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壯 孫忠悅
(1.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青海 西寧 810001;2.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產品的概念,并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進一步深化了對生態產品的要求。作為“兩山”理論的重要抓手,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是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關鍵因素。從國外學者對生態產品的研究來看,大多集中在生態服務方面[1][2];國內學者則主要集中在要重視生態產品的價值及園區的可持續發展[3][4][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條件[6][7]、增強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8]等方面。就當前研究現狀而言,國內外學者運用經濟模型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分析較少。因此,本文將通過對生態產品供求機理進行分析,結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原則,探索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元路徑,力圖促進國家公園地區經濟的生態化發展。
“生態產品”是近年來的新興概念,包括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清新空氣、干凈水源以及宜人氣候等。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因素,生態產品是維系生態系統安全、保障生態系統調節功能的自然要素,與物質產品、文化產品并列成為促進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三大類必需品之一。生態產品來源于生態系統,具有生產生態性、人類必需性和資源稀缺性。
生態產品的生產生態性表明生態產品的生產或消費必須遵循生態友好型的方式。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品設計理念的生態性,即在產品生產設計過程中考慮產品所處生命周期的每一階段對環境所產生的可能影響,并通過產品的設計將其所帶來的環境負荷最小化;二是產品本身所具有的生態性,即對該類產品的生產消費能夠發揮環保功能,能為人類帶來好處,且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清新空氣、清潔水源、適宜氣候等都具有生產生態性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產品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經營息息相關,那些未經人類活動參與的、單純由自然界演變過程形成的不可再生資源不屬于生態產品的范疇。
國務院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指出人類社會的需求不僅包含對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相關產品的需求,也包含對清新空氣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維系生態系統安全、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生態產品來源于生態資源,但從人類需求的角度來說這些自然資源也具有產品的性質,即生態產品作為生態系統中的自然資源,其本身雖不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產物,但對于現代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而言,生態產品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生態產品的概念是從人類基本需求的視角來進行界定,與物質產品、文化產品同等重要的人類必需品。
所謂資源稀缺性是指相對于人類日益變化的需求而言,資源在特定的時間或空間中總是有限的。相對于物質產品與文化產品而言,現階段生態產品是比較稀缺的,其稀缺性與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這也是生態產品市場價值產生的前提。一方面,為了追求高速度的經濟增長率,近代以來人們不惜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使得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產生活質量要求也日益提高,開始追求更加宜人宜居、生態環保的生態產品。于是生態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生態產品的資源稀缺性要求人類應該對生態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進而維系生態系統安全,保障生態系統調節功能的正常運行。
生態產品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公共物品,雖非由人類的生產活動直接創造,但其生產能力受到人類社會行為的影響。因此,應以人類活動對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作用機理為基礎,依據對生態產品供需模型的分析,從經濟學角度探求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問題。
生態產品來源于生態資源,它不是人類經濟社會的直接產物,但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大小受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即生態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是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能影響生態產品的供給,其影響原理如圖1 所示[9]。

圖1 環境- 經濟系統交互作用示意圖
經濟系統是環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環境系統中進行的,且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互相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人類的經濟活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投入,在環境系統中自然資源的參與下,廠商生產出家庭所需要的商品(圖1 中C 所指,這里的商品是指人類經濟活動的產物);第二,人類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又會產生廢物,排到環境系統中。人類對于生態產品的需求既包括基本需求也包括更高層次的需求,基本需求即為人類社會維持基本生命的需求,在圖1 中反映為生態產品所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更高層次的需求表現為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人類社會對舒適性生活的追求,如欣賞自然美景等給人們帶來的愉悅心情,在圖1 中反映為生態產品為消費者提供的舒適性服務。在環境系統中,生態資源是一切生態產品的供給源泉,為了滿足人類更高的需求,人們可以主動開展保護生態資源的活動,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即圖中P所指示的含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類活動通過兩種機制作用于生態產品供給。第一,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會對環境系統產生負面影響,降低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這種負面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需要投入自然資源,但若人們在生產過程中過度開采利用就會導致生態系統崩塌,減少生態產品供給;另一方面是人類在生產消費過程中會產生廢物,隨著這些廢物的增加,生態系統的平衡會被打破,也會降低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第二,人類積極參與保護生態資源的行為會對自然環境系統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當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態產品的功能、不斷增加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時,會主動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保護生態資源,以增加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現分析封閉區域生態產品的需求與供給。假設該區域居民只消費物質產品和生態產品,則這兩種產品的消費總量共同構成居民效用,以E 表示生態產品的消費量,X 表示物質產品的消費量,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表示的居民效用函數為:U=EαXβ,其中0<α,β<1。同時以該區域人均物質產品的增加值表示其人均收入水平,則滿足:Px*X=Y,其中Px為物質產品在市場機制下形成的均衡價格。因此,其最優化方程為:



生態產品的需求ED與居民的收入水平Y 成正比,又知封閉區域居民的收入水平取決于物質產品的生產(消費)數量,因此封閉區域中生態產品的需求量與物質產品的生產消費量正相關。
接下來對生態產品的供給進行分析,在圖1中我們已經知道,生態產品的供給源泉是生態資源,而人類的活動又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當生態產品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大于貨幣的邊際效用時,人們就會主動投入貨幣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由于生態產品屬于公共物品,因此居民是以稅金的形式投入資金的,現假設T=tY,其中T 為政府對生態資源保護投入的資金,t 為居民為增加生態產品數量所支付的稅率,則生態產品的供給函數可以表示為:

