接,解決量子網絡不同層次之間全天候、廣覆蓋的問題,對推進量子通信的實用化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