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愛華
(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綜合與實踐”作為數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此“綜合與實踐”的開展也備受關注[1]。但是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沒有承載明確教學任務的“綜合與實踐”在實施過程中還比較形式化、簡單化。教師對“綜合與實踐”的認識不是十分清晰,容易忽視?!熬C合與實踐”不等同于一般的數學活動課或復習課,其目的在于“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思維、成長規律出發,將學生的發展放在數學課堂的正中央,積極探索“綜合與實踐”教學新路徑,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彰顯數學學科學習的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小學階段設計了具體的“綜合與實踐”課程內容。從“綜合”的角度來看,低年級的綜合主要是數學和日常生活的綜合,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問題大多源自生活,如何在數學課堂和生活之間架起橋梁,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迎合學生的需求,巧妙地將生活素材進行取舍和再加工,讓學生在分析處理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將生活在數學課堂里綜合、數學知識到生活中實踐[3]。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時,筆者將實踐活動延伸至課前,請學生做“小小調查員”,將生活中認識的數記錄下來,并帶到課堂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介紹。豐富的生活素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讓課堂收獲了別樣的精彩。
【片段一】說一說:自己發現的數
生1:這是我用手機拍下來的兩個數。40 表示大型貨車限速40,70 表示小型貨車限速70,這兩個數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整十數。(見圖1)
生2:什么是限速?
師:問得好!

圖1
生1:限速就是不能超過這個數,要比這個數小或者一樣大。如果超過了就是超速,警察叔叔要罰款的。
師:有一位司機開到60,假如你是警察叔叔,你要跟他說什么呢?
生1:我會對這個司機說你超速了,要罰款。
生3:不一定呀,如果這個司機開的是大型貨車才算超速,如果開的是小型貨車就不算超速,因為60 沒有超過70 呀。
師:說得有道理,面對這樣兩個數,同學們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
學生的疑惑是一個引導學生積累思維經驗的契機。一個原本以為比較難理解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之間的爭論也激活了課堂。學生敢問、敢想、敢說,從自己熟悉的和感興趣的事物入手,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得淺顯易懂,同時來源于教師適時地追問更開放的數學問題,推動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用開放的視角和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容展開綜合分析,思維的火花碰撞得格外猛烈。
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數學學習本身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永遠學不會的?!薄熬C合與實踐”的安排,也正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身經歷過程,真正將所學的知識內化成自身的東西。教師應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創設適合的情境,引領學生自然融合,讓學習悄然發生[4]。
【片段二】比一比:體會數的作用
師:剛剛小朋友們交流了很多生活中發現的數,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數無處不在???,老師每天開車上下班,發現路上的紅綠燈有的有數在閃動,有的卻沒有(見圖2)。

圖2
生:(紛紛表示同意)……
師:這兩種紅綠燈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一種有數在倒計時,另一種沒有數。
師:如果你在過馬路,更喜歡遇到哪一種紅綠燈呢?說說你的理由。
生1:我更喜歡有倒計時的那種,它可以告訴我們綠燈還會亮多少時間。
生2:我也喜歡有數的那一種,因為可以方便我們估計一下能不能通過。如果來不及的話可以再等一等,要不然走到一半換了紅燈就不安全了。
……
師:是的,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一個簡單的裝置,因為有了數字的閃動更人性化地幫助大家更好規劃如何安全過馬路。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我們生活中所有的數都消失了,你覺得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生1:如果沒有了數,生活就亂套了,我們都不知道怎么回家了?坐什么公交車?去哪一幢樓呢?
生2:如果沒有了數,生活就太不方便了,怎么打電話?怎么測量體溫?
……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如果直接告訴他們數有哪些作用、學了有什么好處并不容易,也難以讓他們產生共鳴。在上述教學片段中,一個看似簡單的環節,引導學生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之中,積極參與并暢所欲言。師生間自然地對話,就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數的作用,在表達中感悟數的便捷。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不僅是“綜合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目標,還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東北師大史寧中教授曾指出:“何為數學活動經驗?一是指動手操作的經驗,二是指思維的經驗。”教師在關注實踐與操作經驗積累的同時,更應關注思維經驗的積累。“綜合與實踐”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基于活動,推動學生抽象與推理,驅動深度學習[5]。
【片段三】猜一猜:體驗數的大小和數量的多少(如圖3)
這一活動通過抓蠶豆、花生和黃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的大小和數量的多少,并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然而,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低年級學生完全沉浸在淺層實踐活動中,而對活動背后的要求置之不理,思維只停留在表層,難以彰顯活動的價值。筆者在教學時,對這一活動進行了調整,即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活動安排,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思維螺旋上升,讓學生能在活動任務中進行深度學習。

圖3
第一層次:教師和幾名學生分別抓一把蠶豆在手中。
猜一猜,教師可能抓了多少粒?
數一數,驗證自己猜多了還是猜少了。
估一估,小朋友手中抓了多少粒?說說自己是怎么估的。
說一說:同樣抓了一把蠶豆,為什么同學們抓得會比教師抓得少呢?
在第一層次的活動中,不急著讓所有小朋友都動起來,主要通過教師和少數學生示范抓來明確具體的活動要求,并且通過猜一猜、數一數、估一估、說一說等環節,讓學生在比較中估計、在估計中說理,讓學生能夠透過活動看本質,讓學習向深度延伸。
第二層次:
師:雖然同樣抓的是蠶豆,但是我們的手有大有小,手大的抓得就多,手小的抓得就少。那如果同一個人的手分別抓不同的東西(蠶豆、花生和黃豆)會是什么結果呢?
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師:那就帶著你們的推測動起來,驗證一下到底是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樣。
在第二層次的活動中,所有學生帶著任務全部動起來,在操作過程全神貫注、細致謹慎,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驗證清晰推理出其中的緣由。整個活動安排,教師帶領學生自主參與、有效思考,通過先猜想后驗證,學生就學會了如何分析思考。這樣的安排也使素材更“立體”,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推動學生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6]。
誠然,開展好“綜合與實踐”的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觀念、調整方向、整合資源,基于學生視角、順應學生思維,將數學與生活融合,將數學和其他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