其中t 與ES成正比,即居民所投入的稅率越高,越有利于生態產品的供給;ES與Y 的關系表現為Y 越大表示對生態系統的沖擊越大,即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資金投入越大。

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簡單來說有兩種方式,其一是直接被人類消費,其二是發展與生態產品相關的產業或生產相關產品間接實現其價值。作為社會共享的一種公共產品,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對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重要因素。在推進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時應堅持生態保護、生態產業轉型和生態富民并重,既要做到保護生態資源,也要通過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民生,促進地區生態經濟永續發展。
在保護第一的原則下,推進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協調發展。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要在這個大前提下對生態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良好的居住環境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同時在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態資源是生態產品的源泉,保護生態資源就是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相反如果實現生態經濟化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污染生態資源,那么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就會大幅下降,生態經濟化發展便成了空談。通過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產品供給的影響機理可知,人類活動既可以通過廢物的排出以及過度開采資源等活動對生態產品的供給產生負面影響,也可以主動采取保護活動以有利于生態產品的供給。由此可見,居民應盡量減少廢物的排出并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資源,以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以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生態安全等為根本前提,應有助于生態文明理念樹立與傳播。
國家公園的首要任務是最大可能地保留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園區的所有發展應以此為基礎并堅持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協同發展,既要實現生態經濟價值的轉化也要遵循經濟綠色發展的原則。在實現生態資源經濟價值轉化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施相應的補償機制、激勵政策等引導公民、企業等加入到生態保護的行列中,并從中獲取一定的收益,使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綠色、環保、生態化的原則,充分利用各地的地理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發展民族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產業等。這些因地制宜、可持續性的生態產業是經濟生態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可以有效促進生態產業轉型,推動生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應注重生態經濟化與經濟生態化的協同發展,推進生態產業轉型。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以增加人民福祉為最終目的,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的原則。在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要落實好生態管護崗位、生態補償等政策措施;完善和保障群眾穩定收益的長效機制,使公眾能夠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并獲得長期穩定收益;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要更多地與群眾轉崗就業、提高素質相結合;特許經營的產業要更多地向低收入群體、困難群眾傾斜。在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要使當地居民能夠享受到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發展帶來的積極成果,切身體會到生態產品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從而激發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內生動力,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真正做到生態惠民。
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基礎,建立生態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統一的長效體制機制,是實現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一是健全對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對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產權界定具有重要意義,有效的監督辦法要求有明確的權責分配,明確的權責分配要求有明確的產權主體,因此對自然資源產權的界定是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二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茖W的價值評估體系是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的創建與完善將更直接地為政府、市場及公眾社會展現生態產品的產出價值,使人們能更直觀地認識到生態產品的價值,更積極地保護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F階段雖然有學者對藏北高寒草地等生態系統進行過價值測算,但這些測算方法還未形成系統的評估體系,不完整的評估體系難以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確立,因此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要求我們建立科學完整的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三是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前提是產權的界定與明確,在規定資源產權的同時,應堅持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增加居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此外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可以較準確地反映出生態產品的供求狀況以及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能夠提高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水平。四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促進園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能有效地推動園區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尤其是生態產品有償使用制度、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門應更加關注[10],使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強有力保障。
在探究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時,我們應依據各地區的生態特點,在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并打造各具特色的國家公園專有品牌,增拓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與路徑。一是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國家公園的生態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及非排他性的特征,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界定真正的受益者,使得生態保護更像是一場公益。在大力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今天,政府應建立對生態產品、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通過對生態保護區及生態保護者分別進行補償,增加生態保護者的經濟收入。這個過程既可以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又可以調動公民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二是實施生態破壞賠償機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只停留在個人素質與道德層面,對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行為,應依據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對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評價,并依此對環境破壞的企業或個人給予懲罰,提高破壞生態環境的成本,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三是鼓勵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過程中,最不可忽視的便是市場的力量,要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手段與政府職能的配合促進環境污染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等更多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新產業的快速興起必將促進該園區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市場與政府的積極作用必將挖掘出更多生態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路徑。四是加快推動各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依據各地的地形地勢、民族風情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這不僅可以豐富國家公園的產業形態,更能增拓當地居民的增收途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困問題,實現當地生態產品的可持續生產。要充分利用當地居民的住所、生活氛圍及風土人情,打造高端的生態旅游體驗,促進園區生態產業的發展,促進園區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
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社會對生態保護的重視會有力推動生態產品市場價值的實現。一是鼓勵民間組織發展。政府應努力為民間組織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并鼓勵民間組織能夠積極參與政府、市場組織的調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民眾對政府和市場的監督作用,為生態保護相關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使政府政策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民眾。二是公眾應積極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公眾積極參與國家公園生態建設會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公眾應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更要意識到生態保護中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積極參與到生態保護中,貫徹踐行“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理念,積極配合政府的政策制度。與此同時,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不僅會讓居民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更會為社會帶來一定的價值。特色產業的發展將當地的生態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來源、帶動當地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實現經濟的生態化發展,居民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護生態資源的活動中。
總之,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的力量,只有各方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各自為其貢獻一份力量,才能更好地促進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